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物质的奴隶
美国小说作家雷蒙德·卡佛有一本书的名字叫《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认为这本书名字的价值远超小说本身的价值。
我们说思考方式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本书的标题就是一种思考方式,当把这种思考方式代入到我们那孜孜不倦追求的财富,就可以变成 :
当我们谈财富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显而易见的是:财富,并不能作为我们人生而存在的目的,更不是我们生命意义的目的地。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曾陷入了:目的论思维陷阱,看待任何事情都过度目的化,总会认为所有忙碌的过程,必然是未来某个想要到达的结果,某个想要获得的功利目的。
工作是为了未来能赚到钱,写方案是为了接下来能搞定客户,搞定客户是为了赚到钱,社交是为了搞关系,搞关系也是为了赚钱....
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发现,这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好像有点问题,这种一直疲于奔命的生命节奏,把自己的当下愣是变成了未来的奴隶。
当自己能够忍住跳出,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那焦虑、急躁的自己,去照见那个功利主义者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那个困在时间因果死胡同里的自己。
如果说:我们忙碌的每一刻,都是为了那个未曾到来的未来,如果说我们所有时刻,都是带着期待在展开。也就意味着:我们未曾真正活在当下过。
所谓期待心一起,当下即不香。
想想自己工作中的表现,焦虑,急躁,一个个情绪波动的瞬间,无不是被那评价心所起的期待确定性执念把当下给困住了。
人,是一团有特点的能量
幸好,自己有一个思考写作的习惯,是这个习惯拯救了自己。让自己能够从事情里的功利目的中跳出来,让自己带着人是目的重新审视那忙碌的意义。
如果说:我们现在忙碌都是为了那个期待的未来。那是不是我们出生就是为了那个总归要死去的结果呢?
一个问题把自己惊醒。
这生命的有限性,是在告诉自己什么呢?一定不是让这有限的生命体验,去满足那无限的贪嗔痴欲望。
也是在这个时候,自己才开始发现:
生命不应该被世俗观念禁锢,不应该被那评价出来的执着念头困住,而是应该回到自己,回到自己的特点,回到自己的愿力,在当下这独一无二的时刻去创作,去绽放。
也是在这个时候,自己才开始发现:
人没有优缺点,只有特点。
当我们能够接纳当下,用适合自己的特点,去践行愿力的时候,自己的特点就会以优点的形式绽放出来。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没有意义,就是一团欲望。我想说的是:人生就是一团能量,绽放状态即能量意义。
这绽放的状态,就是自己这团能量在这个世界波动的优雅频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正义”,就会让每个人做适合他的事情。勇敢的人去做士兵,善于出谋划策的人去做军事家。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无需他人指点和定义,无需外物,本自具足,都可以在当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风水频率。
在当下,状态即目的
原来,现在不是为了未来服务的,就如同打牌、运动、游泳、吃饭一样,并不是为了打完牌,运完动,游完泳,吃完饭。
打牌的目的就是打好牌,运动的目的就是运好动,游泳的目的就是游好泳,吃饭的目的就是一口一口吃好饭。
我们不应该为了睡觉的事情睡不好觉,为了吃饭的事情,吃不下饭。
每一件事本身,每一刻本身,他的意义和目的就在这呈现的当下,并不在那接受之后的未来,更何况也没有什么未来,一切不过都是当下的叠加而已。
尤其是在这个物质过剩,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生理所需的物质早已经过剩,我们创作所需要的信息早已饱和。
我们经常说财富,财多好像我们就富有。但看看财富多的人就知道了,仍然空虚和焦虑着,显现出来的只有不满足。
我们需要的不再只是为了那更多的物质和信息去劳作,去刷屏,更是要回到自己,回到人是目的去绽放积极的创作状态。
而想要:摆脱对现状的否定,摆脱评价而起的期待,就只有一个方式,那就是:接纳当下,接纳当下具足一切,接纳自己本自具足,去绽放属于自己的能量频率。
接纳心一切,当下即自在。
于是,又回到了开始的问法,当我们忙碌的时候,我们在忙什么?我们在全然自在的体验和创作。
工作,不应是赚钱的手段,更是愿力绽放的道场。跟同事,客户一切的沟通互动,都不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通过赚钱这个商业载体,去布施他人,畏因不畏果创作的过程。
那钱不过就是这个商业道场的反馈而已,就如同你分享讲的好,别人给你鼓掌一样。
但你的目的不应是为去为了鼓掌而去分享,同样,你也不应该就是为了赚钱而去工作,为了面子而去社交,为了阅读量而去写作。
在一个当下即意义,当下即目的的世界里,我们具足一切,无需外求,摆脱依赖,全然自在。
总结:
1、现在不为未来服务;
2、当下即目的,状态即意义;
3、摆脱外物依赖,绽放自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