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朱老板版本的焚书坑儒》写了一个问题。
明朝的朱老板对读书人的掌控。
一个学有所成的人,所得的名利必须来自朱老板的授予。
你可以拒绝朱老板,但不能再从别的地方获得名利。
一旦你获得名利的途径不在老板的控制范围内。
时间一长,必然会产生独立的意志,以后老板还怎么管你。
物质决定意识。
以下文章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想法,不一定对,看过即过。
朱老板这么干不是一时脑热,而是被历代老板求证过。
谁做不到,很容易出事。
这个世界上组织最严密的官僚制度最先诞生在我们这个国度。
官僚制度有效的把全国最聪明的人全部纳入到体制里面。
让这些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拿老板的钱,干好老板的活。
但是最早以前不是这样,商周时期是世卿世禄制。
一个官员或者地方的诸侯,他们要么是老板的亲戚,要么是跟老板一块打江山的功臣。
在亲疏远近,论功行赏下,这些人世世代代都能占据那个位置,领取俸禄,谁也不能来干预和剥夺。
这叫做血缘政治。
以血缘为分配资源的标准,你生出来有,那就有,生出来没有,那就没有。
在血缘政治的保护下,他们有自己的领地,有独立的收入来源。
虽然名义上都会叫老板一声大哥,但是在这个独立的收入来源支持下。
建立忠诚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并不是难事。
所以后期这些人都翻脸了。
嬴政统一以后,知道世卿世禄制的短板,在春秋战国政治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了服从于皇帝的官僚政治。
一个官员的升迁与否,必须得到来自皇帝的信任。
但这个制度并没有给秦带来千秋万代,才二世就完蛋了。
秦的短命并不是这个制度本身有问题,从权力控制的角度上看。
秦建立的官僚制度很成功,能把权力高度集中。
利用这个制度,可以把民间分散的资源汲取到中央,由皇帝支配。
这个汲取和支配能力在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一个人一旦拥有这种能力,内心里面的野望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嬴政也一样。
秦从统一开始就陷入了没完没了的浩大工程和战争,对民间的汲取能力太狠。
在传统的教育里面,都在告诉大家,秦的统一是众望所归,大家渴望统一。
张国师以前拍过一部电影叫《英雄》,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刺客为了统一,放弃了刺杀嬴政。
有没有这回事不知道,但是这么一操作,电影的境界一下子就上来了。
可惜这是扯淡的。
当时的人可不是这么想的,因为这种高度集权的政体,配上严密的官僚制度。
把民间的资源都吸了一遍,掠夺性太狠。
秦才二世完蛋,就是因为有人不满意,而且还是一帮人联合起来把它给干掉的。
在这些人的意识里面,很明显并不认同这个集权的制度。
大家认可的是什么。
是原先的分封制,是各家过各家的日子,互不打扰。
项羽带着大家跟秦对线的时候,得到认可,成了大哥,手拿着菜刀跟大家伙一块切蛋糕,分利益。
他为什么要分封诸侯,自己不称帝,除了政治战略不够高明以外。
客观的条件也不利于他称帝,大家认可的还是分封诸侯。
项羽集团的成员有很多将领本身就有六国的血统,要照顾这些人的利益,稳住自己的基本盘。
这些集团成员认为最好的政治格局就是类似春秋那样。
项羽自己当个霸主就行,尽量不干预其他诸侯的利益。
说项羽愚蠢逆历史潮流的人,在想象中霸王就是一个有头无脑的莽夫。
他要真是,那他这个霸王是没有机会手握菜刀切蛋糕的。
早就被人阴掉了。
虽然大家满意,但是项羽的这套分配方案的缺点还是跟西周一样,秩序过于碎片化。
看不住人,没多久各路诸侯自己就打了起来。
鸡贼的刘邦抓住机会,利用大家的不满,拉拢了一帮人,联合反霸王。
刘邦这人最牛逼的地方在哪里,就是他各个单项作战能力都不是最佳。
但他就有本事能说服撮合那些牛逼的人物跟他一块混。
世上并不缺人才,缺的是刘邦这种整个人才的牛逼人。
是人才中的人才。
我在现实中有见过类似的人,跟情报掮客似的,以自己为中心,投射出去的影响力能联系上很多人。
