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观点,把村里面的地转让了,对进城的人更有利

创业   2024-12-03 23:42   海南  

上一篇文章《用新的户籍换取他们的赋役》写了一个问题。


历史上户籍管理的变化,都有针对人口流动性的管理。


这个管理的尺度不管是从严还是从宽,背后都是被财政,税收所约束。


在农耕时代,要确保土地有足够的劳动力,就要把人摁在原籍,不要到处跑。


换到另一个时期,工业化,城市化需要自由劳动力,甚至是城市的接盘侠,就要把大量的人驱赶到城市。


完成人口在空间上的聚集。


以下文章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想法,不一定对,看过即过。



文章发出后,平台给了流量支持,阅读量也上来了。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尤其是对城市化有敌意,对农村充满了向往。


有这些想法的不是少数人,也不是短期内才形成。


任何一种观念,能对行为形成指导,都是长期训化的结果。


问题是有很多观念本身就是毒药。


就是比如敌视城市化,对农村生活充满遐想的人。


就属于观念被毒害,压根就没有在农村生活过。


他们以为的农村生活不是一片田园娴静安逸,就是小桥流水的画面。


这个农村要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要么就是策马奔腾,一眼望去,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


但凡能过上这种生活的人,那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那是衣食无忧的隐士或者腰缠万贯的农场主。


这种乱七八糟的想法都是脑子不正常的表现。


真实的农村是什么状态。


是有一点矛盾就能刀光剑影,邻里之间为了宅基地的大小闹出人命冲突并不少见。


极端一点的还会搞出灭门惨案。


农耕时代在财产属性上虽然是一家一户,但是绝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一个大家族或者宗族抱团在一块生存。


因为太难了。


而城市可以让一人一户就可以生存下去,城市的生活才是更美好的。


这个美好是对比农村而言。


这种对真实农村生存状态的误解是长期塑造的结果。


在各种影视作品,书籍里面都在描述浪漫的田园生活,拔高农民的形象。


是对早期工业化时代,农民和农村付出巨大代价的道德嘉奖。


让你感恩他们,尊重他们,但并不代表这就是曾经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


一个生存资源匮乏的地方,为了活下去,必然会产生很多暴力的因素,而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温情脉脉。


不能因为读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真的误以为在农村的生活就是这么洒脱。


实际写这首诗歌的作者祖上家大业大,职业生涯一直有人提携。


但是作者本人晚年过得并不好,一边想要人家帮他一把,一边又像个喷子一样骂人。


跟他学,属于脑子有病。


再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文笔超级牛逼,骂人水平很高。


全篇自卖自夸,很凡尔赛,就算是一间烂房子,自己住过后逼格也不会低。


关键是你真能学他吗,学得了吗,只有烂房子住也心安理得吗。


大概率不能。


甚至是作者本人未必就能。


刘禹锡在当时不但是官,还是大官,死后还被追赠户部尚书。


这种人你去学他住烂房子,还要住出高境界,不是有问题吗。


他不过是朝堂斗争失败两次被贬,才被迫短暂住烂房子,并不是他真的喜欢住。


更重要的是他这种级别的人物翻身并不是难事,不可能一直住烂房子。


学习他的人搞不好会一直住。


既然这样,为什么这位老哥名声那么牛逼,如雷贯耳。


每一个广为流传的历史人物和他的作品能被人所知,都是精挑细选后的结果。


你知道这个人这个事,并不是因为你想知道,而是让你必须知道。


让你向这些人学习,是鼓励你安贫乐道,不要有太强烈的欲望。


用来配合那个年代的战略,控制消费,所有的剩余资源要么用来支援工业化。


要么用来出口创汇,换取工业化需要设施。


你内心狂野,不肯安分守己,满脑子都是如何才能过上穷奢极欲的生活,那还有剩余产品吗。


怎么拿你的产出去完成战略目标。


更重要的是拥有这种心境的人本身就不好管,一个求稳的社会不欢迎这种人。


以后类似的人物和作品,还会继续流传。


这种操作在屠龙术里面叫道家困心。


人最终的方向是要奔向城市。


农村的生活如果真的是如画卷一般充满诗意,当年下乡的那帮年轻人,就不会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时候。


一听到可以返回城里,就立马抛妻弃子跑了,原有的承诺一文不值。


跑也就算了,回到城里还继续写文章怀念自己以前在农村里面吃过的苦,谈过的恋爱。


把人家姑娘又消费了一边。


如果农村有美好的生活,干嘛还宁愿当个渣男也要跑回城里。


很多文章,视频都在劝你逃离北上广深,说的对不对不清楚。


但是写文章,拍视频的人,很多本身就是生活在北上广深。


他们利用你的焦虑,赚到钱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不要信以为真,一个经济下行的时代,只要面临生存,去到哪里,焦虑并不会减少。


而下一个城市化的阶段还会继续到来,还会吸引更多的人到城里。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极有可能在农村土地管理上做出让步。


比如同意农村土地流转。


这个话题这几年在学术界一直都是热门的研究内容,但是在舆论界很少有人讨论。


舆论界讨论的都是严禁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变更。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


叫土地兼并。


关于土地的观念,一个传统的说法,贯穿整个教育阶段,就是认为历朝历代的王朝覆灭都是因为土地兼并太严重。


是土地兼并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差距。


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没有人愿意接受贫富差距。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穷人。


但是换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就知道贫富差距是一种常态。


你喜不喜欢,这种状态都会存在。


比如地区之间的对比,上海为什么发达,鹤岗为什么没落。


而且差距还会越来越大,这本身就是两个地区的贫富差距。


是存在一个国家的境内。


问题是又有多少人会因为这种差距而忿忿不平,反而还会找各种理由来解释上海和鹤岗的区别。


学术界还存在另一个观点,就是土地兼并不是导致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


甚至土地兼并对农民还能提供另一种保护,国家没法通过土地控制农民。


就无法从农民身上获得人头税,反而降低了农民的负担。


土地兼并严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社会冲突比自耕农盛行的地区还要少。


这些观点都能从历史上找到数据支撑。


学术界写的观点为什么很少有人去理解,主要还是这帮人不讲人话。


一个道理堆加了很多学术用语,行文表述又是晦涩难懂。


也有另外一种原因,就是提高阅读门槛,写的东西就没有打算给多数人看。


是在特定的学术圈子流动和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接受不了这些学术观点,是观念上被禁锢住了。


认为观点就是非此即彼,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黑就是白。


而忘了观点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是为决策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根本没有对错之分。


区分在于什么时期选择什么观点。


就比如有观点认为农村的土地严禁流通对农民有利。


也有其他的观点认为土地流转农民才能获益,享受地价的上涨。


通过转让农村土地使用权进城,完成身份上的切换,成为现代化的市民。



这些学术界的观点都是今年发表,类似的学术讨论非常多。


一个进城务工的,一旦在城里落地生根,或者一个农村的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后。


再回去的可能性其实并不高,闲置的农村土地对他们没有多少益处。


土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资产,因为流动性的原因,就算地价上涨,农民也没有办法变现。


土地变现能力会影响农民的迁徙成本,会阻碍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是城市化进程的障碍之一。


一个已经进城的农民,和闲置的农村土地使用权,这种现状是城市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错配。


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分散的使用权不利于产业规模化。


再现有的操作空间下,土地流转产权不够清晰,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稳定经营权预期。


这些都是在增加投资人的谈判成本,阻碍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下乡。


土地使用权的转出人和转入人都没有办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最终影响到农民收益的帕累托改进。


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可能会随着下一阶段的城市化发生一些变化。

你又在瞎说
开个新号,随便写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