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HIV感染人体免疫系统引发的全身性疾病。临床对于HIV的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视,WHO也制定了相应的防控策略目标,我国早在2005年就制订了《艾滋病诊疗指南》第1版,后来于2011年、2015年、2018年和2021年分别进行了更新。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重点医院相关领域专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再次修订编写的《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将于2024年6月在《中华传染病学》杂志正式发布。新版《指南》形成49条推荐意见,重点对抗病毒治疗、全程管理、机会性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肿瘤、HIV感染的预防与干预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并新增“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内容,首次提出了“艾滋病脆弱人群”的概念,增加了诊治推荐意见及其推荐证据和推荐强度,帮助临床医师在艾滋病诊治和管理中合理决策。主要包括14个部分内容: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实验室检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期、诊断标准、常见机会性感染、抗病毒治疗、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艾滋病相关肿瘤、HIV母婴传播阻断及单阳家庭生育、HIV暴露前后预防与阻断、HIV感染的全程管理等。以下对指南中的检测相关要点内容进行解读。
一、流行病学
对 HIV/AIDS 患者的配偶和性伴、与 HIV/AIDS 患者共用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 HIV/AIDS 患者所生子女,以及具有疑似HIV感染高危行为和(或)临床症状的临床就诊者,医务人员应主动提供HIV相关检测及相应的咨询服务(C1)。
截至2022年底,全球现存活HIV/AIDS患者3900万例,当年新发HIV感染者130万例,有2980万人正在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二、病原学特征
我国以HIV-1为主要流行株,已发现的有A、B(欧美B)、B'(泰国B)、C、D、F、G、H、J和K10个亚型,还有不同流行重组型(CRF)和独特重组型(URF)。2015年全国HI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HIV-1主要流行的亚型为CRF07_BC、CRF01_AE、CRF08_BC和B亚型。近年来CRF55_01B亚型也呈扩大流行态势,已成为我国第五位主要流行毒株。
三、实验室检测
HIV筛查试验阳性者需进一步通过补充试验包括抗体补充试验(HIV-1/2 抗体确证试验)和核酸补充试验(HIV-1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来确认HIV感染(A1)。
初治 HIV 感染者在启动ART之前应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新确诊HIV感染者或使用CAB-LA进行PrEP 后仍感染HIV的患者,如考虑存在 HIV 对INSTI耐药,则应进行整合酶基因突变检测(C1)。
HIV/AIDS的临床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HIV抗体检测、HIV抗原抗体检测、 HIV核酸检测、CD4+T 淋巴细胞计数、HIV基因型耐药检测等。筛查试验通常使用HIV抗体检测或HIV抗原抗体检测,确认HIV感染的补充试验包括抗体补充试验(HIV-1/2抗体确证试验)和核酸补充试验(HIV-1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
抗体补充试验:抗体补充试验无HIV特异性条带产生,报告HIV-1/2 抗体阴性;出现条带但不满足诊断条件的报告不确定,应进行核酸补充试验或2~4 周后随访进行抗体补充试验,根据核酸检测或随访结果进行判断。
HIV核酸定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判断疾病进展、临床用药、疗效和预后的两项重要指标。HIV核酸检测对于急性期/窗口期及晚期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HIV核酸检测:
HIV-1核酸定性检测包括对RNA或DNA的检测,结果阳性报告HIV-1核酸阳性,结果阴性报告HIV-1核酸阴性。
HIV-1核酸定量检测低于检测下限,报告低于检测下限;>1000拷贝/mL报告检测值;检测限以上但≤1000拷贝/mL建议重新采样检测,临床医师可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CD4+与CD8+T淋巴细胞计数或HIV抗体补充试验随访检测结果等来确诊或排除诊断。
HIV治疗监测:
在启动ART前应进行1次检测,如果未及时启动ART,建议定期检测。
初始治疗后,建议第1次检测应在治疗后4~8周左右,然后每8~12周检测1次直到低于检测下限。
如果病毒已经被稳定抑制,治疗后2年以内,建议每3~4个月检测1次;治疗2年以后,则每6个月检测1次。
如因ART失败调整治疗方案,建议第1次病毒载量检测应在调整方案后的4~8周进行,然后每8~12周检测1次直到低于检测下限。
如因为药物毒性或简化药物方案对病毒抑制的患者更换ART方案,应在调整方案后4~8周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以确认病毒载量得到抑制。
如果治疗过程中病毒载量>200拷贝/mL,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
对于新出现AIDS相关临床症状或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的患者,需每3个月进行1次病毒载量检测。
HIV基因型耐药检测:
启动ART前;
治疗后病毒载量下降不理想或病毒学失败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时;
对于ART失败者,耐药检测应在未停用抗病毒药物时进行,如已停药,则需在停药后4周内进行耐药检测。
四、诊断标准
HIV感染的全过程可分三个期,即急性期、无症状期和AIDS期;HIV/AIDS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慎重做出诊断,并进行临床分期(A1)。
诊断原则:
HIV/AIDS 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抗 HIV 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感染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做出诊断。
HIV抗体和病原学检测是确诊HIV感染的依据;流行病学史是诊断急性期和婴幼儿HIV感染的重要参考;CD4+T淋巴细胞检测和临床表现是HIV感染分期诊断的主要依据;AIDS的指征性疾病是AIDS诊断的重要依据。
HIV临床诊断标准依据:
成人、青少年及18月龄以上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HIV感染:① HIV 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和HIV补充试验阳性(抗体补充试验阳性或核酸定性检测阳性或核酸定量>1000拷贝/mL);② 有流行病学史或AIDS相关临床表现,2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③HIV分离试验阳性。
18 月龄及以下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HIV感染:① 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和2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采样进行);② 有医源性暴露史,HIV分离试验结果阳性或2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③ 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和HIV分离试验阳性。
五、抗病毒治疗
启动ART后建议每3~6个月进行病毒学、免疫学和临床情况随访以评价ART的疗效,及时发现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是否出现病毒耐药等,以便及时更换药物而保证ART成功(C1)。
病毒学抑制:经过规律抗病毒治疗24周以上,HIV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20或50拷贝/mL)。
病毒学失败:在持续进行ART的患者中,开始治疗(启动或调整)24周后血浆病毒载量持续>200拷贝/mL;或病毒学反弹:在达到病毒学完全抑制后又出现病毒载量≥200拷贝/mL的情况。
低病毒血症(LLV):如果出现连续2次可检测到HIV RNA在50~200拷贝/mL之间。LLV需评估患者的依从性、耐受性和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LLV通常不需要改变治疗方案,但需每3个月监测1次HIV RNA,以评估是否需要调整ART方案。
六、免疫功能重建不全
接受ART 4年以上,外周血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50 拷贝/mL)超过3年,CD4+T淋巴细胞计数仍持续低于350/μL,同时除外其他可能导致CD4+T 淋巴细胞计数长期低下的原因,需考虑为免疫功能重建不全(B1)。
撰写 | 韩剑峰
校稿 编审 | 缪为民 刘娟
编辑 |谭易秋子
注:图片源于网络 侵删
声明:①本公众号所发表的原创内容,如需转载,须在文首位置注明来源。②本公众号所有发表内容,注明出处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与公众号立场无关。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