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曹魏的招商引资》写了三国时期曹魏为什么能赢。
人口数量,财政健康程度远超蜀汉和东吴。
曹魏赢,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在农业生产的组织上比蜀汉更有效率。
统一北方后,汲取军事资源的政策,掠夺性没有蜀汉那么强。
以下文章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想法,不一定对,看过即过。
曹魏和蜀汉为了打赢,都干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
像曹老板为了逼迫士兵屯田,把人家妻儿老小控制住当人质。
蜀汉那边也一个德性,关羽带着士兵在前线冲锋陷阵的时候。
后方的城池里面也控制着士兵的家属,两帮人干的事差不多。
问题是在流传的形象上为什么反差那么大。
关键的地方在于曹老板打赢了。
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不被后世的皇帝所能容忍。
就把曹老板打入了反革命的阵营里面。
作为曹老板的竞争对手,蜀汉的形象得到了被动提高。
后来的故事里面,有的是各种擅于编写故事的读书人舞文弄墨。
流传的时间久了,大家也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假如是蜀汉打赢了,说不定双方的形象会发生逆转。
曹老板写的那些作品也会得到《出师表》一样的历史地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会被解读成忧国忧民,这些都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很多书里面写的知识都是真实正确的,但是拆解的角度不一样,结论谬之千里。
考研和高考填报志愿的名师张雪峰在演讲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一句话。
高中学的知识在社会中几乎用不上。
他说的对不对我不清楚,水平有限不好评论。
但是并不能说书本里面的知识有问题,没啥用。
初高中的数理化知识,几乎包括了人类目前对自然界认识的总结概括。
都是历史上那些最聪明的大脑依赖天赋和努力深度思考的结果。
每一条定理定律都能起到推进历史进程的作用。
这种级别的知识,肯定有用。
而对自然规律认识以外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宗教课本里面都有写到。
这些知识都有用,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不会教,也没法教,他们能传递的只有固定的结论。
而无法拆解出其他答案。
都是鼓励你学习陶渊明这种喷子或者李白苏轼这种不缺钱的主。
得出来的结论经常跑偏,没能抓住知识的重点。
比如上一篇文章里面写到曹老板要清查迁徙到曹魏境内人口的户籍。
然后司马懿就反对。
为什么。
因为古代的户籍就是用来约束人身自由,把你看住让你不要乱跑。
然后让你去种田收税或者去当兵打仗,要么出钱,要么出命。
如果这个时候曹老板真要查户口,大家就跑路了。
而这些有没有写在课本里面。
有的,比如这个。
什么叫学习聚焦,就是课本知识的重点,明明白白的告诉你。
户籍的根本目的就是征发赋役,是国家汲取资源的一种手段。
所有政策的变化都是围绕这个征发赋役的目的,不会容忍被破坏。
史料阅读那一部分告诉你,刘邦和项羽他们一伙人到了咸阳,别人都是抢金银珠宝。
但是萧何抢的是什么。
是秦国的人口管理档案,掌握这些数据,才知道将来自己的基本盘应该去哪里。
才能驱赶到更多的人到田里面种地,才能武装更多的平民变成士兵,才能获取到更多的资源。
这就是户籍管理的作用。
目的是征发赋役。
这段史料也出现在高中的语文读物里面,结论都是说萧何牛逼很聪明。
刘邦也很牛逼,眼光独到,知道识人善用。
但是这些结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人的眼里面。
人都是他们竞争的资源,是一种消耗品,都要努力为国家做贡献才行。
而问题的关键是现在还有没有户籍管理,还有没有起到当年的作用。
有,但是效果在淡化。
几个月前,出了一个政策,结婚不需要户口本。
我在朋友圈里面看到很多女性朋友的发言,都是言辞激烈的谩骂,说这么干是对女性的另一种伤害。
非常的扯淡。
结婚不用户口本了,这是好事,是对方在让步。
是在解除户籍的束缚。
这是一个开端,在以后其他的权利和福利都会进一步和户籍解绑,让你能获得更大的自由。
户籍跟教育医疗住房捆绑在一块,本质上就是一种歧视。
是制造你获得这些福利门槛,是在保护大城市原住民的福利。
现在解除这些门槛,让人身可以自由流动,让你有机会获得这些福利和权利。
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是减少大城市对人口迁入的障碍,让更多的人口进一步往城市聚集。
而这个聚集的方向是什么。
从哪里到哪里。
哪里的户籍获取有难度,是一线城市。
是房价高的地区。
解除户籍得限制,目的就是为了把人从低房价的地区吸引到高房价的地区。
是现代版的征发赋役。
而这些赋役并不会均摊到每一个人的头上,是有轻重的区别。
区别的地方在哪里。
在时间早晚。
早到的人负担要比晚到的人负担要轻,而这个负担会通过房价的形式体现出来。
只要这样,这个现代版的征发赋役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不行,在要保证赋役的前提下,一定还会有其他形式来提前。
也有可能会更重。
夜深了,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