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
谈到空性,大多数会本能的认为“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完全是空的。这种理解跟佛学里空性的定义有所不同。
空性(梵文:Śūnyatā)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一切现象(诸法)皆无独立自主的自性。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其存在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无独立自主的特性,才是“空性”的内核。
而对于这无自性的诠释,可以通过:诸行无常、缘起性空、诸法无我展开。
无常、无我、性空,来领会空性
理解无常:一年有四季,一天 24 小时,每时每刻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远处:国际形式、天上的云朵;近处:地上的花朵、身体的生老病死,情绪的喜怒哀乐,甚至细胞的不断代谢和分裂。
这就是无常,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始终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化之中,诸行无常的变化着,而焦虑也不过是对无常的抗拒而已,你接纳了那无常的变化规律,也就会化解那确定性的执着,而随喜赞叹自在当下。
理解缘起:我脚摔伤了,并不是脚的问题,跟走路姿势有关系,走路姿势又是因为看手机的原因,看手机是因为朋友找我我要回消息...
我当下正在敲下这篇文章的一个个字,并不是心血来潮,跟之前的思考,阅读,写作,以及昨天晚上跟朋友的沟通都有关系。甚至可以说:
当下的这一刻的我,就是之前行为因缘和合的结果。
我们自身,从可感知的肉体细分下去:器官在代谢->细胞在分裂->分子在反应->原子在旋转->电子在跳变->量子在波动,都是一直在变化着。
没错,当下产生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其他条件,没有独立存在,都相互依存的,不存在什么完全独立的自性,不存在确定性的本质,正所谓缘起性空。
认识无我:既然构成我们人身体的所有要素都在变化着,也自然就没有所谓的那个不变的“我”。
我们会说,怎么会没有我呢,我时刻都在思考我要这样,我要那样,这里的我,不过是被某个因缘和合的“条件”而障碍住了而已。
通过色受想行识的能量纠缠,起心动念评价渲染出了一个小我。
我们说评价即欲望,只要评价,就会让我们把感知到的信息跟脑海中的模板进行比较,进行分别,并渲染生成那个自我ego。
如前面诸行无常和缘起性空的分析,即便有了这个渲染的“我”,也只是一个暂时的组合,会因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正所谓“诸法无我”。
这就是“空性”,一切都是缘起,通过因缘和合的条件聚散而成,没有那个持续不变的自我,没有什么确定性不变的实体存在,都会因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空性:意味着没有独立自主的自性,但并非什么都没有。
我们说破执念,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建立在:
1、理解了一切都是变化的条件组合而成;
2、条件会一直变化下去;
3、既然都在变化,自然也就有了不再执着的念头化解能力。
要避免陷入“有无”的极端
当然破执念也仅仅是手段,活在当下才是目的。
因为条件的因缘和合,造成了我们每一刻的独一无二。而一旦陷入期待的执念,就跟当下对立了,就失去了这独一无二的当下。
这个独一无二决定了我们拥有的只有当下,在当下才能够获得这随喜赞叹的体验。注意:
这里的”喜“并非就是那种生理性的快乐和快感,而是不被身体感受,外界信息障碍的心灵观照能力。
我们要获得这此在的观照能力,就不能被所谓有无的概念给执着,不要被评价出的欲望执着,我们要超越对实有和虚无的执着来理解空性。
要深刻认识到:事物完全存在(常见)或完全不存在(断见)都是对现实的误解。这个完全存在和完全不存在,本身也是一个执念。
让我想到了金刚经那经典的几句: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几句最后一个字倒过来念,就是:观电影法。没错,空性就犹如观电影法,并非是在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揭示其无自性、无不变内核的本质。
结论:
1、空性不是绝对空,是对变化的注解;
2、一起皆条件组合,皆会因条件变化;
3、领会空性,就是领会万物皆无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