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学术的冲突不只是观点的对错,还有利益的分配》写了一个问题。
学术界内部的争吵,争的不只是观点的对错,还有利息的分配。
谁能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者,就能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和变现的能力。
而对于老板来说,重要的不是观点的本身,重要的是谁来给观点打分。
让学术界去当运动员,老板当裁判就行。
任何一个时期,只要老板们的实力允许,都不会让这个裁判权旁落。
确保所有的观点都限制在为自己服务的范围之内。
谁越界,就打谁。
以下文章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想法,不一定对,看过即过。
九月的第一天,写了一篇文章《以后还能再骂联想的柳老板吗》。
在文章里面做了一个预测,预测顶级的大V司马老师不久会被禁言。
两个月以后,司马老师在互联网上消失了,坊间传闻被禁言一年。
那是不是司马老师说的话是错误的。
也不是。
每一个超级大V,能获得现象级的流量,都不可能是偶然的结果。
很大程度上都是得到了扶持,至于扶持的原因有很多种。
司马老师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团结大多数不如意的人。
然后跟国际上的竞争对手打舆论战,把社会的情绪引导向某些群体。
可以转移一部分的注意力,转移注意力这个动作其实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就像经常有人破口大骂游戏和短视频让人沉迷其中,呼吁要管制,最好直接干掉。
问题是有没有可能这本身就是效果的一部分。
任何解决问题的措施都是阶段性的,结果也是阶段性的。
司马老师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目标,问题是带来了其他负面的效果。
被注意力转向的那一部分人,感受到了压力,不敢扩大经营,不敢投资,害怕舆论继续下去遭到清算。
这种害怕的情绪如果蔓延下去明显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现在这个阶段更需要企业家有信心,敢投资,而不是陷入恐惧当中。
所以完成了时代赋予任务的司马老师,只能消停了。
等待下一个需要他的阶段时,会再度崛起。
这就是文学界,思想界,舆论界意见领袖的沉浮俯仰,一时盛衰。
背后都是有务实的力量在指导。
类似的人物还包括矮大紧。
大紧老师说过一个观点,大概的意思就是乱世容易出现大师。
霹雳吧啦说了一大堆原因来解释,其实乱世出大师这事也不复杂。
本质上就是中央集权受到破坏,老板们的干预能力下降。
对思想界一般都是实行比较宽松的策略。
比如魏晋时期的玄学,中央政府弱势,对意识形态管控放松。
玄学诞生的背景要追溯到东汉,当时发生一件事,折腾了十几年,直到黄巾集团崛起才停下来。
叫党锢之祸。
是东汉文人集团和宦官集团干了起来,从武帝开始崛起的儒家遭受到了重创。
失去文人集团支持的皇权在国家治理的能力上快速下滑。
原本双方的关系是文人集团提供智力支持,皇权提供变现的政治资源。
党锢之祸后大量的读书人被排斥在政权之外,散落民间。
这些人游荡在民间,对皇权自然没有什么好感。
过得跟个喷子一样,每天大骂老板有眼无珠,这些都是怀才不遇的读书人的正常表现。
原来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体系已经无法解释东汉末年的政治状态。
汉代儒家的经学哲学濒临崩塌,需要重新找到新的理论体系。
玄学的那一套解释跟道家差不多,玄跟道一样,都是天地之间运行规律的总和。
在内容上五花八门,但有一个特点跟武帝时期的儒家不一样。
就是玄学是有思辨性的,用逻辑去思考问题。
当一个人面对困境或者问题时有思辨性的去思考,用逻辑分析问题。
本质上就是对现状怀疑,反过来就是对皇权控制的官方哲学体系的不信任。
这种状况但凡在皇权强势的阶段一定会被打掉,不可能允许这么干。
但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打了几十年,特别是汉献帝,每天饿着肚子跑路,最后还被曹老板他们家给赶下台了。
天人合一在哪里,天道规律在哪里,汉代皇帝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
支持刘氏政权合法性的思想体系不会再有人当真了。
玄学虽然提供了重新解释世界的逻辑和途径,但有个致命的缺陷。
它把汉代的天人合一演变成了一切都是无。
无这个概念听起来是好高级,但是也很扯淡,它没有办法解决现实问题。
而现实问题是什么。
是稳定的社会秩序。
魏晋时代主导玄学的那帮哥们最热衷的是什么。
就是喝酒嗑药,喜欢灌自己五石散,崇尚享乐主义。
这玩意就是充满幻灭的悲观行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玄学最大的贡献就是突破了原来天人合一体系对思想的限制。
提供了对问题分析的思辨性,为下一个思想体系崛起开了一个门。
这就是佛教的崛起。
玄学和佛教在内容的逻辑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两者的历史地位和繁荣程度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两个原因。
