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时间(TT)试剂配置:小心踩坑

健康   2024-07-04 22:48   韩国  

  近期凝血岗位同事反应新配TT试剂质控不稳定,两水平都经常偏低甚至失控(特别是正常水平,靶值在15秒左右,而近期多次低至13秒以下),更换人员配置试剂仍然不能解决,也排除了仪器问题。质控图如下:


  本实验室使用沃芬的ACL TOP750血凝仪及其配套试剂。首先查看试剂批号,近期并未更换。且66日才做过TT室间质评样本,5个样本检测结果与靶值偏差均在5%以内。因此质控均值的设置是没问题的,那么为什么会突然做低呢?是试剂质量有问题还是配置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试剂质量问题?

  随机抽取10盒试剂,每盒试剂配置一瓶后上机检测,质控均在靶值附近,未发现明显质量问题。

制备流程问题?

  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制备试剂用水质量是否达标;2,试剂制备前是否在室温充分平衡。

  首先分析制备用水的影响:近期纯水机出口电导率0.256 μS/cm,达到了二级实验用水标准从一盒新的TT试剂中取出两瓶干粉试剂,室温平衡30分钟后,分别加入4毫升娃哈哈纯净水和实验室用水,1分钟后加入1毫升缓冲液。室温放置30分钟,混匀后上机检测,正常水平质控结果分别为15.2s15.3s,均在靶值附近且无明显差异。看起来实验室所用纯水配制试剂并无问题。

  接下来分析制备前室温平衡时间的影响,取7瓶干粉试剂,分别在室温平衡0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后加入4毫升实验室用水,1分钟后加入1毫升缓冲液。后室温放置30分钟,混匀后上机检测,正常水平质控结果如下表:

  可见室温平衡时间对TT试剂制备效果也无明显影响,那么这突如其来的质控偏低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来的?

  首先来仔细回顾一下TT试剂的制备流程:沃芬的TT试剂盒含有两种试剂:R1缓冲液(里面含有CACL2、缓冲成份及防腐剂),R2 干粉试剂(里面含有牛凝血酶、牛白蛋白及缓冲成份)。说明书给出的配制方法是先用纯水将缓冲液进行1:5倍稀释后,吸取5毫升加入干粉试剂复溶。该方法比较繁琐,且存在稀释容器多次使用被污染的风险,因此多数实验室使用经验证且不影响检测结果的简便流程:使用4毫升纯水复溶干粉试剂,1min后加入1毫升缓冲液,室温放置30min后混匀使用。本实验室使用的也是简便流程,从平台使用至今并未出现类似问题。

  材料和流程均没有明显问题,那么可能出问题的地方还有哪些呢?凝血岗近期轮转来了几名新同事,是否是他们操作过程中的哪一步出现了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叫来一位新同事现场配置,这时候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缓冲液使用前未充分混匀!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要求(如下图),平时大家在制备TT试剂时往往会将缓冲液在摇床上摇匀12分钟后再使用,新同事以为缓冲液是液体试剂,其成份只起到缓冲反应体系的作用,不混匀应该不会影响配制效果。

  接下来我们进行验证:从试剂库取出一盒TT试剂,轻轻转移至试剂配置台(过程中避免晃动),取出三瓶干粉试剂,加入4毫升纯水复溶1min后,分别从未混匀的缓冲液上、中及下方最底层吸取1毫升缓冲液加入试剂瓶,室温放置30min,摇匀后上机检测,果然重现了质控偏低的问题:

   

  到这里终于找到了质控失控的原因,仅仅因为缓冲液未充分混匀,便引起检测结果如此明显的偏差,这提醒我们试剂使用应严格遵照说明书操作,任何对制造商建议的偏离都应经过验证。

  经我们仔细排查发现的这一凝血检查质量风险供同道参考,避免“踩坑”。此外,使用未混匀的缓冲液为何会造成结果差异的确切机制尚不得而知,推测中下层某些缓冲液成分浓度过高或许对凝血酶活性有促进作用?我们也在咨询制造商,希望获得更准确答案。

审校:Tony



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查
介绍血栓与止血相关实验室检查,聚焦行业新资讯、临床研究报道、病例分析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