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手足口病原谱发生哪些变化?

文摘   健康   2024-04-03 09:06   湖南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婴幼儿和幼儿,5岁以下儿童多发。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包括肠道病毒A组(Coxsackievirus A,简称CVA)和肠道病毒B组(Coxsackievirus B,简称CVB),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病毒,如肠道病毒C组、肠道病毒D组等。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该病一般较轻,大多数病例持续时间不到一周,特点是发烧、手脚出现水疱样皮疹以及口腔水泡破裂引起口腔溃疡[1]。然而,也有一些患者会出现致命的神经或心肺并发症。此外,最近的随访研究表明,重症康复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图1)。因此,手足口病已成为整个亚太地区及其他地区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


图1 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手足口病是由人类肠道病毒(EV)引起的,该病毒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成员[2]。自1999年起,EV根据其分子、生物学和遗传特征分为肠道病毒A、B、C和D四类。



图2 全球手足口病患者分布


EV-A71、CVA16、CVA6和CVA10是全球引起手足口病的4种主要病原体[3]。2008年至2014年,中国累计报告病例10717283例(死亡3046例),病死率为0.03%。发病率从2008年的37.6/10万增加到2013年的139.6/10万,并在2012年达到峰值,达到166.8/10万。


近年来,随着EV-A71疫苗的接种,手足口病的病原谱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中国。2008-2012年EV-A71流行增长期、2013-2015年CV-A6快速增长期和2016-2019年CV-A6/CV-A16优势期。2013-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毒株构成发生转变,CV-A6、CV-A10、CV-A2等其他EV感染的手足口病散发、暴发逐年增多[4]



CVA-6、CVA-10、CVA-16是2018年广州地区的优势血清型和共流行血清型,应成为手足口病防控的新目标。三种优势血清型为CVA-16 ( n  = 397, 32.5%)、CVA-6(n  = 364,29.8%)和CVA-10(n  = 305,25.0%),占所有 EV 阳性病例的 87.3%[5]


图3 广州市手足口病患者EV血清型分析


2015-2022年安徽省累计报告28 657例HFMD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EV71型HFMD病例占10. 57%,CVA16型HFMD病例占24. 90%,其他肠道病毒型HFMD病例占64. 53%。分型鉴定625份其他肠道病毒标本,其中CVA6毒株 503 份( 80. 48% ) ,CV A10毒株49份( 7. 84% ) ,其他毒株73份( 11. 68% )[6]


图4 2015-2022年安徽省HFMD病原谱变化


手足口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5月和6月观察到病例数高峰,恰逢CVA-10和 CVA-16共同循环。同时,9月和10月病例数略有增加,CVA-10和CVA-16被CVA-6取代,成为主导EV。CVA-6 的月流行模式(从 5月出现并在10月达到峰值)与 CVA-10和CVA-16 的月流行模式有很大不同[5]


图5 EV阳性手足口病病例的月度分布

我国自2008年以来手足口病持续流行,病原构成和优势病原发生一定变化。手足口病的广泛流行与传染率和传播力较高,易感人群存在,传播途径多样,以及气候、人口等因素的影响有关。疾病监测数据显示,EV-A71疫苗的应用有效减少了EV-A71引起的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但手足口病发病率尚未明显下降,引起手足口病的其他EV的流行逐渐增多,中国自2016年3月接种了手足口病肠道病毒A71(EV-A71)疫苗,由于这种疫苗的引入,预计随后几年主要致病微生物血清型或遗传特征和传播模式将发生变化。此外,国家手足口病监测系统显示,非EV-A71和非柯萨奇病毒A16(非CVA16)EV在2013年、2015年和2017年成为主要流行毒株[7-8],表明开发多价疫苗的必要性。临床疾病谱呈多样化,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极为重要。


因此,了解手足口病病原谱的变化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的监测和研究工作可以帮助了解病原谱的动态变化,并为制定疫苗和药物治疗策略提供参考。肠道病毒的检测和分型策略对于支持持续全面的病毒学监测至关重要,要求识别手足口病动态中的流行病学和生态变化。此外,加强对肠道病毒的监测和研究,有助于及早发现新的病原亚型,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Xing W, Liao Q, Viboud C, Zhang J, Sun J, Wu JT, Chang Z, Liu F, Fang VJ, Zheng Y, et al.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 2008–12: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2014;14(4):308–318. doi: 10.1016/S1473-3099(13)70342-6.

[2] Hoang MTV, Nguyen TA, Tran TT, Vu TTH, Le NTN, Nguyen THN, Le THN, Nguyen TTH, Nguyen TH, Le NTN, et al. Clinical and aetiological study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outhern Vietnam, 2013-2015: Inpatients and outpatients. Int J Infect Dis. 2019;80:1–9. doi: 10.1016/j.ijid.2018.12.004.

[3] Zhu P, Ji W, Li D,et al. Current status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J Biomed Sci. 2023 Feb 24;30(1):15. doi: 10.1186/s12929-023-00908-4.

[4] 张静,李秀惠,李丽,等. 手足口病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05):771-783.

[5] Xie J, Yang XH, Hu SQ, et al. Co-circulation of coxsackieviruses A-6, A-10, and A-16 causes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Guangzhou city, China. BMC Infect Dis. 2020 Apr 7;20(1):271. doi: 10.1186/s12879-020-04992-x.

[6] 马婉婉,龚磊,肖永康等.2015—2022年安徽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谱变化[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23,58(10):1763-1768.DOI:10.19405/j.cnki.issn1000-1492.2023.10.026.

[7] Yang B, Liu F, Liao Q, Wu P, Chang Z, Huang J, et al. Epidemiology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 2008 to 2015 prior to the introduction of EV-A71 vaccine. Euro surveillance: bulletin Europeen surles maladies transmissibles European communicable disease bulletin. 2017;22(50):16-00824.

[8] Li JL, Yuan J, Yang F, Wu ZQ, Hu YF, Xue Y, et al.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outhern China, 2013: coxsackievirus A6 has emerged as the predominant causative agent. The Journal of infection. 2014;69(3):299-303.


撰写 | 张赛

校稿 编审 |  邓宇鹏 缪为民 刘娟

编辑 | 谭易秋子


注:图片源于网络 侵删

声明:①本公众号所发表的原创内容,如需转载,须在文首位置注明来源。②本公众号所有发表内容,注明出处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与公众号立场无关。

往期回顾

圣检E讯
分享检验领域前沿动态,提供文献解读、大咖课堂、行业指南、活动信息等精彩内容,携手解读疾病密码,同心守护健康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