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如何解决钱荒问题》写一个问题。
古代政权的钱荒,几乎就是历朝历代的通病,大家都有。
被金属材料约束,货币供给能力有限,这个能力一直是国家治理实力的标配。
最后都是被迫印钞票,只不过要印出来的钞票让大家认可,一点都不容易。
什么时候我们这片土地才有了让人信任的纸币。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
民国都不行,那时候的货币跟万国博览会一样,五花八门,货制混乱,国民政府在1935年才决定发行法币。
不过最后也一样凉凉,成为了人类货币史上三大通货膨胀之一。
对纸币大家的信任度一直都很低,所以能印出来有信用的钞票是一件牛逼的事。
这种能力肯定会在危机时刻要派上用场。
以下文章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想法,不一定对,看过即过。
今天没事刷了一会大A,早盘的时候创业板还涨势如虹,午盘后又不行了,波动4个点。
原因之一就是川皇四年后又赢了,重新入主白宫。
川皇和哈姐不管谁上台,大洋两岸的竞争关系长期去看都不会变。
但是短期内对资金的情绪影响很大,尤其是现在我们这边信心极其脆弱。
川皇加关税的预期已经形成,对出口会有显著的影响。
那么应对的预案是什么。
就是要把自己从生产国转向消费国,利用刺激内部的消费来挽救经济增速的数字。
而这个预案不是川皇上台后才有,过去的半年在学术界就已经形成共识。
唯一的变数在于这个数字的刺激有多大。
川皇上台,数字起码10万亿起步,形式就是发行长期的国债。
前几天写两篇关于国债的文章,观点都是来自财政部,发改委专家库成员的观点。
这些人提出的观点是有机会影响到决策层,或者是为决策层的策略提供理论上的铺垫。
老板没做事之前,先替老板找个合适的理由。
不管是什么原因,学术界和决策界一旦在共识上形成一致,大规模的刺激落地必然会成为事实。
而能承接这个刺激的主要对象,也必然是房地产和基建。
文章发完后,被平台推荐了一小波流量,阅读量不高,但是后台的数据显示,转发量很高。
在留言里面,有人觉得写的很牛逼,也有人觉得在胡说八道,然后骂了一通再走人。
观点分歧很撕裂。
分歧的地方其实不复杂,没有几个读者愿意去看学术界那些冰冷的文字。
主要还是来自于个人主观的感受。
一种是相信房地产的支柱作用,相信地产不会死,也相信一线城市和省会级别的城市房价还会有下一轮行情。
另一种是地产还要继续跌,最好是崩盘,典型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谁的观点是对的。
其实都对。
悲观的人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具体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乐观的人一样也能找到。
同一时空,仿佛大家是不同的人类。
就是像鹤岗和深圳都是中国的城市,你要是站在鹤岗的土地上,人口下降,流失,就业机会暗淡这些感受都是真的。
但你要是站在深圳福田区的中心,抬头一看,房价依然是遥不可及,这个城市依然还是中国最具创新气氛的地方。
也是一个没有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换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深圳还有上涨的空间。
这两种感受就是同一时空里面的平行线,互不交叉,大家看到的,想到的,都是对的。
然后对于各自的判断和选择,互道SB。
其实各花入各眼,没有谁对谁错。
关键的地方在于是深圳延伸出来的情绪影响到你的生活和财富,还是鹤岗的情绪影响更大。
很明显还是深圳更大,一旦它开始恢复上涨,延伸出来的情绪必然影响到周边的广州,接着是珠三角的其他核心区域。
而鹤岗要是继续下跌会影响到谁,都没有,都是觉得理所当然,都会觉得是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一件事。
甚至到最后搞不好大家记得的就是鹤岗的小串和烤饼,我吃过,味道很好。
观点的分歧其实就是在站队,看谁站的队伍是正确的。
这个观点站队比那些为俄乌,为以色列哈马斯站队要更重要。
那个是为了吵和爽,关上手机一觉醒来就都给忘了,是用来调节无聊生活状态的精神产品。
但是关于地产的站队是跟自己口袋的钱有关,站对了能赚到等于未来十年的工资收入,错了就血亏。
要怎么站。
看大哥怎么站,大哥站哪就站哪,选择跟大哥站在一起,向大哥学习。
大哥这两年又是降息降准,再降存量房贷,而且还比常规时间提前。
都在做出让步,让的是银行的利益。
众所周知,银行是大哥的亲儿子,是理财的工具。
行动是比口头更具体的承诺。
如果是一个弱者的承诺,就几乎是在扯淡,因为没有兑现的筹码。
但是一个掌握终极暴力,能制定游戏规则的大哥,说话是可以算数的。
强本身就是一种正确。
这个世界的发展路径,制度建设,经济创新,来来回回很多种。
比如我们这边从晚清开始学习英国,日本,民国学德国,后来学习苏联,再后来学习美国。
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非常的清晰。
背后都有人在讨论研究为什么这样学,还写了一大堆专著来论证为什么要一会向这个学一会又向另外一个学。
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学习对方的合理性,每一次的转向都在为应该学谁吵的不可开交。
我们近代史后所学的各种对象,为具体的学习内容吵架跟普通人关系不大。
对于普通人来讲,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本质上就是谁强学谁。
论证的角度和内容都是在为学习强者辩护,找到合适的理由来学习对方。
谁的拳头硬,谁就是正义一方,先进一方。
被我们学习效仿的国家为什么老是变,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是当时的阶段性强者。
人都是慕强的,谁强学谁。
有时候为了让全社会形成向强者学习的共识,还会主动美化强者。
比如青岛的下水道的维修配件,德国人性格中的严谨,守时。
日本企业中的工匠精神。
包括我小学时读过的华盛顿拿斧头砍了父亲的樱桃树的小故事,在内心里面就会想,美国人真诚实,怪不得是超级大国。
对于这些传闻和故事现在都是一片嘲讽。
原因是什么。
是自己崛起了,也要开始讲自己的故事。
当年讲这些故事的人并不是愚蠢,而是人家牛逼,知道这种传闻和故事能形成快速有效的传播效应。
打消国内向强者学习的抵触情绪。
也不是故意要讲这些离谱的东西来糊弄人,这不过是国家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传闻和故事只要流传很久,就有特定的价值。
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台湾省的作家很火,叫龙应台。
以前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个人好牛逼,写的东西好有洞察力啊。
而现在曾经看书的人在心态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作者呢,反而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又或者她的这种沉浸其中是为更高的政治目标服务。
曾经的心态就跟那些故事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
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流传一些故事,内容是有些人买了新房,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有些人买房了,赚到了人生一笔关键的财富。
还有一些地方,房子库存都紧张了。
坐等讲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