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用“什么”看?

体娱   2024-10-20 08:02   北京  

你真的看见了吗

在唯物主义者的世界里,往往会认为是你看到什么想什么。而在唯心主义者的角度则会认为:是你想什么看到什么。当然,这两种视角也可以理解为:本体论和认识论。

但无论哪种,其实都离不开一个“看”字。

谈到“看”这个概念,我们马上会想到眼睛。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真的就是用“眼睛”在看吗?‍‍‍‍‍‍

在我们看到什么,想什么的世界里,我们透过“看”想到了什么?在我们“想什么”就看到了什么的语境了,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我们自己回忆一下:

我们吃饭的时候,是不是看着饭就是饭?

我们穿衣服的时候,是否就是看着衣服就是衣服?

我们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是不是就事情说事情?‍‍‍‍‍‍‍‍‍‍‍‍‍‍‍‍‍‍‍‍‍‍‍‍‍‍‍‍

显而易见的是:

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看着饭就直接理解这就是饭,更会认为这是好吃的饭,没胃口的饭...

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看着衣服就直接理解这就是衣服,更会认为这是让我好看的衣服,这是让我很low 的衣服...

大多数时候,我们跟别人沟通的时候并没有就事论事,往往带着你看不起我,你对我有意见的看法展开叙事...‍‍‍‍‍‍‍‍‍‍‍

这就是我们的日常。‍‍‍‍

我们早已习惯了带着评价“符号”去看一切,早已经脱离了那看山是山的觉知状态,更是进入了那看山不是山的评价执念中。‍‍‍‍‍‍‍‍‍‍‍‍‍‍‍‍‍‍‍‍‍‍‍

看了,却视而不见。


 是评价:看山不是山‍‍‍‍

道德经里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无为即无不为。

自己在写文章,阅读和实践过程中,对这句话反复咀嚼,每一次咀嚼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在今天的语境里,这个“学”就代表概念符号,学的多,不过是概念符号组成的评价方式多,这更多的评价方式在具体的事情里,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分类方法。‍‍‍‍‍‍‍‍‍‍‍‍‍‍

但与此同时,这更多的概念符号,也就容易障碍到我们那看山是山的自在觉知能力。‍‍‍‍

当你掌握了鲜艳、高级、好看、low 等这些概念的时候,当你看到一朵花,你看到的就不再看花是花,更是那“不好看”的花、“太鲜艳”的花、“很 low”的花...‍‍

本来看到花的这一刻,能够让自己获得即看即得的随喜赞叹状态,现在却因为那过度的概念分类,过度执着于要看出个什么 123 来,而让自己丢失了那活在当下的体验,是这概念构成的评价,想要的目的障碍了自己随喜赞叹的好风水状态。

也是那带目的的评价,遮挡了我们本来能看到的美妙世界。


 无“目的”:看山还是山

于是,就来到了今天思考的主题:你用什么看?

你真的是在用眼睛看吗?你真的能做到看山是山吗?带着分别心看是一种看法,带着那看山是山的随喜赞叹心看又是一种状态。

如果你总是带着那理性的概念符号去看,带着某个目的去看,带着好坏对错的评价心去看,也就意味着你始终把“评价”这把锤子握在手里,去锤感知到的一切信息,而障碍了自己那本自具足的觉知能力。

一朵花就是一朵花,你非要说你看到一朵很 low 的花,你就已经在当下失去了对这朵花的独特体验。

能够无目的、不评价的看,能否做到?

这让我想到了在阅读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树》提到的听的一段内容启发:

你以何种方式在听?

是不是透过自己的企图、欲望、恐惧、焦虑和各种的投射在听?是不是只听自己想听的那些能够带来慰藉、满足和减轻痛苦的东西?如果你是透过欲望的屏障在听,那么很显然你听到的只可能是自己的独白和自己的欲求。

还有别的聆听方式吗?其实你不但得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还得听见街上的噪音、鸟儿的啼声、一波波的海浪声、丈夫或妻子的说话声、朋友的嗓音以及小婴儿的哭声。

只有不投射任何欲求,才能听得出声音里的意义。因此你能不能放下心中的屏障,真的去倾听万籁?”

对于我们高频的看,也是如此。

要真正活在那随喜赞叹的当下。

在当下的自在体验了,你看到了那独一无二的花,看到了过去未曾看到过的细节,于是你随喜赞叹了起来。

原来,每一朵花都那么独特,原来这就是这个季节的花,原来是这样的,原来....

当我们注意力回到了当下,接纳了当下,也就拥有了这随喜赞叹的当下。

在这当下具足一切的自在体验里,你不再投射任何概念符号去看,你才有回到了那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好风水状态。

总结:

1、想什么,看到什么,这“想”是觉知的障碍;‍‍‍‍

2、带“评价”的看法,障碍了事物本真的觉知;

3、无“评价”的感知,回归好风水状态的杠杆;


超级4P
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