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近期三例本实验室与外院检查结果不一致的凝血报告,分析可能的原因供大家参考。
患者1: 30岁男性,发现凝血检查异常(PT、APTT轻度延长)5年,无出血表现及家族史,肝功能正常。凝血因子检测(外送第三方)多个凝血因子减低:
来我院复查凝血因子,仅V因子轻度减低,考虑先天性V因子缺乏症可能:
外院结果考虑与标本外送过程中保存、运输不当,导致凝血因子活性普遍减低有关(不能及时检测的凝血因子测定标本,应干冰或液氮冷冻保存运输)。
患者2:37岁女性,外院发现APTT单独延长、多个凝血因子活性减低,无出血表现:
来我院复查,凝血因子水平随稀释度增加而升高,将标本4倍稀释后,内源因子结果均正常:
了解患者近期正应用抗凝药物,考虑外院结果为药物干扰内源凝血因子测定,而未按要求对标本进行多稀释度检测所致。
患者3:39岁男性,外院术前检查发现PT超出上限,FIB显著减低。既往无出血表现,肝功能正常,否认近期服用任何药物。
来我院复查,提示PT正常,FIB CLAUSS法及PT衍生法均显著减低,加查FDP正常,排除消耗性减低。患者为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可能性大:
外院结果考虑为光学法检测,由于FIB过低,PT检测的凝固反应终点不明显,仪器未给出明确结果,而实验室人员也未查看PT凝固曲线,不恰当地报告了大于检测上限的PT结果。
总结:
这三个案例分别反映了凝血检测前(标本运输保存)、中(凝血因子多稀释度检测)、后(结果审核流程)规范化的重要性。规范的检测流程可能意味着消耗实验室更多成本和精力,但对于减少患者错误诊治的风险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