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各国政府都在增加负债

创业   2024-10-21 23:58   海南  

前面的两篇文章是两年多以前写的旧文,聊了一个话题,美元霸权的崛起到出现信用危机。


如果用黄金做参照物,那么战后的国际金融史也是一部逐渐去美元化的历史。


这个结论用民族叙事的角度去讨论,一定是热血沸腾,美帝霸权要崩塌。


当然这个角度不是我们要探讨的。


要探讨的是什么呢。


就是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最坚挺的货币,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


那么其他组织的货币也会不会面临超发呢。


都会,目前的主要经济体都是往这个结局去走,没有一家是例外。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


因为全世界的主流经济体都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政府负债太高了。


那些在舆论场里面说到我们这边的债务时,都是吱吱歪歪说债务太高了,好像天要塌了一样。


其实搞错了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分清楚地方债和中央债。


二是没有去找其他经济体的债务和GDP占比的数字,其他国家的债务更高。


对比起来,显得大惊小怪。


那么问题来了,政府为什么要借债,发债。


在野的势力,天天在那骂债务太高,一旦自己上台执政,立马就发债,真正做到债多了不愁。


关键的地方是政府负债太多有没有不良后果。


有,超额负债以后的后果会很严重。


但是削减债务,后果马上就严重。


一刻都等不得。


出了问题还能风平浪静的经济体,不愿意发债,有时候不一定是定力太强,而是被客观条件束缚,被绑住了。


一旦解绑,就开始办事。


以前的一篇文章讨论过,早期的西方国家发行债券,寻求贷款,都是因为战争的原因。


打仗太费钱了。


在我们的直觉里面,对这些行为不熟悉,是因为历史上,在我们这边,政府要动员打仗,从来不需要借钱。


但不代表古代政府打仗不花钱。


事实上非常耗钱,能把国库都打空,除了不借钱以外,把能搞到钱的手段都用上了。


包括但不仅限于增税,募捐,摊派,反复铸币,实行盐铁专卖,发钞等等。


但就是从来不借钱。


不是古代的皇帝看不上借来的钱,而是完全没有必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论上来讲,一个王朝疆域内的资源都是皇帝的资产。


可以自由支配,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借。


在君权神授,绝对君主制下,皇帝要跟你借钱,岂不是给你脸了。


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才发行第一笔政府债券,开始放下身段,正儿八经的去向老百姓借钱。


是1898年的时候。


背景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要赔钱给小日子,朝廷没钱。


于是就开了个会,讨论过后决定发行公债,募资赔钱。


不过当时不叫债券,叫昭信股票,其实是一样的。


到了民国的时候,我们这边一大堆军阀,大家经常互相问候,你往我身上扔手榴弹,我朝你脸上开炮,花费比较多。


于是也想着跟大清一样,发行公债搞钱。


当时的北洋政府因为这事跟地方军阀都开干了好多次,想着利用中央的名义,限制地方军阀发债。


但是没有什么鸟用,因为北洋政府也没钱,空挂着中央的名号,对地方基本没有多少约束力。


当大哥的没钱接济小弟,谁还听你的。


北洋政府这么干,要限制地方发债,不是因为担心地方债务太高还不起。


而是害怕地方通过债务摆脱财政困境,就能跟北洋政府叫板。


财政是军事的血液。


这一点北洋政府是很清楚的。


这种利用债务解决军事问题,都是跟西方学的,他们那一边从中世纪开始,就经常打仗。


又不是大一统的国家,所以在搞钱方面比较灵活。


战争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很难预判到什么时候会爆发。


一旦打了起来,就要花钱,还是花大钱。


如果要按照常规手段去增加税收,以中世纪那帮人的动员能力,纳税人估计要翻脸。


得不偿失。


因为战争要打多久,要增加多少税收,预算其实不好做。


增税这种事,一次两次大家可以理解,次数多了有可能抄起家伙就干起来了。


国王因为增税的事被其他人联合起来干掉在欧洲是很常见的事。


所以发债就成了比较稳妥的一件事。


而到了近代,战争规模越大,花钱更多,政府发行的债券规模也更大,欠的债也更多。


理论上来讲,因为打仗,政府欠债,可以理解,那么在和平时期政府的债务会不会减少。


很抱歉,并没有,照样借的更多。


就算债务下降,那也是与GDP的占比相比下降,绝对的债务数字从来就没有下降过。


为什么和平时期政府债务还会上升,不受控制。


因为能解决问题。


一个经济体,需要面对的问题不是战争,流行病,或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同时还需要面临经济周期的问题。


