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听书 | 《干法》

2024-10-13 23:57   重庆  
📑 7969 字  |  🎵 27 分钟
为什么正确的工作观很重要?
这本书能为你
  1. 了解稻盛和夫对长达50多年的工作心得的总结。稻盛和夫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揭示工作对于人生的根本价值,在浮躁的当下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2. 跟随稻盛和夫真正理解工作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学习正确的“干法”,才能够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适合谁听
  1. 身处职场的人;

  2. 希望树立更积极工作观的人;

  3. 希望与家人、朋友分享启发。

书籍信息
书名:《干法》
原作名:働き方
作者:[日] 稻盛和夫
译者:曹岫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华章经管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页数: 209
定价: 3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稻盛和夫系列丛书
ISBN: 9787111498247

内容简介

《干法》首次完整阐释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的看法、做法。从字面上讲,
《干法》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这本书的重点,专注于人生观中的“劳动观”、“工作观”,而这个问题,在浮躁的当下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干法》既是稻盛先生70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分享,也是被多家企业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哲学。尤其是,它不是被简单地误读为,“只要埋头苦干,经年累月就能成功”的鸡汤说教,它是“不能放弃对自我的人生责任”的信念。

作者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日本京瓷株式会社)。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率也是当年全世界航空企业中的最高利润率。现任京瓷和日航名誉会长,KDDI最高顾问。1983年创办盛和塾,向企业家塾生义务传授经营哲学。目前全世界的盛和塾塾生已超过9000人。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并创设“京都奖”,被誉为“亚洲诺贝尔奖”。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钱婧。今天要跟你分享的书是日本传奇企业家稻盛和夫的《干法》。稻盛和夫被称为“经营之圣”,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在78岁高龄又临危受命,担任日本航空领导人,用仅仅一年就将这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扭亏为盈,并创造了历史最高利润,成为业内传奇。
《干法》是一本讲述稻盛和夫独特工作观和工作方法论的书籍。它面向的读者主要是准职场人和职场新人,这也是我自己平时在研究中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在我与听友、读者互动时,这类人群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我今天会用一种特别的形式跟你分享这本书,用我收到的年轻人关于工作和人生的典型问题为线索,带你到稻盛和夫的经历和思想中找找答案。今天我们一共会关注这么6个问题,分别是:职场开局不利怎么办?工作就是当牛做马吗?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职场青睐什么样的年轻人?如何应对精神内耗?工作和人生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1.职场“天崩开局”如何应对?

好,首先我们看看第一个问题:职场“天崩开局”如何应对?谁能想到,稻盛和夫这位商业领域大神级别的人物,竟然也像互联网上很多年轻朋友抱怨的那样,拥有一个“天崩”的职场开局,就是从一开始就处于极度的劣势。稻盛和夫考大学失利,第一志愿落榜,只能进入一所普通地方大学的工学部。虽然他在大学期间拼命用功读书,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认可,但毕业之后求职还是屡屡受挫,没有一家大企业对他敞开大门。最后还是经由老师介绍,进入了京都一家制造电瓷瓶的小公司——松风工业。
这家企业当时已经濒临倒闭,上班第一个月就发不出工资,甚至附近商店的老板都在对着他感慨,你怎么到了这么一个小破公司来工作啊,这连老婆都找不到。可想而知,刚毕业怀着一腔热忱进入社会的稻盛和夫,听到这话心里是怎样一番滋味。他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倒霉呢?考不到理想的大学,工作也只能进入这种破烂公司,这是个什么社会啊。他也常常跟同期进入公司的大学生一起吐槽公司,发泄满腹的牢骚。你看,是不是很像我们在互联网上常见的职场吐槽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愤怒青年”稻盛和夫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后来,与稻盛和夫同期进入公司的大学生都在一年之内相继辞职,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在这家小公司不情不愿地混日子。他在书中说:“被逼到这一步,我反而清醒了。”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做一个决断。最终,他没有像其他同届一样辞职跑路,而是选择继续留在这家公司,但彻底换一种态度去工作。因为他觉得如果只是因为对环境不满就辞职,今后的人生也未必会一帆风顺。如果没有足够充分的理由,那不妨就接受现在这个环境,放手一搏,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拼出一份事业来。
从那以后,他不再发牢骚,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中来,他开始发自内心并用格斗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不想着逃避,不想着走捷径,不想着混日子,不会的就去学,难干的想办法干。这个过程我们还会在后面的问题中展开讲。
就像我们前面在《我有自己的宇宙》这本书中讲到的,当时的稻盛和夫找到并认领了自己的核心我,那就是:不管环境怎样,我都要对自己负责,全力以赴。
不可思议的改变开始发生了。因为潜心钻研无机化学相关的工作,大学专业为有机化学的稻盛和夫,竟然一次又一次在无机化学领域取得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
他觉得自己对工作和人生的迷茫困惑都消失了,甚至觉得“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这在我们现在的很多年轻朋友看来应该感觉非常不可思议,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位这样的朋友,你会怎么看他?天选牛马?爱吃苦的人有苦吃?总之不会觉得这是个什么聪明人。
但稻盛和夫却说:“在这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连续的苦难和挫折。而从此以后,不知不觉中,我的人生步?了良性循环。不久,我人生的第一次‘大成功’就降临了。”
幻想中的大男主剧本并没有开启,稻盛和夫就这样逆转了他职场和人生的天崩开局,毫不传奇,也没有戏剧色彩,他凭的就是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压倒他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
为什么稻盛和夫会这么热爱工作呢?为什么工作能给他的人生带来莫大的裨益呢?这跟他的工作观和劳动观密切相关,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对工作观的讨论:工作就是当牛做马吗?

