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为何各国政府都在增加负债》写了一个话题,主流的经济体债务都是处于上升的趋势。
有些经济体不是不想负债,而是不能。
要么信用太差,发行的债券自己人不买,外来的人也不买,债券到期了也经常不兑现。
要么就是管理能力太差,用了其他掠夺性更狠的手段去搞钱。
以下文章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想法,不一定对,看过即过。
医疗领域有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即便宜、高效和服务好,三者同样不可兼得,否则会导致医疗资源崩溃。
金融领域也有不可能的三角,即金融体系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这三者之中只能选择两项,不可能三者兼得,不然也会导致金融崩溃。
在财政领域也存在不可能三角,即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减税降费以降低实体经济负担,控制政府债务风险。
以目前经济问题为例,在就业不理想,收入端难有显著改善的背景下。
要刺激经济,改善就业环境和收入,就必然要增加财政支出,让政府成为市场上最大的买家。
房子卖不出去政府来收购,土地拍不出去央企来接盘。
同时提高汽车和家具家电等财政补贴,主动花钱,创造市场需求。
这一切都要花钱,然后钱从哪里来。
政府本身没有钱,最大的收入就是税收,不断什么形式的收入,本质上都是税收。
但是想要刺激经济,原来的财政预算是不可能足够的,要增税,工作流程太长,效率太慢。
而且纳税的人情绪上有可能不稳定,影响形象,划不来。
思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行债券,尤其是一些专项债券。
比如跟房地产基建有关的债券。
为什么要跟基建捆绑。
因为效率快,效果好。
这种增加财政支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必然就会与政府要减少债务的目标有冲突。
关键的地方在于,增加支出和化解债务谁的优先级更高。
古今中外,无数次的事实证明,增加支出都是优先在化债的前面。
因为偿债端的优先级如果靠前,就会挤压财政端的支出,影响经济刺激的效果。
但是政府能不能一直无限的借债。
理论上是不能的,因为要还钱。不然一旦信用破产,以后谁还会来买你的债券。
而政府发行的债券之所以利息低,回报低,大家还愿意买。
本质上就是愿意相信政府不会赖账,相信自己买的债券是低风险的资产。
所以作为发行债券的一方,要想一直能借到钱,就要想办法还钱。
拿什么来还,实质上还是税收,税收就是政府的资产,相当于政府拿自己的资产来为债券作信用背书。
鼓励大家来买债券,自己不会赖账,有的是钱还。
那走到了这一步,政府能让自己的资产继续缩水吗。
不会。
不然反过来影响债券的发行,再影响财政的支出,最后导致财政刺激没有效果。
这就是财政不可能三角的现实约束,一定要做出选择。
这个选择就是想办法提高资产的价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政府的债务在扩大的同时往往都是伴随着通货膨胀。
因为有利于资产价格的上升。
而目前我们这一边的财政状况能允许继续扩大债务吗。
绝对能。
在短视频里面看到的哪些有关债务的信息只是一半,并不完整。
真正负债严重的是地方债,甚至有些地方是到了无序举债的程度,先借了再说。
全国地方债从2015年的14.76万亿增加到了2022年的35.07万亿,年均增长13.16%,远超GDP的增长率。
如果看到这些数据就一惊一乍的,觉得麻烦了,就太扯淡了。
因为这个债务的数字跟西方那些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高。
主要的问题在哪里。
在于债务结构失衡了,地方债务的杠杆率过高,实际上中央负债并不高。
IMF估算过,我们这边的债务总数在国际上处于中下游的位置,而且中央负债率占GDP才22%。
以西方那帮家伙作为参考,还可以再加码一倍。
IMF同时也估算过今年全球的公共债务,极有可能占到全球GDP的93%,2030年会占比到GDP的100%。
其中最猛的就是小日子,他们的负债占到GDP的254.6%。
这才是真正的债多了不愁。
以前的说法是谁的孩子谁抱走,地方欠的债自己还。
能行吗。
但凡读过点历史书,了解历史上我们这个宏大组织的管理,就知道不可能让地方独自面对债务。
因为地方财权很小,但是事权并不小,直接承担地方治理的问题和成本,不管他们,难不成让他们摆烂。
除非中央和地方重新根据财权和事权的大小来划分责任,难搞的事往上推移给更高一级的层级组织。
大白话就是谁收的税多谁办事。
问题是能这样吗。
不能,如果可以就不会有基层的公务员想办法调走。
所以最终当爹的还是要帮这帮逆子还债。
去年的时候就由中央的财政部发行一万亿地方再融资券,帮助地方偿还本金和利息,避免出现违约。
如果经济再不恢复,接下来我们这边还会有更积极的财政刺激,会有更多的专项债券。
也会有资产价格恢复和上升的局面。
其他人都是这样走过来,大家都是人,凭什么能免俗。
假如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这些主流的经济体是不会集体作出这种共同的选择。
不会都选择往扩大债务的方向去治理,这种选择并不是天然就存在的。
以前为了避免债务过大,其实在主流的经济体内部,一直都有控制债务膨胀的措施。
比如财政预算平衡和明确债务支出的项目和偿还债务的财源,就是一种约束债务的财政纪律。
只不过经历一战和二战带来的重创后,政府对经济干预逐渐强化,凯恩斯这些流派成了主流。
原本约束债务的机制都被打破了。
反正要发债,于是在债务的机制设置上就出现了耍滑头的行为。
把债务支出的受益者和税收成本的承担着搞混淆,谁发行债务,谁距离债务最近,谁是使用债务多谁就是最大的收益者。
剩下的人将面对资产价格上升的结局。
唯一能够抵消债务扩张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是经济快速恢复,进入增长期以及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
如果经济不恢复,那么债务有可能继续膨胀,最终不是债务货币化就是进入更高的通胀。
最后的一步就是违约不还钱,大家都不要玩了。
以上这些观点的信息来源于发改委智库专家的科研成果。
比较无聊,以后还是要少写。
还有另外一些学者,有尺度更大的建议。
比如要重视高福利引起的债务,意思就是不要发太多钱。
如果社保能再晚发一点少发一点就更好。
这些看问题的角度都是跟舆论场是倒着来的,不会公开拿出来讨论。
但是永远都是一种备选的方案。
而且是大概率能执行的方案。
你可以不喜欢,但并不代表永远不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