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什么?
之前曾写过一篇:《你在用“什么”看?》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
我们之所以看山不是山,主要是因为:
在我们本真的“觉知” 和 那“独一无二”的当下之间有障碍物。
是“障碍物”让我们挂碍了,使得我们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我们今天探讨“无掉”这个话题,就是要找出障碍我们的要素,去无掉这些要素,才有可能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本真的觉知状态。
吉德林法则:能把问题清晰的写出来问题便解决了一半。
当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本应看山是山,看花是花,认识到我们之所以看花不是花,只因在看和花之间存在障碍物时,答案便出来了一半。
所谓:越具体越深刻。在看和花之间是什么在障碍我们?
首先就是评价心,所谓:评价心一起,当下即不香。
一旦评价心介入,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山,不再是花,而是那一个个抽象化、标签化的评价结果。
好看的、不好看的、鲜艳的、不显眼的、高级的、低级的,那些好坏对错、期待、恐惧、厌恶、想要的感觉全都出来了...
是什么,障碍了我看?
当下,并不只有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随机组合,我们能够感知到这独一无二的一切,还源于我们的看法,是我们的看法决定了看到什么相。
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普朗克说:意识决定物质。就是这个意思,当下我们看到了什么,不是客观世界决定的,而是我们每个人的看法决定的。康德也说:客观世界谁都不可知,我们可知的仅仅是我们认为的样子而已。
我们看花不是花,看到的那:一个个不好看的感受,太鲜艳的感觉,都不是客观世界本有的,更是通过我们那执着的评价心而渲染出来的。
而当我们去评价的时候,标签化当下信息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体验当下的机会。这就是障碍。评价心一起,障碍出现时。
是什么构成了评价心?
是那抽象的标签化符号,这些符号即是我们记忆的载体,又会成为评价的维度。并会因为我们见识的不同,而去对这些符号进行参数化。
鲜艳的、不好看,就是源于你记忆中已经存在了花相关的鲜艳和好看的标签符号,并对鲜艳进行了标准化、对好看进行了标准化,于是当我们一旦触碰到花,就很容易激活这些标签化符号,并完成鲜艳与否、好看与否的评价。
地铁里,你要能够看山是山,就不能带着评价心去觉知,人怎么这么多?这么挤?还有味道?好难闻?那个人衣服不错?这个哥们手机挺好。
当你这样去觉知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当下。因为你的身心灵已经错位了,身体在看人,看手机,闻味道,心里却在评价人,手机,味道,衣服。
这种评价就让头脑变成了当下的对立面,产生了一个个执着的念头,想要变得不拥挤,想要尽快逃离地铁,变得不难闻,想要买衣服,想要换手机。
当你在这样想的时候,你已经无法安住在当下了。
总想着尽快逃离现状,期待那人少的地方,没味的地方,穿上好看的衣服,买好玩的手机。你开始活在这些期待里,开始抗拒当下的不爽,而失去了体验这独一无二当下的能力。
而当我们这样评价的时候,那个 ego,即“自我”就出现了。所有的“我”都是通过标准触发的,标准都是我的标准。好坏对错都是我认为的。
这便是“我”的看法,是我那一个个评价出来的看法,障碍了我们看山是山、看花是花、看人是人、看手机是手机...的本真觉知能力。
无掉什么?
既然我们理解了是“评价”障碍了我们本真的觉知,那么,答案也就出来了。面对这“独一无二”的当下,我们想要能够体验到,前提是要做到:
1、专注在当下。
2、觉知在当下。
在《领会“当下”》层提到过具体的方法,例如:吃饭时的 45 下咀嚼法、走路时的 10 步数数法、生气时的深呼吸法,这都是给自己一个任务,让自己从执念中回到当下专注小任务的方法。地铁摆头100 法则是给自己一个人回到觉知状态的方法。
这些小任务背后,核心目的就是一个:让自己的身体、心灵都回归到一个频道。
让眼睛看的和心里想的是一件事。眼里看到啥,心里就想啥,不再挂碍。
心经里有一段话:“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这里的无挂碍,就是让我们“无掉了”那标签化符号、“无掉了”评价心渲染出来的执着看法,真正领会到了当下没有什么不变的“空性”和独一无二的“妙有”。
当我们总是能够:不评价,不沉迷,看什么心里觉知的就是什么时,才真正无挂碍了,才获得了那本真觉知能力。
于是,回到了开篇的话题,我们要无掉什么?
终极是要“无我”。
而无我,是要通过无掉“分别心,无掉标签化符号,无掉评价心”的执着,从而无掉那些期待的恐惧的执念,执念没了,便是”无我“了。
这一刻清静了,这一刻禅定了。
在”无我“的状态下,你才会真的接纳当下,发现这独一无二的当下,发现这具足一切的当下,自己不再带着“任何想法”去看,就只是自在的去看,不沉迷,仅仅就是关照。
哇:有山,有水,有花,有人,有手机,有声音,有...随喜赞叹来了...
总结:
1、评价心,是觉知的主要障碍。
2、觉知当下,需要“无我”。
3、标签化符号和评价心 渲染出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