2.工作就是当牛做马吗?

在收听这个音频的职场朋友,你是为了什么而工作呢?放眼当下的互联网环境,很多朋友似乎认为工作只是为了获取生活必需的经济报酬而不得不从事的劳役。网友们自嘲为“牛马”“吗喽”,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从事一些“狗屁工作”和dirtywork。在工作和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心态和情绪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干法》这本书原版出版于2009年,书中描述的当时日本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和工作观是这样的:
“多年来,在日本的年轻人中逃避工作的倾向逐渐严重。如,在年轻人中,不想认真干活,靠打零工糊口,无固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急速增加,这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泡沫经济的消极影响,在理应承担起当今社会责任的这一代年轻人中,将‘流汗工作’视为美德的社会风气逐渐淡薄,而不劳而获,想靠投机赚大钱的恶劣风潮却在逐年增强。将劳动、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及其方法告诉年轻的一代。抱着这样的使命感我执笔直书。”
在这本书中,稻盛和夫苦口婆心地想把他认为正确的工作观普及给年轻人,引导他们度过一个有价值的人生。他认为,养家糊口固然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理由,但绝不能是唯一的目的。人工作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他说:“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
稻盛和夫还认为,“劳动是苦役”的观点来自给人类带来近代文明的西方社会,是从基督教思想起源的。在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人们是为了抵赎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劳动”这种惩罚。于是劳动在人们的意识里成了一种负面的、否定的形象。近代的劳动规则由此而生:劳动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劳动报酬应该尽量增加。而在日本原本是不存在这样的劳动观的。曾几何时,日本人民是会因为辛勤劳动而发自内心地喜悦和自豪的。他认为是整个日本社会的西化,导致了工作观的转变。
他甚至颇为“夸张”地指出,工作是“万病良药”,工作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时来运转,帮助我们战胜命运中的苦难,给人生带来希望和光明。你可以看出,稻盛和夫真的是发自内心地认同和热爱工作。他从小多灾多难,诸事不顺,是工作让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让他的人生焕然一新。他的亲身经历让他相信,认真工作具有挽救人生的魔力。
可能有朋友会说,这不过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我知道谁谁谁,他就很努力工作,结果不是照样过得很惨?我刚才说的那些,并不是想强迫你接受稻盛和夫的工作观。价值观的事情,很难说有唯一正确的标准,也许稻盛和夫说得对,你说得也不无道理。但对于在工作中从未全情投入、放手一搏的朋友,工作的神奇魔力,你真的一点都不想亲自验证一下吗?就算我们拼尽全力后依然功败垂成,至少当我们老了回望自己的青春时,还能记得自己曾经轰轰烈烈地失败过,这样也不枉来人世走一遭,不是吗?