第一个,司马炎把曹家赶下台后自己当了老板,本来想给自己的新公司开宗立派,要在思想界承接汉代正统。
恢复人间伦理行为准则的统一标准。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笼络最聪明的读书到自己的麾下,需要武力的支持才能做到。
但大家不给面子,司马老板没能搞定这些读书人,本质还是自己的武德不够充沛。
但凡像汉武帝那样,利益赎买加酷吏伺候,两板斧头下去效果显著。
第二,享乐主义跟普通人距离太远,喝酒嗑药,远离政治,向往自然,爽是很爽。
但这是少数的人才能玩得起的事,大多数人都是要活着。
这就是玄学基本盘不行的原因,远离中央也远离民间,得不到庙堂和江湖的支持。
西晋崩盘以后,社会秩序更混乱,北方进入群魔乱舞的阶段。
到处都是打打杀杀,原本还能喝酒嗑药的环境都没了。
玄学也就此走向了衰亡。
替代品佛教开始占据主流。
佛教的内容包罗万象,整个体系非常宏大复杂,体系的内部又有很多分支。
每一个思想体系只要有影响力,信奉的人数足够多,能换来巨大利益。
就会有人围绕着它不断去延伸,产生不同的派系来分割利益。
像汉代儒家的十二家学术门阀,基督教一大堆教派,吵吵闹闹都在说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
一个路数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信徒的供养。
佛教也一样,宗派超级多,光是国内就有八大宗派。
但是整体上大家差不多,都在干同一件事,就是提供希望。
对于大多数来说,不关心佛教的宗派是谁,也看不懂,他们关心的是佛教提供的希望。
也就是轮回观念。
这个观念不是佛教独创的,是来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
是雅利安人用来维持种姓制度的工具。
为了避免因为种姓制度造成社会僵化,缺乏上升通道引发的社会冲突。
雅利安人就通过婆罗门教制造出来轮回观念,告诉印度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轮回改变命运。
只要现世能忍受痛苦,下辈子还是有希望的。
相当于给印度人画了一个大饼。
这个画饼的技术后来就被佛教借鉴并且进一步发扬光大。
这个饼对于活在痛苦边缘的底层人来说就是精神鸦片。
麻醉且减轻痛感。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打了几百年,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活得很痛苦。
对佛教的这个轮回希望大饼是刚需,这就是佛教繁荣的社会基础。
但是引发了一个问题。
佛教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从汉武帝开始,皇权对意识形态是绝对的控制,只要有能力,就一定会强化对思想的管制。
儒家和政治是深度捆绑,汉代从这个角度上看就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皇帝是世俗和精神的最高负责人。
但佛教不是,它强调的是出世,是要远离政治,世间万物是空的。
一个和尚在面对皇帝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要不要行儒家礼仪,要不要跪拜。
这些行为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到统治的根基,因为佛教徒人数中众多。
皇帝如果在佛教面前表现弱势,会损害到政治的权威。
但佛教的轮回观念,又可以提高信徒的忍耐度,对统治秩序的稳定有利。
这种利益的权衡一直伴随着整个魏晋南北朝,在南北政权的内部都在争辩如何处理佛教和儒家还有政治的关系。
新这种意识形态的争论让皇权非常的厌恶,统一思想是所有中央集权政体的本能。
思想繁杂会削弱皇帝对形式形态的控制。
但是这个时候做不到。
因为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北方是五胡在折腾,南方是东晋完蛋后接着宋齐梁陈。
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个老板。
能保住自己的小命都不错了,哪里还有能力去干预别人脑子里面的想法。
最后双方大致做出了一个妥协,佛教不对抗政治,政治容忍佛教。
当这个妥协出现以后,本质上其实就是政治已经控制了佛教。
因为佛教已经无法独立的产生思想,对信徒提供的思想产品一定会被控制在对皇权有利的范围之内。
为了保证佛教的忠诚,历代皇权都会在经济上做出让步。
用利益来换取佛教的服从,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放贷,税收,贸易等等。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形成了繁荣的寺院经济。
只不过这种妥协对于皇权来讲不过是暂时的容忍。
一旦皇权强大或者遇到更大的危机来临的时候。
也就是对佛教下黑手的时期。
比如历史上的三武一宗,都在干同一件事。
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