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解除限购,让低收入者买得起房子》写了一个问题。
地方政府在修建保障房上为什么动力不足。
经济发达,人口流入的城市,修建保障房的投资比例更低。
原因是什么。
是舍不得,手中的土地在未来上升的潜力更大,出于对财政收入的考虑。
都倾向修建能收取更多土地出让金的商品房。
以下文章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想法,不一定对,看过即过。
晚上出去蹭饭,有两个分行的负责人一言难尽的说,过去一整年太难了。
手里面的经费一缩再缩,买一包a4的钱弄不好都要违规。
他们所在的区域本来就是穷乡僻壤,业务上更多的是依靠政府部门的划分。
把一些大行不愿意碰的地区业务留给他们。
以前的时候还有一点赚钱效应,放贷部门活得不错。
这两年下来,负责小额贷的人都所剩无几,那些小老板都怕,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敢再负债扩张。
唯一的让他们能喘口气的是过去一年的揽储业务超额完成。
放在以前为了能揽到更多存款业务,还要经常跑工地,跑种植园,找小老板们到自己负责的分行存钱。
如果自己的分行里面有关系户,哪怕是个新员工,行长都要笑脸相迎。
跟供个祖宗一样,看能不能帮忙带大户过来存钱。
甚至谁是这个地区的存款和贷款大户,都可以帮忙解决他们孩子的工作,可以在大行留一个岗位。
今年揽储超额完成,是因为一件东西让他们银行负责区域的农户赚了不少钱。
槟榔,过去一年的收购价堪称植物黄金。
我记得写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跟槟榔有关。
那时候浙江要禁止销售槟榔,还搞出来了动静挺大的宣传。
槟榔这玩意其实致癌性,成瘾性都很强,一碰上不太容易戒。
加上吃槟榔的人群一般在形象上要求不高,自控率比较低。
他们知道有危害,但是也没有打算要去戒,人生本来就苦,没必要再把自己搞得不开心。
当时在文章里面作了一个预判,浙江要禁止销售槟榔这事要干不成。
后来在新闻上果然没有动静了,改口说是要跟食品分类销售。
不知道现在在具体的执行环节中有没有严禁销售。
道理其实很简单,白酒和烟草的致癌性并不比槟榔低,也没有见过哪个地方要禁酒禁烟。
虽然很多场合都会有严禁吸烟或者劝说不要喝酒。
但更多都是在道德层面,约束力很差。
为什么不禁这俩致癌物,背后无非就是就业,税收,还能缩短依赖烟酒群体的生命,减少养老金的压力。
虽然因为白酒和烟草引发的疾病给医保带来压力,但至少它们创造的就业和经济效益可以对冲。
而且每一个省基本都会有自己本土的烟草和酒类的品牌。
甚至都会利用行政的力量扶持自己本土的品牌和销售势力。
各地的地方保护主义都在自己的地盘收获利益,没有什么冲突,大家对禁烟禁酒动力就很差,也没啥分歧。
但是槟榔就不一样,主要获利的省份就是海南和湖南。
一个提供原材料,另一个主要依靠加工和销售。
其他地区从槟榔中能获利很少,但是因为槟榔带来的潜在疾病又是客观存在的。
没有赚到钱,又有可能消耗医保,肯定不希望槟榔出现在自己的地盘。
但是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一旦真的这么干,一定会引发跟风效应的。
其他没有从槟榔产业获利的省份肯定也会有样学样,也要跟着严禁。
那对海南和湖南两地的利益就是损害。
湖南还好一点,海南经济本身就差,好不容易有一点优势的物种,能赚到一点钱。
就这么给禁了,肯定会往上面哭诉,跟爸爸说不能这么干。
不然等于是允许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对全国大市场的统一不利。
同一片天空下,具体到某一个地区,利益分歧千差万别。
而且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浙江在面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是有占便宜的时候。
在对耕地的保护上得到宽松的对待。
对耕地的保护中有一个专业名词,叫非粮化。
就是为了保护粮食的产量,严禁在耕地上种植经济作物。
这里面对非粮化没有明确的定义,有些地方执法的时候,为了省事。
干脆把不种植粮食的行为都定义为非粮化,养鱼放牧都不行。
简单粗暴。
饭桌上有一个人家里种了很多槟榔,大家都是一片羡慕的言语。
他说,羡慕个毛,很多槟榔都被铲掉了,只能种粮食。
从宏观上看,维持耕地的面积是保护粮食安全重要的手段。
对于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不能自主供应,会严重削弱国家竞争力。
但是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这种宏大的叙述过于遥远。
农民想要的无非就是使用经营土地的自主权,不是他们不想种粮食。
问题的关键在于种粮食赚不到钱。
