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自在”

体娱   2024-11-14 08:09   北京  

自由,是想出来的‍‍‍


自由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我们去理解自由,会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联系在一起。


想不工作,就不工作,这就是自由。

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就是自由。‍‍‍‍‍‍‍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就是自由。

想几点睡,就几点睡,这就是自由。‍‍‍‍‍

想...‍‍


这种“想什么,就做什么”的实践逻辑,就被我们认为是生命追求的终极目标,并统称为“财富自由”。


即当我们赚的钱到一定规模,我就可以实现这“想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


但这里有一个概念我们忽视了,就是这个“想”字。


想是什么?想就是“评价”而出的欲望,评价就是比较标准,比较什么?


评价就是:“把自己拥有的 跟 感知到的 用 比较标准 进行评价,而出来一个好坏对错的新结果”。‍‍‍‍‍‍‍‍‍‍‍‍‍‍‍‍‍‍‍


这个新结果,就是所谓的“想什么,就要什么”的欲望。‍‍‍‍‍‍‍‍‍‍‍‍‍


自己正在有滋有味的吃着饭,手痒痒打开手机,看着别人在吃烤鱼,于是发现眼前的饭菜不香了,自己也想要吃烤鱼,打开美团看附近的门店,想着晚上也要去吃。


正所谓因为吃饭的事情,让自己吃不好饭,就这样产生了。


想出来的“美食”:这个“我也想要吃烤鱼”的欲望本不存在,这个眼前的饭菜本来很香,只因管不住自己的手,看了一下手机,激活了手机上的美食 跟自己眼前的饭菜进行了“好吃不好吃、过瘾不过瘾”的评价,而生出来一个我也要想吃的结果。


当你带着这个我想吃烤鱼的“梦想”,晚上去吃了烤鱼,上来的是你喜欢吃的酸菜鱼,你吃的津津有味,这个时候,手又开始犯病了,拿起手机边看边吃,突然发现同事们在聚餐的朋友圈,立刻心生烦恼:“为何没有带上我?他们什么意思?”


霎那间,这烤鱼又不香了,变成了“我一定要让他们瞧得起我”的新欲望,匆匆赶紧吃完饭回去了。‍‍‍‍‍‍‍‍‍‍‍‍‍‍‍‍‍‍‍‍‍‍‍


想出来的“看不起”:这个“看不起我”的新情绪本不存在,这个眼前的饭菜本来很香,只因管不住自己的手,看了一下手机,激活了大家聚餐 跟自己一个人吃饭 进行了“关系好不好,看得起看不起我”的评价,而生出来一个我一定让他们瞧得起我的新欲望。


这就是我们的日常,任何一个新信息,任何一个新评价维度,都可以让我们产生新的欲望。‍‍‍‍‍‍‍‍‍‍‍‍‍‍‍


通过 “用新信息更新评价标准,新标准去评价当下”,这样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带来层出不穷的新欲望,因为在这个时代,信息和评价标准的更新速度超乎你想象。


表面上看是财富不够多造成的后果,追其究竟,却是那“依赖外物才能自由的思维模式”。


这意味着什么?


1、只要信息变,评价标准就会变,标准变,当下就会不满足。


诸行无常,万事万物皆无自性在变化着,单纯靠那确定性标签概念是无法觉知的。


尤其面对这全球化的社交空间,瞬间推送的反馈时间,这样一个生存环境,新的信息,新比较维度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这必将对当下带来更多的不满足。


就像黄河里的沙子一样多的新欲望,欲壑难填,再多的财富,也难以满足你。这就是我们今天情绪的基本盘。


2、陷入了“越是忙碌,越是不满足”的死循环。


带着评价标准“日新月异”的思维方式去忙碌,就是对“比较心”的刻意练习,使得我们困在了“对外物绝对依赖”的价值观、世界观里无法自拔。


我们的价值观变得单薄和唯一,并使得我们越来越忙,节奏越来越快,情绪越来越波动和焦虑。


3、陷入了“对当下抗拒和排斥”的持续痛苦状态。


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只要是比,就会吓一跳,谁比较,都会吓一跳,这比较,就是让我们抗拒当下的罪魁祸首。本来好好的当下,就因为这起心动念的评价心,使得自己产生了新期待,并开始抗拒本来很享受的当下。


这外求于物的“财富自由”价值观,正应了叔本华说的“财富犹如海水,越喝越渴”。


当你所有的行为都是在为那想出来的“新欲望”服务的时候,我们也就丢失了那个仅有的当下。




‍‍‍‍‍‍‍


自在,给我自由


所谓问题不可能由产生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来解决。


外求于物,内求于心。


我们在“外求于物”的自由世界里碰到的问题,往往通过更多的外物是无法化解的。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内求无心来审视我们的不满足,视角切换内观的时候,开始发现:


我们眼中的“不满足”,并非因为拥有的不够多,而是“想”的太多、评价的太多。


想要让自己真正自由,首先就是要“破执着”,破解:执念并最终让自己能够安住在当下,感受当下那妙有真空的自在体验。


‍‍‍

“自在”和自由差一个字,却变成了相对的因果关系。


自由是自在的果,自在是自由的因。先要自在,才能自由,想要自由,就先要自在。


心经里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自在,是观出来的,而不是赚出来的,观到自在,即获得自由。


如何观?具体就三点:


