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肤结核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分子检测的临床价值

文摘   2024-10-17 11:50   湖南  


皮肤结核(cutaneous 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皮肤病。由于皮损表现多样,无明显特异性,早期识别和诊断较为困难,病情持续进展可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残毁,甚至继发肿瘤性皮肤病。为规范皮肤结核诊疗流程,提高对皮肤结核的诊治能力,由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专病联盟分枝杆菌病研究联盟、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皮肤性病检验与诊断分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针对皮肤结核临床诊疗策略进行讨论,结合临床经验及国内外皮肤结核病研究进展制订本专家共识。





流行病学

中国结核病新发病例负担位列全球第3位,病例数占全球总数的7.4%。皮肤结核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肺外结核,占所有肺外结核的1% ~ 2%。在内脏结核患者中,仅3.51%合并皮肤结核。皮肤结核的病原体多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偶尔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皮肤结核在全球多地均有报告,我国皮肤结核分离株谱系与肺结核菌株谱系分布基本一致,多属于Lineage 2.2(北京型),少数为Lineage 4。分离株耐药率低,其中50%以上为单药耐药,以耐链霉素、异烟肼为主。多数皮肤结核患者免疫力正常,但不同类型皮肤结核患者合并肺结核或其他内脏结核的概率有差异(见“皮肤结核诊断指标-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

寻常狼疮:

为我国最常见的皮肤结核临床类型,多发生于有良好免疫力且既往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个体。皮损多发于面颈部,其次为四肢、臀部等,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丘疹结节性病变,质地柔软,可融合成浸润性红棕色斑块,表面或附有痂屑,玻片压诊时可呈苹果酱样色泽。病变缓慢进展,有自发愈合倾向,可能因反复出现溃疡和自愈逐渐形成萎缩性瘢痕。

2

疣状皮肤结核:

多发生于对结核分枝杆菌较强免疫力的个体,通常由外源性病原体接种于皮肤破损处引起。皮损多单发,最常见于手部,其次为足部、臀部、小腿等处。初起为小而硬的无症状性丘疹或结节,外周轻微红晕,缓慢进展形成边缘不规则的暗红色疣状斑块。皮损可自中央痊愈,遗留白色萎缩性瘢痕,也可逐渐形成疣状、乳头状赘生物,质地坚实,局部可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中央网状瘢痕、疣状增生的边缘和外周红晕合称为“三廓征”,为疣状皮肤结核的典型皮损。

3

腔口周围皮肤结核:

又称溃疡性皮肤结核,通常发生于免疫力偏低且合并肺、肠道或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等进展期内脏结核的患者,多由内源性病灶中的病原体进入黏膜表面破损处自体接种引起,少数经血液或邻近器官扩散引起,导致其毗邻的黏膜及腔口部位感染。皮损多发于口腔、外生殖器、肛门等黏膜部位,表现为疼痛性溃疡和化脓性基底,边缘有明显的红斑,无自愈倾向。

4

瘰疬性皮肤结核:

多发生于既往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具有一定免疫力的个体,由淋巴结核、骨关节结核等深部病灶连续扩散引起,以颈部淋巴结结核播散引起最常见。皮损多发于颈部、上胸部,初起为无症状性皮下肿胀或结节,逐渐化脓、破溃形成潜行性溃疡和底部线状排列的窦道和瘘管,伴有分泌物渗出,愈合后形成的条索状瘢痕具有一定特征性。

5

结核性下疳:

又称原发性皮肤结核综合征,多发生于既往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的儿童患者,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外源性接种引起。病变最常见于面部、手部和下肢,在皮肤损伤后2 ~ 4周形成无痛、坚实的红褐色丘疹、结节,缓慢增大并发展成边缘清晰的非压痛性溃疡,4 ~ 8周后可出现局部淋巴结炎。

6

 结核性树胶肿:

又称转移性结核脓肿,主要影响营养不良的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年人,由病原体血源性播散引起。皮损单发或多发,初起为坚实的皮下结节,后逐渐软化为境界欠清的波动性肿块,可破溃形成潜行性溃疡,并形成窦道和瘘管。

7

粟粒性皮肤结核:

多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成人,为结核分枝杆菌急性血源性播散引起的严重结核感染,患者多有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皮损为泛发性粟粒大小的红斑、丘疹,中央可出现溃疡、坏死,形成结痂和脐凹,可在1 ~ 4周内消退,遗留色素沉着和瘢痕。





诊断标准和流程

对于怀疑皮肤结核病的患者,推荐进行皮损组织取材,分枝杆菌核酸检测、分枝杆菌培养及抗酸染色涂片,以及结核免疫学检测(TST、IGRA);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行多次取材重复分枝杆菌培养及核酸检测,提高阳性率。诊断标准包括:①皮损组织/分泌物中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并经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②皮损组织/分泌物中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③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且中央出现干酪样坏死;④结核免疫学指标(如IGRA、TST检测)阳性;⑤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有效;⑥有其他脏器结核病史。诊断流程:临床皮损类似皮肤结核,若符合①或同时符合②③两条标准,可确诊为皮肤结核;若符合②③④⑤⑥中任一条,疑似皮肤结核。见图1。






分子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

结合特征性病理表现可作为确诊依据

在临床标本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核酸,或使用分枝杆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可快速检测出临床标本中少量的结核分枝杆菌核酸,能显著提升多种类型肺外结核临床标本的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尤其是培养阴性的标本,同时缩短检测时间,此外还可用于耐药突变检测和流行病学研究。


皮肤结核标本取材可为皮损组织研磨液、脓液、蜡块以及临床培养阳性的菌落。


常用靶标序列包括16S rRNA、hsp 65(Rv0440)、rpoB(Rv0667)、IS6110基因序列等。


常用的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包括DNA探针杂交、常规PCR、多重或巢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等。


因核酸检测实验影响因素较多,其结果存在一定假阳性或假阴性率,建议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各项检查结果来综合分析。





总结

皮肤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延误诊断可能导致皮肤与软组织损毁,其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病理、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综合判断。皮肤结核治疗疗程长且需要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早期规范的诊疗是保证良好预后的关键。本共识在参考国内外皮肤结核与结核相关文献、指南基础上编写,旨在规范皮肤结核诊疗流程,提高皮肤结核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专病联盟分枝杆菌病研究联盟,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皮肤性病检验与诊断分会,王洪生. 中国皮肤结核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4,57(5):426-434. DOI:10.35541/cjd.20230354.


撰写 | 王培培

校稿 编审 |  缪为民 刘娟

编辑 | 谭易秋子


注:图片源于网络 侵删

声明:①本公众号所发表的原创内容,如需转载,须在文首位置注明来源。②本公众号所有发表内容,注明出处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与公众号立场无关。

往期回顾

圣检E讯
分享检验领域前沿动态,提供文献解读、大咖课堂、行业指南、活动信息等精彩内容,携手解读疾病密码,同心守护健康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