哪种作物能赚到钱就应该种什么,这在于一个具体个体的情感和认知上无可非议。
种地的农民其实理解不了太宏大的东西,他就想赚钱养家,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你跟他们讲政策,他们很难理解,不就是想种点赚钱的玩意,怎么就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跟一个人在城市里面打工一样,谁给的工资高,就向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哪怕付工资的人是外企的老板,是一家日企,也不能说打工人在谋敌,给敌人工作。
换谁来也背不起这个罪名。
很多地方的农民也是出于这种朴素的心理,偷偷在耕地上种一些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
这两年一些靠着槟榔赚到钱农户,他们家正在读书的小孩我都认识。
不少人都是重点扶贫的对象,每一年都要给他们减免一些教育的费用。
如果不是槟榔价格上涨,他们家庭的收入并没有很显著的改善。
这就是“效益”与“安全”两种价值的冲突与紧张关系,也是公民耕地权利与公共安全利益之间紧张关系的具体表达。
而且不是经济作物不是想种就种,背后的风险很高。
越是附加值高的作物,季节性都会比较强,销售时间很短。
一不注意,错过了最佳时间,一年就白干了。
反而有时候还不如粮食,在价格上有政策兜底,能混和旱涝保收。
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农民不愿意种地,尤其是北方地区。
受到土地流转政策的限制,大片的土地都出现撂荒的现象。
有些学者调研的数字显示,从21世纪以来,全国的土地撂荒在5.86%左右波动。
由于基数较大,这个撂荒率已经很严重了。
农民为什么要撂荒,不愿意种地,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
就是赚不到钱,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还不如进城打工。
两年多前,董宇辉大火的时候卖过玉米,价格还挺贵。
当时他还描述了一个经济学的现象。
谷贱伤农。
粮食太便宜了,农民伯伯都赚不到钱,被伤害了。
很多人被他的热血舞动起来,纷纷下单。
还有一些人发出正义之言,为什么不保护粮价,让农民伯伯多赚一点。
看得我都想笑了。
真要提高粮价,这些在直播间里面鼓掌的人立马就翻脸。
又开始骂粮食怎么又涨价了,肯定是资本在搞鬼。
价值观从一段切换到另一段。
粮食卖不上价,其实是在保护城里里面的人,是在保护直播间下单的这些人。
在历史上后发崛起的国家,都走同样的道路,用农业来补贴工业。
这是快速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法宝。
压低粮食的价格,才能保证城市的工人能用低价买到粮食。
才能用低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然后出口换取工业设备。
再后来种植粮食的低收益可以让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进城务工,提供廉价劳动力。
降低城市的服务成本,不然快递,外卖,滴滴都要涨价。
隔壁的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也一样执行低价格收购的粮食的策略。
知道这样对他们的农民很苦,也是不得以的办法。
换成了发达国家日本,也是一样。
二战后日本想要重新崛起,延续战时的强制征购粮政策,用低价从农民手中购买粮食,再由 政府低价出售给消费者。
但这一政策很快引起农民不满,许多农民不愿再种植粮食作物,耕地非粮化现象出现反弹。
最后也是依靠政府大量的农业补贴才缓解了过来。
问题是以我们这边的财政能力,还不能在效益上补偿农民种植粮食的意愿。
放大到地方的治理上,很多经济发达的省份也不愿意维持大面积的耕地。
因为会影响到商业和工业的用地指标。
但是粮食安全地地有责,人人有份,不可能都让几个农业大省承担粮食安全的责任。
这也是对他们不公平。
尤其是现在粮食的生产向北方集中,这些低非粮化省份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从种粮比较收益来看,北方部分地区的种粮比较收益低于南方,赚钱效应要差很多。
比如文中讲到的浙江。
另外从北方省份的财政支农资金也普遍低于南方省份。
南北两地在承担粮食安全职责和经济发展之间不平衡的矛盾愈发突出。
以后要缓和这种地区之间的矛盾,大概率粮食主要进口省份要为出口省份提供粮食生产资金支持。
毕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家都有份。
凭什么你可以种烟草我只能种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