自己业务能力不行,专业性不足,但是就能带着专业的人把事给干成了。
打赢以后的刘邦虽然知道项羽构建的国际秩序有重大缺陷。
但他也不敢全部废掉,而是搞了一个这样的操作。
自己登基称帝,然后再分封诸侯。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刘邦本人控制的地方主要是关中,四川一带,其他的地方分了。
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中,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
这些人并不相信帝制,不相信中央集权,他们相信的西周分封制。
认为刘邦不过是另一个项羽。
七个异姓诸侯里面,他们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理解是,可以拜刘邦为大哥。
但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官员任命权和税收支配权。
而刘邦的底线是,七个异姓王只能是挂名的诸侯,在政治和经济上必须接受自己支配。
利益上的严重不对称让双方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这种心理状态下,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家并不知道刘邦这个皇帝为何物。
凭什么你是皇帝,我就能不是。
大家都是一块摸爬滚打上去,你汉王以前不也是一个地痞无赖吗。
仆人眼里无伟人。
见得多了也就那样。
刘邦这个皇帝的合法性在政治理论和民间伦理中缺乏认可度。
在后续的斗争中,刘邦虽然凭借高超的手法将这些诸侯王逐个击破。
但是在跟英布的战争中,刘邦身中一箭,一年后人就挂了。
很多统治上的漏洞还没有来得及解决,问题都丢给了吕后,一个在历史上留下蛇蝎心肠骂名的女人。
实际上吕后干的那些事,过去的老板和后来的老板们,都一样在干。
并没有什么特殊性。
只不过女人和外戚的身份在支配权力上不合法,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吕后这种级别的女人。
后来的老板们就在吕后干的那些事情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
逻辑上跟纣王一样,酒池肉林,跟狐狸双修这种事不是为了说明纣王热爱行为艺术。
而是这种神经质和变态的行为有利于故事的传播,方便大家知道纣王是反革命,吕后是个心肠歹毒的狠女人。
问题是吕后人不狠行不行。
不行。
刘邦死后吕后其实慌的要死,她都不敢公开刘邦的死讯。
秘不发丧,准备悄咪咪的把在外带兵打仗的权臣都干掉。
这些人包括樊哙,周勃,陈平,灌婴,都对汉朝忠心耿耿。
但只要一天不解决刘氏皇权的合法性,吕后担心的问题就会一直存在。
为了平衡这些功臣的威胁,吕后被迫大肆起用她的娘家人。
外戚开始崛起。
吕后给娘家人封王,本质上还是世卿世禄制,是血缘政治的延续。
刘邦死后留下政治叮嘱,非刘氏不王。
吕后这么干等于是违背了自己老公的生前意愿。
说明了一个问题。
作为刘邦的配偶和继承他政治影响力的人,吕后也并不知道如何在制度上去强化和维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合法性。
解决问题的手段又回到分封,说明在刘邦死后,汉朝的权力中枢是再次认可分封制。
既然这样,分自己的家人又有什么不可。
吕后死后,一帮功臣就不干了,支持吕还不如拥护刘。
就联合起来把吕后的娘家后给干掉了。
然后选择了一个娘家背景不够强势的人,就是汉文帝。
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外戚对政治的干预。
汉承秦制,但官僚政治并未能完全取代原有的血缘政治。
直到一个男人的出现,他想要改变这种现状。
这个男人就是西汉的猛男加自恋狂武帝刘彻。
在汉武帝之前,西汉的皇帝坐在那个位置上都是小心翼翼胆战心惊。
就连他的爷爷文帝和爸爸景帝都不敢多收一点税,在财政上非常克制。
文景之治,无为而治。
对民间的干预非常小,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政府阶段。
