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癌症负担研究新进展

文摘   健康   2024-03-21 08:41   湖南  

近期,ACS(美国癌症协会)、NCI(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和CDC(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NAACCR(北美中央癌症登记中心协会)联合发布了最新版美国癌症数据年度报告《Cancer statistics, 2024》,更新其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数据。报道预计2024年美国将新增2,001,140例癌症病例和611,720例癌症死亡病例。到2021年,癌症死亡率继续下降,自1991年以来避免了400多万人的死亡,原因是吸烟人数减少、某些癌症的早期发现以及辅助治疗和转移性治疗方案的改进(如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的最新发展)。然而,在排名前10位的癌症中,有6种癌症(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肾癌和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威胁着这些成果。2015-2019年期间,乳腺癌、胰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每年增加0.6%-1%,前列腺癌、肝癌(女性)、肾癌、人乳头状瘤病毒相关口腔癌和黑色素瘤的发病率每年增加2%-3%。青壮年宫颈癌(30-44岁)和结肠直肠癌(55岁以下)的发病率也每年增加1%-2%。在20世纪 90年代末,结肠直肠癌是50岁以下男性和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但目前在男性中排名第一,在女性中排名第二。与白人相比,黑人的前列腺癌、胃癌和子宫内膜癌死亡率是白人的两倍,美国原住民的肝癌、胃癌和肾癌死亡率也是白人的两倍。美国癌症协会明确指出,要想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取得进展,就必须增加对癌症预防的投资(比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和宫颈癌等可以进行筛查),并提供公平的治疗机会,尤其是在美国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和黑人中。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Lancet Public Health期刊发布了2005-2020年全国和地方癌症负担趋势变化数据《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trends in cancer burden in China, 2005-20: an analysis of national mortality surveillance data》。研究者从全国死亡率监测系统中提取了与癌症相关的死亡数据,该系统覆盖全国24.3%的人口,具有全国和省级代表性,并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取了按年龄和性别分层的监测人群数据,按年龄和性别估算了2005年至2020年期间全国和31个省所有癌症和23个癌症组的死亡率和生命损失年数(YLLs)。研究以中国2020年人口普查为参考人口,计算了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寿命损失年率,计算了死亡率和年均死亡率的年龄标准化年均百分比变化,以评估研究期间的趋势。


研究报告估计,从2005年到2020年,癌症相关死亡总人数增加了21.6%,达到2,397,772人,年度死亡率增加了5.0%,达到56,598,975人。在研究期间,男女两性的三大主要致命癌症类型保持稳定:气管、支气管和肺癌;肝癌;胃癌。在男性中,第四和第五大癌症也保持稳定(食管癌、结直肠癌),前五大癌症死亡率分别为75.05/10万,38.31/10万,27.84/10万,18.18/10万,14.63/10万。而在女性中,结直肠癌取代食管癌成为第四大癌症,乳腺癌取代结直肠癌成为第五大癌症致死原因,前五大癌症死亡率分别为33.19/10万,13.54/10万,13.33/10万,11.29/10万,8.21/10万。在城市地区,几乎所有癌症类型(男性前列腺癌和女性多发性骨髓瘤除外)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YLL率都显著下降。在农村地区,大约一半的男女癌症的年龄标准化YLL率都有所上升。2020年,年轻群体(0-19岁)的主要致死类型是白血病和脑及神经系统癌症;中年群体(40-59岁)的主要致死类型是肝癌、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或乳腺癌;老年人(≥60岁)的主要致死类型是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肝癌或胃癌。各省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各不相同,在30个省中,气管、支气管和肺癌或肝癌居首位。总体而言,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的癌症类型及死亡负担似乎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转变。研究者建议有必要调整现有的卫生计划和行动,以降低气管、支气管和肺癌或其他主要癌症和新发癌症的负担。



同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沈琳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期刊发表了中国癌症研究和癌症治疗的现状的综述《The landscape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ancer care in China》,重点介绍了癌症检测的国家筛查计划,多学科团队和精准肿瘤学等治疗策略的发展,新药研发进展,以及细胞疗法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其中癌症筛查方面,过去几十年间国家已实施了四项癌症早期筛查计划,包括:(1)2005年开始在农村地区开展胃癌、食管癌等7种高发癌症类型的癌症筛查,已筛超30万名高危人群;(2)2007年开始在淮河地区(癌症高发区)开展筛查工作,进行近50万次检查,早期发现率达74.3%;(3)2009年开始启动针对农村地区妇女的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项目;(4)2012年开始,随着癌症发病分布的变化,重点关注上消化道癌、结直肠癌和肺癌等的筛查。这些年,检测方法不断发展,以支持和指导上述政策,比较有代表性的,基于PCR技术的HPV筛查相较于细胞学或醋酸染色目视观察等传统检测方法,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高2-2.7倍,其他如癌症风险预测模型、ctDNA(循环肿瘤DNA)、血浆代谢指纹图谱分析、人工智能辅助成像分析等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支持着癌症筛查的高可靠性、高准确性的提升。




近期,CMDE发布了我国《肿瘤筛查用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评价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肿瘤筛查用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评价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提供参考。对于可筛查的癌种,强调筛查不仅仅是早发现,还应是“有足够长的临床前期和可被识别的疾病标识,有早期诊断的方法,且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或者“对筛查出的不同阶段疾病均有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及后续干预方案,且早期治疗效果优于晚期治疗”,比较建议全人群的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以及高风险人群的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和鼻咽癌等筛查。对于已有公认筛查方法的肿瘤(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癌症中心等国内权威机构已发布的相关肿瘤筛查指南,癌症筛查的人群获益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据级别和强度比较高,并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建议适用的目标肿瘤及目标筛查人群与已有筛查方法完全一致。对于尚无公认筛查指南的肿瘤,申报产品是该肿瘤的第一个筛查方法的情形,需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评价,确认该目标肿瘤适合的筛查人群,以及筛查策略等。对于多癌种联合筛查产品的考虑,征求意见稿强调在满足单癌种筛查审评相关基础上,还需“考虑癌种组合的合理性”,“有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数据做支持”,“考虑到假阳性、假阴性结果、以及癌种的误判”影响。




注:图片源于网络 侵删

声明:①本公众号所发表的原创内容,如需转载,须在文首位置注明来源。②本公众号所有发表内容,注明出处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与公众号立场无关。

往期回顾

圣检E讯
分享检验领域前沿动态,提供文献解读、大咖课堂、行业指南、活动信息等精彩内容,携手解读疾病密码,同心守护健康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