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常用于突聋患者的降纤治疗,很多患者用药后纤维蛋白原(FIB)可能降至1.0g/L以下,这通常会触发FIB的危急值报告,但患者临床上大多并无出血倾向,那么此时的凝血状态到底如何,我们通过近期三个案例来分析:
患者1、2正应用巴曲酶,患者3已停药3天,三者FIB均<1.0g/L,血小板计数均正常,没有出血表现。
应用巴曲酶患者D-dimer显著升高可能会引起对过度凝血激活的担忧,但通过TAT、PIC结果可明确患者并无凝血激活,仅存在纤溶激活,这可能归因于大量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后,作为辅因子对纤溶的促进作用,此外巴曲酶可能直接促进血管内皮释放t-PA(这一点存疑,因为既往的个案中没有发现显著的tPA-PAI复合物升高)。
血栓弹力图的纤溶指标LY30也明确了巴曲酶可致纤溶激活,而相较于FM正常的Case3, FM升高的Case1和2有更低的K值和更高的MA值,提示可溶性的FM既促进纤溶又有助于血凝块形成。
从上述个案来看,对于应用巴曲酶的患者,监测凝血特异标志物FM、TAT、PIC有助于了解患者具体凝血状态、调整处置方案。例如TAT在正常水平则无需担心D-dimer显著升高指征凝血紊乱;PIC显著升高则要考虑纤溶过度激活的出血风险、减少药物剂量;FM回到正常水平提示药物降纤作用已停止。积累更多数据以确定上述特异标志物在治疗中的判断阈值,或有助于更安全、有效地应用这类蛇毒药物。
最后的一个推测:尽管巴曲酶称为降纤药,但突聋患者大多并无FIB升高,FIB本身也不仅有促凝作用,也有抗凝作用(通过中和过多生成的凝血酶)。因此应用巴曲酶改善突聋患者高凝状态是主要归因于其纤溶激活作用还是降低FIB作用有待研究,如果主要因为前者,那么监测纤溶指标(如PIC)或许更有助于评估药物治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