对民间不干预,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就是对权贵不干预。
不是文景二帝不想有为,而是心思多一点,有可能就被其他人联合起来干掉。
西汉的宰相主要来自于两大群体。
功臣和外戚。
早期的宰相以功臣为主,代表的人物像萧何,陈平,周勃。
武帝时代时外戚再次崛起,代表人物窦婴,田蚡。
皇权的圈子之外,这两伙人形成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用强大的力量在制约皇帝。
功臣和外戚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世卿世禄制。
比如周勃是宰相,他的儿子周亚夫也是宰相。
为什么汉代的皇帝不能说一不二。
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家不认可集权。
人心即是权力。
收拾人心难度太大,汉朝前期做的并不好,结果就是大部分人离心离德。
你不能说人家不守规矩,那还不是因为原来的规矩不是这样的。
在解决西汉皇帝合法性的问题上,当时有三个流派的理论。
儒道法。
刘邦和叔孙通选择的是儒家,要利用儒家礼法解决皇权合法性的问题,但是遭到了失败。
因为遭到了异姓诸侯的反感,引发了汉朝内部的战争。
接下来的惠帝,吕后,前废帝,后废帝,文帝,景帝,都经历过汉帝国内部的政治纷争。
每一次都是你是我活。
作为这种纷争的妥协,从吕后开始,汉帝国在解决皇权合法性的问题上转向了道家。
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首先要解决经济问题,轻徭薄赋,要限制住政府对民间的汲取能力。
本质上其实就是缓和皇权和其他利益集团的矛盾。
代表人物就是宰相曹参,文帝还有他的老婆窦皇后。
但是这个理论并不能解决皇权的合法性,道家只是让皇帝不要瞎搞,并不没有告诉大家。
刘氏为什么是皇帝。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地方和民间的力量快速崛起,到了景帝登基的时候。
地方诸侯国数量已经到了二十多个,经济上占据半壁江山,有独立的军事和铸币权。
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有了经济和军事上的自主权,必然会在政治上产生独立的意志。
诸侯国已经是汉帝国内部的国中之国。
地方诸侯和中央政权,已经同姓不同心。
汉帝国坚持道家无为的黄老之术,创造了繁荣经济。
但是皇帝无为,必然有其他人有为,这个问题跟汉出刘邦遇到的问题一样严峻。
但是作为政治斗争妥协的产物,文帝能登基,就是因为大家认为他没有能力搞事。
所以这个国中之国的问题文帝明显没有能力解决。
也不敢。
问题留到了景帝,雄心壮志的景帝在治国理论上一转身,要放弃黄老之术,转向法家。
在维持稳定的理论中,道法两家代表两个极端。
一个主张放松,一个主张强控。
既然道家的黄老无为让诸侯国和中央离心离德,道路发生了偏差,那么就要依靠另一个极端扭转回来。
于是法家被景帝选择。
代表的人物就是晁错,朝廷的御史大夫,核心的主张就是削藩,要把地方诸侯国的权力和资源收走。
这和原来道家的黄老之术产生强烈的冲突,一旦法家的理论能执行下去。
诸侯国存在的理论基础就被剥夺。
中央集权怎么能有国中之国。
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个人,只要自己能拍板,都不可能让东南那个小岛搞出出格的事。
一旦允许,就意味着几十年以来的理论被怀疑。
这绝对不能接受。
意识形态之争向来都是刺刀见红,因为理论本质上就是用来指导利益分配的。
一旦冲突,就是你死我活。
在中央内部以窦太后为首的信奉黄老之术的集团联合地方诸侯。
倒逼景帝承认错误。
最后晁错被推出去当做了牺牲品。
汉帝国历经六个皇帝,用了儒道法进行了三次思想上的实验改革。
都没有办法解决皇权合法性的问题。
谁解决了这个问题。
是武帝。
开创了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思想实验,不过这一次思想实验后。
形成了大一统的哲学基础,从精英到民间的文盲。
再也没有人能从理论的角度去怀疑皇权的合法性问题。
后来的人能做的只有修补,而不是替代。
武帝的操作以后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