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为价值立法
越是思考,越是发现到“接纳”真是一个人顶级的生存能力,这并非鸡汤,也不是信仰。
曾经在《不满足的是什么?》中提到,我们那不满足的任务源于评价,评价心一起,就会长出不同的任务,是任务就触发期待。
要知道所有的期待,都是跟当下对立的,正所谓:期待心一起,当下即不香。
于是:我们为了吃饭的事,让自己当下吃不下饭。我们为了睡觉的事,让当下睡不着觉。
当我们那脑袋里运转的都是期待之事,自然当下做什么、体验什么也都会索然无味,正所谓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
更为可怕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评价事物的标准也是在变化,会因为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不同,而不断拉升评价标准。
小时候,总感觉村里的山很高,河很深。长大之后回到村里,去发现都是小山包,小水沟。山和河都没有变,变化的是我们的评价标准。
你坐过小汽车,就不再会认为自行车快,你坐过火车,就不再会认为汽车快,你坐过飞机,就不再会认为火车快。
这“快慢”的标准并非客观存在,这山多高才是高,河多深才是深,也没有定义,更是源于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每个人评价的标准跟自己过往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养成了评价习惯的人:
经历越丰富,评价的标准越高,评价标准越高,我们就更容易对当下否定,否定越多,就必然会更高频的触发焦虑的情绪。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情绪叠加中,构建了生命体验的基本盘。我们赚再多的钱,也会因为自己评价标准的生长,而变得无法满足,甚至可以说:
越有钱,可能越不自由,因为自由这个概念就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当自己在赚钱的世界里,不断刻意练习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的评价标准在不断涨高,无时不刻不是跟逃离现状的期待感跟当下的煎熬做斗争。
叔本华说:财富犹如海水,越喝越渴。
逃离恐惧本身就是恐惧,愿力焦虑本身就是焦虑。对于我们盲目把物质财富多少作为自由的人来说,一直活在这焦虑的刻意练习中,而无法自拔。
接纳,降服一切期待
从表面上看,这负能量的情绪源于过往的经历。但当我们环顾四周,又会发现:经历丰富的人并非都是这种情绪,这不禁让我们产生追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接纳是降服一切期待的解药,接纳是活在当下的唯一心法。
那些平和自在的人,并不是见识少,并不是拥有的多,更是学会了接纳。康德说:人为自然立法;
既然万物没有标准,那么人就是万物的尺度,你的眼睛就是尺,好会对错,快慢高低,焦虑执着,不过都是自己评价的结果。既然自己可以定义标准,也就意味着自己可以废除标准。
让我们把当下作为目的,让我们把当下作为满足的标准,才能接纳当下,才能享用当下,才能体验当下。
不是远离,不是改变,而是接纳这种状态;正所谓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消灭问题。
在以活在当下即目的世界里,当下本自具足,不再有恐惧,不再有期待,心情不再挂碍。停止评价,开启接纳,“欢迎来到自由自足的新世界”。
新的 iphone 发布,突然发现自己手里的手机不香了。刚才还跟别人说自己的手机手感好,就因为自己看到了发布新手机的消息,让自己产生了分别心,产生了新手机的期待感。
但与此同时,自己想到了“接纳”,当下自己用这个手机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看到那个信息,你还会这样看待你的手机吗?
当自己试着接纳新手机,对手机重新产生情感的时候,自己发现自己拥有的这部手机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更何况自己正在忙着写东西,跟这个有关系吗?于是自己收拾念头,重新回到当下写作的投入中,在那全然创作的世界里,灭了新手机的欲望,又跟新手机无关。
这就是接纳的力量:
接纳是拥有当下的唯一路径,当我们认识到只有当下才是真实存在的时候,接纳就变成了必然。
当我们变成了接纳心态,把当下作为目的本身去体验和投入,我们会突然发现:
期待本不存在,甚至构成期待的时间也不存在,所谓记忆不过是当下的叠加,所谓期待不过是当下的假设。我们能把当下过好,哪有什么需要回忆的,值得期待的呢?我们回忆和假设的时候,不过是丢失了当下而已。
好的看法,能抵 80 分智商。
在期待的视角里,死亡就是所有期待的终点,这个终点会触发我们无尽的恐惧和焦虑;而如果我们用仅存的当下视角,却会发现,并没有什么生死,只有那此在自由的体验,随喜赞叹才是生命的真命题。
这就是视角主义的价值所在。当我们把目的从那期待的未来变成仅有的当下时,接纳就成为了必然。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本质。
我们无法透过那局限的头脑把变化想清楚,焦虑就是对无常的抗拒,我们唯一做的就是有什么体验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用“妙有真空”的心态全然接纳那因缘流转的“妙有”,用真空的心态“随喜赞叹”的自在体验。
总结:
1、执着源头在评价,破解评价,就在接纳。
2、接纳,让你具足满足的一切条件。
3、生命不是用来期待的,是用来体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