3.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再来看下一个问题: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在线上线下经常遇到向我提问的年轻朋友说,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什么,这个工作我没好好干是因为我不喜欢,如果我找到喜欢的工作我肯定能做得很好。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呢?稻盛和夫认为:“‘天职’不是偶然遇上的,而是自己亲手制造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要通过频繁跳槽像大海捞针一样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而是要转变心态,让自己喜欢上当下的工作。
这个观点乍看上去又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无论多糟糕的工作都要让自己喜欢上吗?这不是找罪受吗?其实稻盛和夫的本意不是让你去爱上一份糟糕的工作,有机会谁不想“钱多、事儿少、离家近”呢?他的意思是,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工作已经是自己能力和条件范围内的最优选择。即使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怨天尤人、划水摆烂也无济于事,我们要转换心态,让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甚至喜欢上这份工作。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可能有朋友会说,这个破工作,让我每天多在工位上待一秒都是一种煎熬,让我喜欢简直是痴人说梦。别急,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稻盛和夫是如何从厌恶工作转变到热爱工作的。
稻盛和夫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无法被大公司录用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入职之后被公司摊派去研究新型陶瓷,既脱离他的专业,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这个领域当时还是一个未知的世界,缺乏可靠的研究资料。他的公司很穷,没有什么像样的实验设备,也没有前辈的经验可以学习。在这样的环境里,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真是太难了。
但是稻盛和夫告诉自己,即使做不到马上就热爱工作,也要先停止厌恶工作。他决定倾尽全力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对于新型陶瓷的研究,他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他先去大学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把重要的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还向美国陶瓷协会索要论文,拿着本词典边看边译。然后再利用从这些资料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开始做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再去看文献寻求新的理论解释,然后再做实验。稻盛和夫那段时间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这种琐碎而踏实的工作。他开始做的时候,也需要用强大的意志力逼迫自己,可是做着做着他就发现,他开始喜欢上了这项研究,不用勉强也能全身心投入其中。
所以稻盛和夫给我们的建议是,不是要找到喜欢的工作,而是要把找到的工作做成自己喜欢的。如果暂时无法改变现状,我们就改变心态,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一点一滴的具体开始做事,改变就会发生。如果不肯抛弃“工作是别人要我做的”这种不恰当的意识,就无法从工作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往往就像寻找一座空中楼阁,容易让我们陷入虚无、焦虑、迷茫,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先投入眼前的工作,也许我们找寻的答案就在一点一滴的具体之中。

4.职场青睐什么样的年轻人?

再来看下一个问题:职场青睐什么样的年轻人?这两年,我在参加一些科普活动或媒体采访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钱老师,您认为,当就业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什么样的年轻人比较容易获得职场的青睐呢?”我常常会回复说,没有人会不喜欢一个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也就是我在《我有自己的宇宙》这本书中讲到的职场弹性能力之一——积极注意力偏好。这与稻盛和夫在书中的观点类似,让我们一起来接着往下看。
你在工作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领导或者同事,每当你兴致勃勃地提出一个新想法,他们就喜欢兜头一盆冷水泼下来,否认你的想法,甚至对你阴阳怪气、冷嘲热讽。稻盛和夫在书中称这类人为“不燃型人”,燃烧的“燃”,并对他们进行了描述和总结:“他们相信虚无主义,总是表情冷漠,怎么也热乎不起来。不管周围的人干得如何热火朝天,他们不仅不燃烧,还给别人泼冷水,他们是冷若冰霜的人。遇上这样的人可不好办。在企业里,在体育团队里,这种“不燃型”的人哪怕只有一位,整个集体的氛围就会变得沉闷压抑。所以我总是这么想:“这种不燃型的人大可不必留在公司。”
稻盛和夫认为年轻人在职场中要成为“自燃型”的人。所谓“自燃型”的人,就是从来不会“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因为有了命令才工作”的人,而是“在别人吩咐之前自发去干”的主动积极的人。在大学的日常教学中,我也对此深有体会。比如课堂上的提问互动环节,有些同学会雀跃地举起手积极参与,有些同学则恨不得把头低到塞进书桌里,甚至有同学带着有点冷漠的眼神斜视着你。在带领学生团队完成科研任务的时候,有的同学积极主动,敢想敢干,在完成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还能为整个项目的推进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有些同学还是把自己和导师当成老鼠和猫,处处躲着老师,生怕多说一句老师就分配给自己更多的任务。长此以往,你觉得哪类同学更容易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呢?
再比如一次连线答疑的时候,一位职场朋友小A跟我描述他的苦恼。他所在的业务小组有一位很“丧”的同事,一有闲暇就拉着身边的人吐槽公司、抱怨工作,还在背后对其他同事指指点点,比如谁谁是某某领导的亲戚,谁谁就是因为会拍领导的马屁才上位,这个公司有能力、干实事儿的人都在坐冷板凳,烂透了,早晚要倒闭。开组会的时候,但凡有人提出积极的新想法,他都要泼一盆冷水。有一次小A因为一件紧急的工作加班,甚至被他阴阳怪气地嘲讽:“呵呵,至于吗?加一天班能涨多少工资?演给谁看呀。”小A坦言,这位同事很影响他的工作热情和效率,每天上班看见他,感觉天气都阴了几分,也没什么心情好好工作了。小A的这位同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燃型人”。只要不是“家里有矿”,我们大部分人来上班,在职场中还是有所求的。在这个前提下,就需要我们对“不燃型人”保持警惕,不参与他们的吐槽,不多与他们往来,不让他们的话进到心里。如果总是关注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自己受到影响,变得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最终蹉跎的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吃亏的还是自己。

5.如何应对精神内耗?