经济不可能永远是上升周期,也会下降,一旦遇到下行周期怎么办。


比如杀伤力巨大的1929年大危机。


有个叫凯恩斯的英国经济学家就开出了药方,让政府开足马力去负债,搞来更多的钱。


增加行政开支,主动创造需求,实行激进的财政政策。


这个药方在后来形成了一个叫功能财政的思想理论。


虽然以前西方的经济体经常借债,但是会控制财政和债务的平衡。


凯恩斯的理论等于是给了政府一个扩大债务的理由。


当时的西方国家听了没有。


听了,也照干,关键是效果直接拉满。


这跟以前最大的区别在于,为了应对战争,政府负债是被动的,现在是主动的。


在二战结束后,西方和日本,为了恢复经济,都是主动扩大债务,几乎主要的民生行业都是国有化。


到70年代,西方欠的债太多了,不堪重负,然后凯恩斯被丢到一边,另一个经济学家崛起。


叫哈耶克。


这个人是干啥的不重要,可以简单理解跟凯恩斯有点倒着来的意思。


反正这个时候西方说是要消减税收,减少债务。


问题时成功了没有。


一样没有,政府债务持续升级,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当时口号喊的最响亮的就是两个人,一个是美国的里根,另一个是英国的撒切尔夫人。


里根上台的时候就计划要干这件事,要把政府债务打下来,带领美国走出经济滞胀。


结果他执政8年,滞胀是走出来了,但是美国政府的债务上升了18%,债务是GDP占比的32.5%上升到了50.5%。


减少债务,减少个毛。


小布什也是执政8年,还跟阿富汗和伊拉克干架,媒体经常嘲笑他被军工利益集团绑架。


但他这8年花那么多钱,债务也就上升12.2%,比要消减债务的里根少多了。


另一个撒切尔夫人,干了11年,强势的减少福利开支和政府负担,就因为她很刚猛。


死的时候英国工人还欢庆老巫婆终于死了。


她顶着那么大的骂名,在数字上把这事给干成了,政府的债务从GDP占比46%下降到了29%。


但是真的干成了吗,债务变少了吗。


然并卵。


英国债务的占比下降并不是依靠减少债务的总额实现的,政府欠的钱并没有减少。


与GDP占比下降是因为通货膨胀,稀释了债务。


撒切尔夫人执政这11年,英国的实际的GDP年均增长2.5%,而名义GDP年均增长10.6%。


相当于英国这些年通货膨胀率8.1%。


是理想中温和通胀2%的4倍。


而同时英国实际债务总额以每年5.8%的速度在上升,根本没有停下。


铁娘子一样搞不定债务。


另一边的美国在进入90年代后债务也进入快速上升期,政府负债从1995年的4.9万亿美元上升到了2001年的5.8万亿。


只不过这个时期政府遇到美国进入信息经济快速发展期,抵消了债务扩张带来的风险。


所以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不管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还是经济下行周期。


所有的主流经济体债务都没下降过。


谁信它们能控制住自己的手,一定会吃大亏。


在债务的扩张周期上,发达的经济体和新兴的经济体都是一个德性的。


发债比什么都爽。


为什么大家都是这副鸟样。


不是他们不打算控制债务,不打算控制货币超发,而是评估过后发现这么干更有利。


第一,有利于他们调节财政资金的流动性,每一个经济体都会有年度预算。


但不是每一个预算都是准确无误的,会有突发事件,也不是每一件突发事件都会平均分布在每一个季度。


如果年初遇到论七八糟的事,开支过大,就会出现财政赤字,所以这个时候发行短期债券是弥补流动性最好的办法。


而长期债券的原理也是一样,都是为了避免财政资金出现流动性的风险。


第二,明确债务支出有利于降低债务的成本。


这一点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政府的债务不会与具体项目和偿还财源相挂钩,有利于政府发新债来还旧债。


一句话,债多了不愁。


剩下的,夜深了,不聊了。



你又在瞎说
开个新号,随便写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