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盐业,现在的地产,都是得到特殊对待的行业

创业   2024-10-06 23:49   海南  

昨天的文章《玉石,古董,字画都不是好的投资品》写了一篇短文,比平时的字数少了1000字左右。


聊了一个话题。


有些流传很久,甚至是流传上千年的文化审美和观念,被一部分人已经认为是正确到不可置疑的传统。


而在有些人的眼里不过是赚钱的工具。


就像玉石文化,在这些人的眼里,如果不能变现,那就是一块好看的石头,但是再好看,也是石头。


流传已久的文化审美,除了是文化的本身,也是在对客户的一种教育。


他们教育客户如何鉴别玉石,如何欣赏玉石,背后都是有明确的商业行为,就是为了赚钱,为了把商品卖得更高价格。


不然他们为什么花成本去普及这些玉石文化,审美文化。


难道是真的爱你啊。


以下文章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想法,不一定对,看过即过。



晚上和小美老师出去,到她的一个同学家蹭饭,等于是参加同学的家宴。


她还有点不好意思,好在我脸皮比较厚,提上两斤葡萄就去了。


以前来过她同学家,和同学家里人见过面,大家都不怎么尴尬,同学家有些话题没有回避我们,在饭桌上也聊开了。


同学有一个哥哥,结婚了有两个孩子,一个刚上小学,另一个还在幼儿园,马上又面临入学的问题。


哥哥和我们两个聊一些教育政策的问题,相当于借我们的嘴,向自己的父亲提出诉求。


他们家有几套房子,是自建房,其中有一套是在一个小学的旁边,就隔一条街,接送孩子非常方便。


哥哥希望两个孩子都在这个小学读书,但是有个问题,这套房子以前是奶奶在住,没有房产证。


哥哥的孩子没办法利用这套房子就近入学,而现在有新的政策,只要缴纳一笔土地出让金,就可以办理房产证,虽然还是不能交易,但是可以解决入学问题。


关键的地方是要缴纳的费用大概在10万左右,而同学的哥哥恰好近期财务压力大,希望父亲帮忙。


然后我们两个附和,确实政策是这样。


但是他们的父亲不愿意,觉得划不来,因为缴纳这笔钱对他们没有多大的好处,办下来的证又不能像商品房一样买卖。


至于孩子的入学问题,可以去另一所更优质的小学。


估计这个问题他们在家里已经讨论过多次,见到父亲又一次表现出不乐意的态度。


哥哥就不说了,转而又说,能不能帮助弟弟,也就是小美老师的同学在省会买一套房子。


当哥哥的劝说父亲出钱帮弟弟出首付,嫂子还表示了支持态度,说明他们的家庭关系还是很和谐。


然后同学的爸爸说,房价现在太贵了,买一套房子的钱一小部分拿来租房,剩下的存银行收利息,多合算。


爸爸的账算得对吗。


对,也不对。


算得对,是因为他已经退休了,60多岁,花甲之年,已经对资产升值没有太大的概念,剩下的生命时光以求稳为主。


任何负债的想法在他眼里都是扯淡,这么算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他没有用儿子的生命尺度去测算,儿子的未来还有几十年的时光,还远不到保守求稳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爸爸算的账反应出来了一个特点。


就是代际的物价直觉差异,这种差异我以前有写过。


我爸妈现在去买螃蟹和皮皮虾,都会很舍不得,哪怕都不用他们出钱。


他们觉得太贵了,而我虽然觉得不便宜,但是也是一个正常合理的价格。


因为他们测算物价的尺度是以几十年前的物价来对比,那时候的螃蟹和皮皮虾才多少钱。


他们只知道物价变贵,但不知道通货膨胀的原理,也不知道除了储蓄以外还有别的办法对抗通胀。


在同学爸爸的眼里面,他理解的合理房价永远都是他年轻时候的价格。


这也反映出来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一个人出生到年少阶段,他看到的物价,房价,哪怕是十万一平米,他都觉得这是正常的数字。