1、去掉“评价心”去观。


我们所有的欲望,都源于我们带着评价心去看,使得我们在看和当下之间被符号化、标签化的评价标准障碍了,看到的不再是那纯然的山,而是一个好坏对错的评价结果。


我们只有无掉“看和当下”之间的评价心,那纯然的觉知就会出现,并能观到那妙有的实相,


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觉知世界里,看到的和觉知到的都是山,都是水,再也没有其他概念障碍住自己。


比如:在沟通的时候,别人说你这不好那不好,你仍然能够就事论事去谈事,不被对方的表情、语气障碍住自己,无论别人说什么,怎么说,你总是能够“无掉”那本能的企图心、评价心去观,这就是自在。


当自己不带着企图心去定事,去叙事时,也就没有了好坏对错的分别心,没有了分别心,哪还有什么着急上火,期待悔恨,满足恐惧的情绪。



2、带着“身心灵”一起去观。


身体感知的,头脑觉受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觉知在当下,安住在当下。容易吗?


原来是本能,现在是本事。


在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养成了喜欢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习惯。


我们喜欢让身心灵游走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无论是评价出来的欲望,还是回忆起来的痛苦,总而言之就是让身心灵分家,各干各的,这结果就是各自都干不好,而丢失了那独一无二的当下。


如上面吃饭一样,吃饭的时候,头脑就在当下好好享受吃饭的事就行了,非要闲的蛋疼,去边吃饭边看手机,看到别人吃的和自己不一样,于是评价心一起,当下即不香。


如果我们能做到身心灵安住在一个频道,吃饭的时候,嘴巴在感知,头脑在觉知,就不会让评价心,企图心有任何可乘之机。


同样,睡觉的时候,闭上眼睛,心里想的也都是让自在体验的放松状态,不是那些越想越兴奋的事,所有的事,都是一件事,就是享受睡眠的状态。


因此,分心的时候不妨提醒下自己,让自己的注意力回到当下真正忙碌的事情上来,为当下这件事助力,为这件事变得有意思去创作,让身心灵回归到一个频道。


让吃饭变得有意思,让睡觉变得有意思,让说话变得有意思,让走路变得有意思,在这些高频的生存行为中找到有意思的一面,就能够让身心灵安住在当下,这是修行很重要的功夫。


之前思考中提到的:吃饭嚼 45 下就是让注意力回到当下吃饭的任务。走路 10 步反复数,就是让注意力回到当下走路的任务。睡觉去想自在体验到任务,就是让注意力回到当下睡觉的任务。


3、用专注和觉知去观。


就安住在当下而言,有两个姿势:


一个是聚焦的专注,一个是发散的觉知,专注是深层次的投入,觉知是表层次的观照。


我们说“畏因不畏果”,就是做事情的时候,畏因不畏果的投入,把当下作为自己最好的作品去投入,当下即目的,这就是指专注的聚焦投入。


专注的做饭时,身心灵都在专注的创造美食,用心的洗菜,切菜,炒菜,火候把控,自然没有了多余注意力去。


专注的分享时,身心灵都在组织语言,表达出对方能够听懂的概念的启发他人,只要愿力在,就不想什么好不好的结果,自然没有什么好坏对错的顾虑。‍‍‍‍‍‍‍‍‍‍


专注的运动时,身心灵都在彼此协同去跟天地共振,享受这跟天地能量互动的节奏,自然就不会想要跑多快,要跑多少名次的执念。


觉知,则往往是在身体不够忙碌时候产生的,一个人走路的时候,一个人坐车的时候,就是练习觉知最好的时候,这时念头往往也最容易生发。


因为空闲时,主意识没有专注的任务,就给了潜意识可乘之机,偷偷冒出来,并通过概念组合出各种念头,一不小心,就被这些“假设”出来的念头把自己的注意力给吸走了,越关注越大,以至于无法自拨。


因此:练习一个人觉知的能力,就需要极大的心力,即安住在当下的觉知能力。


走在路上,自己的大脑就像一个摄像头一样,觉知走的动作,觉知腿的力量,觉知路面,觉知眼前的一切,却又不沉迷,不评价,仅仅就是觉知这一切。‍‍‍‍‍‍‍


坐在车上,觉知车里的乘客,觉知一切车里的事物,却又不沉迷进入,不去评价和总结,仅仅就是觉知这一切。‍‍‍‍‍‍‍‍‍‍‍‍


这觉知,往往也是禅定的基础,透过感知这丰富性的信息,却又能够通过自己足够的心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平和观照。‍‍



在当下,自在给我自由


这就是自在,这就是自由。


当我们能够“无掉评价心”、带着身心灵去做同一件事、去专注和觉知的时候,我们就这样安住在这当下了。‍‍‍‍


一旦我们能够安住这当下了,我们就真正自由了,因为:

我们不再依赖外物满足自己;

不再依赖期待满足自己;

不再依赖攀比满足自己;


当下就具足一切,能够专注的在当下创作就能满足自己,能够全然的觉知当下,就能够随喜赞叹。


是安住在当下,让我们没有了期待的时间感,是安住在当下,让我们获得了自在的体验感。‍‍‍‍‍‍‍‍‍‍‍‍


总结:


1.欲望源于比较,停止过度评价才能获得满足。


2.内心的自在,是自由的前提。


3.专注当下,身心合一,才能获得内心平静。

超级4P
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