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思考中,曾提到过:我们修行,就是对付念头,化解念头,让自己回到这仅有的当下,能够体验到那独一无二的当下。
从执着的“念头”回到这仅有的当下,这个过程就是每个人的取经之路。
我们在事情里产生的执着念头,就需要在事情之外去修行化解。这化解的姿势,就是跳出“假设”、“评价”出来的念头,去照见这念头的空性,无常性、无我姓,从而能够回归到当下的自在体验。
那问题来了,如何评价你是活在当下:
就是:让身心灵在一个频道,那身体感知到的,心里感受到的,灵魂观照到的,都是一件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不再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心里又想着田里的,不再因为吃饭的事吃不好饭,不再因睡觉的事情,睡不好觉……
而就这体验到独一无二的当下而言,具体来说有两个姿势:
1、专注在当下。
2、觉知在当下。
身心灵聚焦:专注在当下
专注在昨天的文章里有提到过:《安住,在当下》,简而言之,专注就是:
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
说话的时候好好说话。
走路的时候好好走路。
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
当自己在忙碌的时候,就把当下忙碌的这件事作为状态的作品去投入,去体验。
而要做到这种状态就需要:
1、让自己畏因不畏果的去做这件事。
2、不带任何确定性结果的执着心去做这件事。
比如:自己吃饭,就不再是为了吃完去吃,自己工作就不再是为了赚多少钱去做,自己去沟通就不再是为了让别人听自己的去说。就如同下棋并不是为了下完,而是下棋过程体验就是目的一样。
享受吃饭的过程就是目的,享受工作的过程就是目的,享受沟通的过程就是目的。
只有你真正享受做一件事了,你才真的专注了,因为享受的时刻就意味着你在当下已经满足了,已经完美了,已经具足一切了,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还要啥自行车啊。
这便是专注。
1、专注,是对准当下的事情,全身心的投入;
2、专注,是意识战胜了潜意识,接管注意力;
3、专注,是当下的真满足,积极正能量状态。
从这个角度讲,哪还有什么期待的功利结果,当下的状态就是结果。
专注是在告诫我们:
1、你现在过得都不好,却想着事情结束之后就会变好,这本就是妄念。
2、你都没有过好的实践,也就不可能有过好的经验。
3、总是依赖满足的快感,那留下的就只有满足后的空虚和抗拒当下而展开的新期待。
表面上看,专注是一种自律,是一种聚焦,而从智慧的角度看,专注其实是一种财富态度,一种把当下状态作为最高价值观的投入态度。
一种把身心灵全力以赴都用在当前事情的生命体验。
身心灵观照:觉知在当下
这觉知,是自己最近才领会到的。
最近的一年自己养成了坐地铁的习惯,在地铁里,自己主要的任务就是写东西,上下班路上,往往能写出个千把字,这千把字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上下班路上自己通过“千把字的协作”专注的活在了当下。
偶然的机会,自己领会到了“觉知”这个概念,我就尝试用在坐地铁这件事上,跟地铁里专注写东西不同的是,觉知不是写东西,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巡逻员”,不沉迷于某一个细节,就只是无目的去感知地铁里能感知到一切。
看到很多人,听到很多声音,碰到那挤来挤去的人,但就是不沉迷,不评价,就只是感知,并把感知本身作为目的去体验。
你有没有尝试过,像一个电风扇摇头一样,在地铁里不断的左右摇头,看这里,看哪里,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但就是不评价,不沉迷。
这就是觉知。有目标叫专注,无目标叫觉知。
1、觉知,就是让自己的注意力在旅游,面对眼前感知到的一切,总是随喜赞叹。
2、觉知,不同于专注,专注是聚焦在某一当下任务上,觉知则是全然放下所有任务,用本自具足的觉知心去观照,却又不沉迷。
3、觉知,强调的是对每个瞬间的开放接纳,而非专注于某个单一的体验。
比如同样是吃饭时,专注和觉知的表现会有不同:
1、专注时:你的注意力会集中在食物本身,比如你可能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嚼劲、口感等,你完全投入于食物的享受中,屏蔽掉其他外部干扰。
2、觉知时:你就不仅仅关注食物本身,还对整个吃饭过程的各种感受有广泛的觉察。你可能同时觉知到身体的饥饿感、咀嚼的动作、手的移动、餐具的触感、周围的声音,甚至自己的情绪或心态。
这就是觉知,觉知是看而不评,听而不迷,触而不想,觉知就是让我们摘掉了那“评价”的眼镜,让自己对当下进行直接感知。
当我们没有了任何念头,全然去觉知当下,也就意味着我们身心灵进入到了观照状态,包括那创作的专注意识也没有了,用全然自在的观照能力,觉知于当下。
这其实也就是进入到了禅定状态。
在这禅定的觉知状态里,没有了什么吵不吵,好不好,坏不坏,多不多的评价心,只有那全然自在的觉知。
一切都寂静了,即便外面吵杂,即便外面议论纷纷,你也没有这些感受,因为你不再评价,就只是平和自在面对一切。
佛学里有个概念叫“实相”,也就是妙有真空的妙有。这“实相”和“妙有”就在这觉知状态里。
当下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不执着,不评价,不投入,这就是当下那妙有的实相。
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到:独而不孤,痛而不苦,就是“无”掉了那些符号概念,无掉了评价执念,无掉了沉迷体验,留下的只有不执着,全然自在的体验,留下来的就只有那感知什么就是什么的觉知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觉知让自己状态会更平和。
觉知并不要求集中于某一个具体的对象或任务,而是整体性地关注到所有的感受和现象。
而专注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对象、任务或目标上,排除其他无关的干扰,但还会因为事情的波动,让自己的情绪状态同频共振。
但觉知却不同,所有的事变成了一件事,都是全然观照。
觉知让我们做到了真正的本自具足,全然接纳这具足一切、独一无二的当下,在这当下里,不需要投入,不需要沉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何外物都无法障碍到自己那平和的观照状态。
请尝试在地铁里,给自己定一个觉知 100 任务,即:左右摆头 100 下的觉知任务:
在这觉知的世界里,别人的吵闹不再障碍到你,过度的拥挤也不再障碍到你,空气的憋闷也不再障碍到你,因为在无评价的觉知里,这并不存在。你的所有注意力已经从评价符号,沉迷状态中跳出来了,把这一切作为了观照的对象,就仅仅是看着,听着而已。
这就是活在当下最好的姿势。
总结:
1、专注,聚焦体验;
2、觉知,全然自在;
3、当下,具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