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脑缺血(CCH)的名称较多,既往又称为“脑动脉硬化症”、“慢性脑供血不足”、“慢性脑低灌注”、“慢性脑血管机能不全”等。在中医学上,CCH归类于“眩晕”、“头痛”、“健忘”、“不寐”、“多寐”、“郁证”等范畴。
来源:摄图网
所谓的CCH,又称慢性脑低灌注,是一种介于正常和发生严重脑血管病之间的脑组织供血不足状态,这种状态持续时间长、可干预,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有可能预防严重的脑血管病。
CCH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流量下降,低于正常生理阈值[50~55 mL/100(g·min)],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脑供血减少是慢性脑缺血的启动因素,原因复杂繁多。
主要包括血管因素(大/中动脉粥样硬化、颈椎屈度异常压迫血管、血管发育异常等导致的血管延长迂曲、管腔缩小及侧支循环建立相对完好的重度狭窄、闭塞)、血液动力学障碍(如心源性、体位性、反射性)、小血管病变、其他因素(如血液成分异常)等。
①头晕头痛:全头钝痛、胀痛或紧箍不适感,头晕或整天头昏昏沉沉、无清醒感等。
②睡眠障碍:包括入眠困难、早醒、醒后再入睡难、日间精神倦怠,餐后精神更差、思睡、软弱乏力等。
③记忆障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缓,对新事物不感兴趣,学习、接受新事物和信息困难,易忘事、对日常早已熟悉的人或事短暂性回忆困难。
⑤其他:如耳鸣、眼花、听力下降、脑鸣、偶发单或双肢体麻木、无力、僵硬、手持物落地;行走不稳、流涎、面麻、舌麻、唇麻、饮水呛咳、短暂失明、小便控制能力下降、晕倒以及多汗、心悸等躯体症状。
对于疑似或拟诊CCH的患者,应进行包括危险因素、病因、神经心理学和脑血管及脑灌注的一系列检查及评估。其中,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1)脑血流动力学检查
包括颈部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与经颅彩色多普勒(TCCS)。可检测灌流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弹性、外周阻力等指标。
(2)脑功能检查
对于发生CCH的患者,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可使脑细胞电位差发生改变,从而脑电图、脑地形图也会发生非特异性的广泛性改变。
(3)脑灌注检查
脑血流灌注检查是确定CCH的关键指标,包括单光子发射性体层扫描(SPECT)、 正电子发射性体层显像(PET)、CT灌注(CTP)、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等。
另外,脑电图、听诱发电位、视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等,对广泛和较大区域缺血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1)对于CCH患者临床症状明显者:可选用相关中、西药注射剂静脉滴注,用相关西药对症治疗或根据辨证加用中药;
(2)对于有明显血管狭窄且具备介入或手术治疗条件又无脑组织影像学异常的患者:在保守治疗不能肯定疗效时,应优先考虑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但介入治疗前后均可同时根据辨证加用中药全身调理。
但是,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中西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不良作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凝血等相关指标改变。
此外,还要注意日常保健,尤其是对于原发病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有服药指征的患者要嘱其坚持服药,不能因没有症状就不予重视。生活规律,避免长期熬夜,饮食以清淡为主。情绪保持乐观,兴趣广泛,运动适度,坚持太极拳、八段锦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