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降压治疗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目的是控制颅内压增高以防止脑疝形成,控制血压以防止血肿扩大并保证脑灌注,以及减少与高血压相关的脑损伤;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过程中,血压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对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不适当的血压控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降低治疗效果,甚至导致其他并发症;
首先推荐静脉使用降压药物,自发性脑出血与再灌注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均可使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静脉降压药物进行早期血压控制。
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在血压管理策略的考虑上有何异同?
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疾病。无论何种卒中类型,在发病急性期,均应予以患者积极的血压控制,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血压过高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血管再损伤或脑水肿加重;而血压过低则会使脑灌注不足,引起脑缺血加重等情况。同时,在降压治疗期间,均需要密切监测血压,避免血压异常波动导致病情加重,造成二次伤害。
整体而言,临床医师需要精准地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卒中类型、后续治疗方案来制定个体化的早期血压管理计划。
图片来源:摄图网
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何考虑降压时机和血压管理目标?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应谨慎选择降压目标值和启动时机。由于SAH可致脑血管痉挛,降压过快或过低均可能增加脑组织缺血、缺氧风险,因此,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动脉瘤治疗策略等制定具体的降压方案。
脑出血如何积极降压?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脑出血患者一旦血压升高明显(如收缩压>220 mmHg),应积极予以血压控制。一般建议在发病后2小时内启动降压治疗,在保证脑灌注的前提下,将收缩压平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此外,降压速度不宜过快,应从低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在30分钟-1小时内逐渐降压,每小时降幅不超过20 mmHg。
降压药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血压情况、年龄、并发症等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可优先考虑使用静脉降压药物以确保快速降压,如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尼卡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能有效降低血压,同时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比较适合脑出血患者;拉贝洛尔则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能同时阻滞α和β受体,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在不降低脑灌注压的同时降低血压。另外,如单药降压效果不理想,可考虑联合使用多种降压药物,以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并增加药物协同降压效应。
血压管理对卒中二级预防有何意义?卒中患者应当如何控制血压以降低复发风险?
血压管理是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严格控制血压可以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
需强调的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相当部分高血压患者对于降压达标重要性的认知不足,药物依从性较差,无法坚持长期、规范的降压治疗。这不仅影响了血压控制的效果,也增加了卒中复发风险。因此,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从而实现有效的血压控制,促进降压达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