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错误”探因
26岁女性患者因院外检查发现“纤维蛋白原缺乏”来我院就诊,复查凝血功能提示PT、APTT正常,TT轻度延长(26秒),FIB检测两次报告“错误”(磁珠法),再次复查报告1.32g/L (Ref 2.0-4.0),为确认该结果,采用光学的PT衍生法检测FIB,结果正常(3.62g/L):
考虑本例为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建议进一步行FIB基因检测,同时手工检测TT,看看磁珠法多次报错原因是否与形成的纤维蛋白结构异常有关:
与正常对照(FIB 3.5g/L)相比,患者纤维蛋白凝块的密度似乎要更高一些,轻摇震荡后对照凝块可漂浮于生理盐水中,而患者凝块无法漂浮,这可能导致在磁珠法检测中,患者凝块形成后给磁珠的阻力过大,不符合仪器判读规则,从而多次报告“错误”结果。
既往研究也表明[1],部分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中,FIB基因突变可致纤维蛋白链间二硫键紊乱,形成更紧密的纤维蛋白网络,密度增加、孔径减小,而患者可同时存在血栓和出血倾向,后者可能与异常结构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缺陷有关。
因此本例纤维蛋白的高比重,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栓风险。我们也将跟踪基因检测结果,了解突变类型与临床事件相关性。
2.反复发生深静脉血栓案例探因
一位58岁女性,外院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来我院住院治疗,给予抗凝、溶栓等处置十余天后,原有血栓仍未完全消除,且又新发血栓,D-二聚体也持续高水平。怀疑易栓症?
送检抗磷脂抗体:LA、β2GPI、ACA均阴性;
抗凝蛋白AT、PC水平正常,蛋白S(PS)活性仅17% (Ref: 77-143);
该例蛋白S缺乏症可能性大,但这是否能完全解释其治疗效果不佳?我们查阅患者其他检查,发现近期血小板计数进行性减低,考虑到患者持续应用肝素抗凝,需排查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
结果证实患者HIT抗体阳性,结合4T评分为高可能性,本例考虑为蛋白S缺乏症合并HIT。患者换用磺达肝葵钠抗凝,血小板计数即开始回升。该例表明,对于抗凝治疗效果不佳的静脉血栓患者,常见易栓症往往不是全部原因,其他获得性因素——如肝素抵抗、HIT等也需排查。
3. 存在血小板功能缺陷的眼球震颤患者
患者为9岁女孩,因眼球震颤就诊,疑诊白化病,基因检测提示HPS3基因两处杂合突变,该突变可致Hermansky-Pudlak综合征,即白化病伴血小板释放功能障碍(贮存池病)相关出血。
检查患儿血小板聚集试验,确实存在胶原、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减低,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二相解聚:
患儿目前尚无明显出血表现,血栓弹力图结果也正常:
对于Hermansky-Pudlak综合征的出血,目前认为可应用去氨加压素、氨基乙酸、氨甲环酸等,必要时输注血小板[2]。
参考文献
1. Pretorius E, Briedenhann S, Marx J, Franz RC.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fibrin network of a pretoria family with dysfibrinogenemia: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al study. Ultrastruct Pathol. 2006 May-Jun;30(3):167-76.
2.Merideth MA, Introne WJ, Wang JA, O'Brien KJ, Huizing M, Gochuico BR. 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Hermansky-Pudlak syndrome. Platelets. 2020 May 18;31(4):5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