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目前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1.2%。在确诊糖尿病后,患者基本都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相关的降糖治疗,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但如果血糖高了不加以控制或者控制不理想,不仅会导致血糖值异常波动,时间久了还可导致多组织器官的损伤,从而导致多种慢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不仅是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跌倒及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因为不同病理生理机制所致、具有多样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来源:摄图网
在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包括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和自主神经病变。其中,以DSPN最常见,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文献报道,约5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生DSPN。
目前认为,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与高血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相关,最终导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促使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
我国指南建议:T2DM患者在确诊时、T1DM患者在确诊后5年均应接受关于DSPN的筛查,此后至少每年接受1次筛查。除此之外,还应将有DSPN症状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纳入筛查范围内。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女性患者,在计划妊娠前就应完善妊娠前血糖水平、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以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等。可以联合应用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温度觉及针刺痛觉5项检查来筛查DSPN,两种或以上检查相结合,可提高检测DSP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来源:医会宝编辑部(3)DSPN诊断
关于DSPN的诊断,主要是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对于有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确诊时或确诊之后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包括:
此外,还要注意DSPN大、小纤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是存在差异的,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时要注意鉴别:
来源:医会宝编辑部对于有DSPN的症状或体征,同时神经传导测定或小纤维神经功能检查异常者,可确诊;对于有DSPN的症状和1项以上阳性体征,或无症状但有2项以上阳性体征,则判定为临床诊断。而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不明或疑有其他病因者,可于神经内科专科就诊,或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
对于DSPN,目前尚无有效可逆转的治疗方法,治疗通常局限于对症治疗,单一用药疗效通常欠佳,且通常一经确诊,难以逆转病变。因此,需要尽早进行筛查,对于已诊断的患者则应尽早治疗,以期减缓DSPN的进展。
来源:摄图网(1)针对病因的防治: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改变生活方式均是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T1DM患者,良好的血糖控制不仅能降低患者DSPN的发生率,也能减少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2)针对发病机制的药物治疗: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改善微循环等;一些中药也可以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3)针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亦称为痛性DSPN)的治疗:目前指南推荐的药物,包括普瑞巴林或度洛西汀、加巴喷丁、美洛加巴林、克利加巴林。(4)其他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治疗、电刺激治疗,荟萃分析显示,绝大多数的电刺激治疗,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患者疼痛的症状。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减轻足部压力,避免溃疡的发生;另外,DSPN患者,还需要进行步态和平衡功能的检测,以评估跌倒的风险。但对于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PGDM)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在计划妊娠前,应行多学科会诊,评估妊娠风险及调整用药方案。参考来源: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5):496-511.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0408-00160.[2]张燕忍,魏涛,吴艳青.脂质代谢紊乱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24,40(09):1727-1735.[3]宋新光,赵志刚.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24,31(03):131-133.[4]金洁雯,李延兵.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要点[J].实用医学杂志,2022,38(14):1715-1719.[5]姜静雯,吴敏.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治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2,17(02):95-96+102.DOI:10.16780/j.cnki.sjssgncj.20201102.[6]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妊娠合并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第一部分][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57(1):3-12. DOI:10.3760/cma.j.cn112141-20210917-00528.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每个工作日17:30
准时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fd6899bf-54df-47e5-a344-ca5bf81c1797.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