但是到了五六十岁,在看到房价,会觉得是昂贵无比,是扯淡的玩意。


这就是对物价和房价的代际差异。


年轻人看到新潮的东西,会很包容,年纪老了,再看新潮的东西都是异端邪说。


同学的爸爸和哥哥都是在法院工作,对于房价和房地产的作用,他们很清楚。


都知道这玩意就是用来收税,也都知道现在的税太重,是利用房子把税收转移到了居民部门头上。


他们在体制内,知道内部有过一些讨论,能不能在开征其他税,好降低房地产在税收的比重。


但讨论是一回事,执行又是一回事,关键是找到办法了吗。


道目前为止,并没有。


还没有找到比房地产在税收,财政中的作用更好的工具。


哪怕是几年前就公布过的房产税试点,要在重庆和上海开搞。


然后呢,一样也没有动静了。


我以前看过一些学术界的论文,是希望能像古代一样开征更多的直接税。


传统上的井田制,租庸调,摊丁入亩,还有各种徭役,都是直接税。


后来的时候,间接税崛起,并在某种程度上为古代政府的财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像盐铁专卖,茶酒专营这些就是典型的间接税。


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垄断产品来征税。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税收制度,就是为了避免直接税带来的痛苦和降低征税成本。


直接税的麻烦就是政府收走多少你都知道,会带来两个结果。


第一,是被征税的人会很不爽,有怒气,搞不好还会有暴力抗税的举动。


第二,是会让人把注意力转移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直接税,收得多了就一定会在舆论上引发广泛的讨论。


我交了那么多税,请问我的权利在哪里。


间接税就没有这种问题,只需要控制垄断产品,提高它们的价格,就会在悄无声息中完成征税。


对比直接税,可以有效降负税痛苦指数,你只知道东西变贵了而已,其他的,很少产生联想。


有效降低了治理成本。


最高明的税收是收你的税而你不知道,没感觉,只知道物价上涨,产品变贵。


很明显,房地产的作用就在于此。


这只是其中的一种作用,还有更强有力的作用就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这就不在这篇文章讨论了。


吃完饭,继续聊,同学的哥哥说,你买的那个小区,开发商资金链条断裂了,好多房子被我们法院查封。


我说,我怎么不知道,房子不是照样买卖吗。


他说,对,被查封了,但是又可以正常买卖,等于是网开一面,允许开发商卖房子回款,但是在法律层面限制房子交易的备案。


相当于房子卖给业主,但是法律上房子还不是业主的。


为什么要网开一面,允许把风险转移给买房的人,就是不希望开发商彻底死了。


正在为他们开绿灯,争取时间。


而这归根到底并不是为了救开发商,而是为了救财政,为了救房地产这个间接税的工具。


如果开发商不是财政税收工具的一部分,早就被踩踏死了。


让你知道什么叫人间正气,哪里还会给你优待。


努力和努力不一样,行业和行业不一样。


大家都是辛勤的劳动者,但是待遇未必就一样,要成为老板们解决工具的一部分,就容易得到好脸色。


这一点,任何时代都一样。


比如民国时期的四川盐业,盐工们不满行业待遇太差,动不动就罢工。


以前怎么折腾,都没人管。


到抗战时期,一闹,国民政府就紧张了,赶紧成了盐业工会委员会管理。


为什么。


因为国民政府这时候搬到了重庆,沿海的工商业都没了,税收枯竭,四川的盐业就成了救命稻草。

“在抗战资源中,盐之责任,有过于枪弹”


如果盐业崩塌了,国民政府的财政一旦完蛋,那就真要完蛋。


所以赶紧要去救,提高盐工的待遇,还要严禁军队抓盐工去当壮丁。


而在那个年代,兵荒马乱,战场上缺兵少将的情况下,爱捉谁捉谁,但是不允许碰盐工。


这些盐工能够不用上战场直面生死,关键的地方并不在于他们的本身生命有多宝贵。


关键的地方在于他们从事的工作是生产盐,是政府战时经济的财政来源。


所以才得到了特殊的优待。


有时候你被高看一眼,并不是你有多么的努力,而是你所处的位置是老板需要的。


就像现在经济下行,经济纠纷到处都是,很多人都被执法,要赔钱。


而地产行业在某种程度上被网开一面,给了足够的时间去解决问题。


因为这个行业是财政的命脉。

你又在瞎说
开个新号,随便写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