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断的睡眠
越是长大,越是发现自己晚上的睡眠质量并不好,会经常被很多潜意识的念头给中断睡眠。只要是自己中途醒来,就容易给潜意识放出“执念精灵”的机会。
让自己本来的充电状态 变成了 被执念纠缠的放电状态。
“这个客户的关系,怎么沟通才能有效,才有更信任,是约他聊聊还是先准备个方案,方案框架怎么整,需要哪些证据和素材?...”
“我昨天看到的那个物品真不错,我如何获得,应该去哪里看看它的评价,要不要去现场体验下,哪里有体验的地方呢?...”
于是,我们就在这一个个念头的苗头中,让自己越想越深刻,越深刻越清醒,本来那休息的状态就变成了清醒的状态。这是自己睡眠的基本盘。
要么一觉天亮,要么中途"复盘"。
在之间曾经思考过,修行就是 意识与潜意识 的对决过程,就睡眠这件事,也是一种修行过程。
自己想要睡眠的意识 跟 那想要确定性结果的潜意识“对决”的过程。
说是"对决",并非就是直接的辩论过程。毕竟:道理谁都懂,关键是"辩论"本身就是一个"执念",越是投入,越会让你清醒。
入眠的任务
如何正确的"对决",才能够让自己重新快速入眠?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找到了一个"秘籍"。这秘籍就是:
从"期待"的念头变"体验"的任务。
具体操作下来,就两步:
1、从当前执念中跳出来。
2、设定一个独自体验的任务。
一、忍住跳出执念。
首先就是给自己一个提醒:让自己认识到这样执着下去,会更睡不着。
一旦有了这样的觉知,说明自己进入了观照状态,这个时候自己就已经从执念中跳出来了,让自己能够去照见一个个念头。
二、给自己一个独自体验的任务。
一旦跳出执念,站在念头之外,自己就有机会给自己建立新的任务。建立什么样的任务就非常关键,就快速进入睡眠而言,我的任务原则是:
1.不再期待,专注当下体验;
2.没有他人,独自享受体验;
即:我们建立的这个任务,不再是需要计算的、评价的、分别的、推理的,不会是为了追求决定性而形成的执念。
另一个就是尽可能一个人完成,这个任务中尽量不出现别人。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就是减少自己评价的激活概率,一旦有他人,你的潜意识就会冒出来,去考虑他人的感受。
专注于“想象“当下的某个独自体验。
所谓越具体越深刻,比如我现在经常给自己安排的一个任务就是:
想象:自己从家里走到附近的公园,过程中都看到了什么。
当自己设定了这个任务之后,自己就会开始把注意力回到当下,去想象自己走出家门,走进电梯,按了几层,出门走在路上,风大不大,天上天气如何....,是的就在这样的想象中,自己居然睡着了....
自己反复几次有效之后,很是欣喜。事后回味起来,这看似是助眠的小动作,这背后却是化解执念的大修行。
为何会失眠?
主要是自己过度去假设和运算那些本无法确定性,却想要确定性的期待之事,尤其是那诸行无常的人际关系,让自己越想越清醒,愣是让自己陷入了一个强化执念的大循环。
而一个人的体验任务却不同,它使得我们改变了注意力投入的模式:
从越想越执着,越想越清醒变成了越想越享受,越享受越不需要想...
于是,自己的注意力就在这样的体验循环中,主动平息了投入,接不到梦境之中,这太有趣了。
我们说修行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碰到的每一件事,都可以作为自己修行的道场。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觉知去认识这件事,体验这件事。
在搞定事情的执着心里,我们变成了事情的奴隶,总想着确定性、总想着期待感,让自己所有的能量都去朝着这个执着的结果投入,以至于越想越想不开,越想不开越要想。这是一种姿势。
而在体验这件事的目的里,事情变成了自己修行的作品,自己的状态即目的,如何转变视角,让自己从投入越来越多,变成越来越少,变得自在体验,随喜赞叹。这又是一种姿势。所谓一念一世界,如此是也。
总结:
1、睡不着,源于执念“大循环“;
2、跳出执念,定义入眠新任务;
3、想象独自体验,自在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