再来看下一个问题:如何应对精神内耗?在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精神内耗似乎已经成为这届年轻人的标配,诸如“工作哪有不疯的”这样的话题频频成为网络热点。在书中,对于终结精神内耗,稻盛和夫提出了一个简单直接的原则——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他认为人生中难免会有失败,失败之后再不断反刍,想着当时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为什么就没有那样做呢,自己的失败辜负了哪些人的期望等,这样感性的冗思没有任何意义,只能徒增自己的烦恼。而正确的做法是要严肃地对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明确自己犯下这样那样错误的原因。在做好认真、充分的反思之后,就把这件事忘掉,朝着新目标,满怀希望、心情开朗地行动。
我常常跟年轻朋友们说一句话——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对于烦恼,我们也应该只在意那些具体的烦恼,将那些感性的烦恼像尘埃一样轻轻拂拭掉。比如在工作中,怎么能把这个重要客户谈下来,怎么能把这个项目推进下去,聚焦于这些具体的烦恼,会推动我们一步步去行动,去解决问题。而如果总是想着这个重要客户谈不下来领导肯定会批评我,太丢人了,这个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我的奖金就没有了,这些就属于无意义的感性的烦恼。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自己这些烦恼有害无益,尽力把它们从脑海中驱逐出去。
你可能会说,老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总是会陷入感性的烦恼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学方法来帮助自己,比如简单易操作的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提出了一个ABC模式。简单来说就是,A代表触发事件,B代表认知,C代表结果。比如我的重要客户没有谈下来这个事实是A,谈不下来客户领导就会批评我这个认知是B,我为此烦恼不已这个结果是C。很多人会觉得,是A直接导致了C,但在CBT理论看来,没有谈下客户这件事本身只是个外部刺激,真正让我们产生烦恼的是B,也就是我们对这件事的认知——谈不下来领导一定会批评我。这个时候只要我们去纠正B,改变对这件事的认知,就能轻松化解烦恼。比如我们可以仔细思考一下,领导真的一定会批评你吗?你可以跟领导简单复盘一下这件事,清晰地表达出谈判之前,你做足了哪些功课。谈判过程中,面对对方提出的诉求,你具体做了哪些应对措施。虽然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你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领导很可能会理解你的难处。退一步讲,即使领导批评你了又如何呢?你可以这样想,谁都会失败,失败一次不代表我能力不行,如果领导因为这一次失败就看扁我,那他也不是个值得我追随的领导。这样想着,烦恼就自然会减轻了。关于认知行为疗法,时间有限我在这里只能简述,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找到相关的心理学书籍读一读,加深了解。

6.工作和人生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再来看最后一个问题:工作和人生幸福的秘诀是什么?我们之所以会对工作和人生产生这么多疑问,本质上还是因为对幸福的渴求。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抵达幸福的人生呢?对于如此宏大的命题,稻盛和夫也运用他丰厚的人生经历和智慧为我们勾勒出了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成就一代“经营之圣”的人生方程式是什么样的。
稻盛和夫认为:人生和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能否幸福是由能力、热情、思维方式这三个要素决定的。能力就是指我们先天拥有的智商、身体条件等。热情指的是一个人后天的努力程度。用分数来表示,这两个都在0—100的区间之内。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三个要素——思维方式,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思维方式的数值浮动区间在-100到100之间,有可能为负数。
书中列举了一些引领我们向上的正确思维方式,比如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善于与人共事,有协调性;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态度;充满善意;能同情他人、宽厚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勤奋努力等,这样的“思维方式”越强正值越大;相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否定真诚的人生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越强负值越大。这也就意味着,即使能力和热情的乘积再大,只要思维方式呈现一个微小的负值,所有努力都会毁于一旦。回首此前70余年的人生,稻盛和夫认为,这是他作为一个没有天赋也没有家庭托举的普通人,通向成功的唯一密匙。这个人生方程式也是我所认同的。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从小智商平平,体力也一般,在贫穷中坎坷求学,吃了一路的苦,历经很多波折,才读到博士,当了大学老师。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也深有感悟。在很多的人生艰难时刻,都是向上的、咬着牙一步步往上攀的思维方式帮我渡过难关。
好了朋友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祝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通过努力成就自己的小宇宙,在自己的小小枝丫上结出丰硕的人生果实。


撰稿、讲述:钱婧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如牵涉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点击 “阅读原文” 链接可查看往期内容


千鹤静思
每天一本书,进步一点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