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不是农民不想种粮食,而是赚不到钱》写了一个问题。
非粮化治理下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必然要维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
这些耕地只能种粮食,不能种其他经济作物,但粮食卖不上价格,经济效益较差。
意味着在非粮化的要求下,哪个地方被要求维持更高的耕地面积。
通常付出的代价要更高一些,再没有办法去追求附加值更高的作物。
有些得到优待的地方,不仅是突破了非粮化,甚至是还突破了非农化。
耕地都拿来从事了其他非农产业,表面上被包装成了民宿,农家乐之类的场所,实际上跟农业关系不大。
以下文章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想法,不一定对,看过即过。
那些被要求保持大面积耕地和提供超额粮食产量的地方,都会觉得不公平。
他们也希望能遵循市场规律,给自己治理的地盘多一点自主权。
哪一种农作物市场效益好,就应该多种一点,赚钱嘛,很正常。
放在个体的农民身上,这种感受会更深,只是想种点赚钱的东西,咋就不行了。
事实上基层政府在治理的时候,根本就不想管这种事。
巴不得农户能自主找到赚到钱的经济作物,只要基层农民能赚到钱。
社会治理的成本就能大幅度下降。
但是不行。
为什么。
如果去了解历史上的治理,尤其是财政史部分,就会知道我们的管理办法是条条块块的管理制度。
条条就是经济,特别是工业按照部门管理,块块就是按照行政区划管理。
核心的经济部分都被划归条条范围,被中央部委控制。
比如通信,矿产,石油,金融,烟草,钢铁,化工,水电等等。
只要是经济核心部分的领域,来钱快,对民生至关重要的,都是条条说了算。
虽然这些行业会分布在各个省市,但是作为块块范围的地方政府。
跟他们没有隶属关系,不管是内部的人事任命还是其他管理。
地方对他们主要是协助配合,没有太大的干预能力。
到处遍布的各类中字头企业,就是这种,地方很难管他们。
作为地方的话事人要是很强势,硬要插一脚,人家厂子一搬走,地方损失就很大。
因为这些巨无霸他们不可能全部都吃光所有利润。
还会延伸出一些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地方可以在这些配套里面成立自己的国企,赚一些钱。
条条这种管理放在古代,就转运使,盐铁使之类的官员。
到了地方都是手握尚方宝剑,通常地方官员不会跟他们闹掰。
写出红楼梦的曹雪芹他们家就是条条里面纺织部门的负责人。
是代表大老板到地方搞钱的,除非老板要换人,不然在地方谁都要给脸色。
这种管理从上到下一路垂直下来,确保上面的意志能贯彻,能牢牢控制经济命脉。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低效。
早期的条块管理中,条条非常强势,背景就是应对建国初期脆弱的经济基础。
要集中全国有限的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 ,合理分配资源,改变工业布局 。
但是条条这种垂直管理管得过多,统得过死 ,所有人,财,物和产,供,销,都由条条各有关部门统管。
在当时被称为即条条专政。
作为块块的地方要承担行政区划大小事物的管理,只不过手中没粮,任何跟钱跟生产有关的领域都被锁死。
干啥都要打报告在通过条条垂直管理系统,层层上报,低效的不行。
地方有怨气,没啥积极性,手脚都被绑住了。
后来就决定调整这种管理策略,把条条专政改为了块块为主,条块结合。
给地方放权,工业,农业 ,财政,文教,都往下放。
地方只要有原材料,就可以开厂生产。
有铁矿,煤炭,就可搞铆铁厂,化学肥料厂,机械厂,各省都可搞。
这么干地方是有积极性了。
在对于地方官员的考核上,重点是治理的业绩,权力下放后。
为了应对考核,地下就会盲目上马项目,追求规模效应,造成严重浪费。
后来这些权力又被收回去了,重新回到条条为主,结果又再次陷入治理效率低下的局面。
本质上就是中央统辖权与地方治理权之间的内在矛盾。
导致治理上一直存在“ 统放” 之间的冲突。
比如改开后,又再次鼓励地方搞钱,考核上把GDP 放在首位。
要地方搞钱,就要放权,有些权限要放开,对于地方干的事,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导致当时条条里面有一个部门很弱势。
环保部。
后发的工业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都是粗放经营,高污染高消耗开始。
我们是这样,早一点的日本,韩国,后来一点的印度都这样。
这种背景下环保部自然话语权就很小。
条条一弱势,块块就强势,很多项目都控制不住,北方一些工业城市冬天的天空都没法看了。
十多年前左右,上面调整策略,觉得不能这样,特别是首都,蓝天都没多少天,后来环保部门才得到授权,从各地大砍项目。
还诞生过一个河北马科长被采访的名场面。
马科长驴唇不对马嘴的回答被广为流传,背后其实就是地方不愿意应对环保部门节能减排的要求。
钢铁产业是当地的命根子。
一上环保要求,成本上升,产能下降,对地方就业和税收影响太大。
能混过去当然最好,马科长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而已。
每一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蓝天空气是大家的,钱是自己的。
不是条强块弱,就是块强条弱,这种现象规律性地循环反复。
被称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这个怪圈的存在还与另一种现象相伴随。
治理空白 ( 无人负责) 与治理过度 ( 多头管理) 并存。
一件事要么没有人管和负责,要么谁都要来说上两句话。
什么情况下出现。
责任大小和利益大小决定。
结果往往造成某些公共事务的管理互相推诿扯皮、政策不一。
就比如土地非粮化。
为什么不能严谨调查,利用市场规律,让农民种一点经济效益高的作物。
这事归谁管。
是地方和自然资源部共管,一个是块块,一个是条条。
从部委到省厅再到市局,都设立自然资源管理部门。
在人事认命上,地方掌握人事权,但是在业务指导上要听命于人家条条管理。
由于两种管理体系权力主体不同,管理目标、责任机制、激励机制、绩效考核也不一致。
必然会出现部门逐利主义与地方山头主义并存,导致治理碎片化,延缓公共管理效率,提升公共管理成本。
对于自然资源部门,他们的工作就是要保证耕地的数量。
反正数字上要有,至于这块耕地你说无法种粮食,会亏本。
那就不是他们的事。
而地方说自己要发展经济,需要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
双方谁都没有错。
扯皮就来了。
这种局面在行政管理上叫条块分割,本质上是部门管理与属地管理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管理局限。
最难办的就是那些一线的执法者,一边要求你不能动,另一边要求你赶紧上马。
夹在中间无所适从。
在体制内有一种说法,就是去哪个部门都可以,就是尽量不要去一线的执法部门,升迁很难。
因为条条部门虽然有业务指导的权力,你做的对不对,能不能种经济作物他们说了算。
但是条条部门要执行任务的时候,人力是不足的。
要依赖块块的科层制组织,人是归地方管。
你作为一个执法者,地方块块的头头跟你说,手抬高一点,你能怎么办。
该听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