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听书 | 《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

2024-10-06 00:00   重庆  

📑 8838 字  |  🎵 29 分钟

如何用兴趣和能力定位自己?

这本书能带你
  1. 用兴趣和能力定位自己,做出好的选择和正确的努力;

  2. 从“天赋/能力”“个性”“兴趣”三个维度出发,帮你完善对自身的认识,定位真正适合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有些苦不必吃,有些累不该受,试错不应演变为对人生的白白浪费,每个人都值得找到自己的“真命天职”。

适合谁听
  1. 求学阶段的学生;

  2. 不知是否应该进入体制的准职场人;

  3. 已做过许多尝试的社会人;

  4. 希望跟家人、朋友分享启发。

书籍信息
书名:《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
副标题:在打开招聘软件之前,先要学习7堂择业心理课
原作名:Mach, was du kannst:Warum wir unseren Begabungen folgen sollten - und nicht nur unseren Interessen
作者:[奥] 阿尔约沙·诺伊鲍尔
译者:魏琦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页数:296
定价:45.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59661050

内容简介

或许你即将毕业,正在家人建议的职业和自己的想法间举棋不定;或许你努力工作了几年,却渐渐发现这份工作越来越不适合自己;或许你想在工作之外挥洒精力,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副业。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避不开这个问题:究竟应该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还是自己喜欢的?
作者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指向了两个核心因素:能力与倾向,能力对应的是擅长,倾向对应的是喜欢。面对两个看似抽象的概念,作者娓娓道来,一一拆解,并按重要性和优先程度将其所含要点逐个分析排序。书的内容立足于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既有扎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又有自评问卷、行动建议等能立刻上手的实用工具,能够全方位提升读者的职场竞争力。
择业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一项功课,要想成功,既需要恰当的努力,也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希望在本书的帮助下,每位读者都能收获事业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作者简介

阿尔约沙·诺伊鲍尔,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研究人类能力(智力、创造力、社会/情绪能力)及其神经生理基础,曾荣获2022年国际智力研究学会终身成就奖、威廉·斯特恩奖,担任奥地利心理学会等多个科学学会主席。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钱婧。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是《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
上一讲中,我们通过《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这本书,一起学习了如何提高“弹性我”中的信息能力,让我们在工作与生活的各种沟通场景中更加得心应手,更能实现我们“核心我”的诉求。但可能有朋友要问,老师,我知道“核心我”很重要,但我感觉自己的“核心我”是模糊不清的,究竟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核心我”呢?通过今天的分享,我希望能带你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思考过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无论是高中选文理科时、大学选专业时、毕业找工作时、跳槽时,还是尝试副业时,也都有一个疑惑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那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
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说它复杂,是因为我们在人生关键节点,可能会为此辗转反侧,备受煎熬,茶不思饭不想;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总有某种直觉,会从一开始就引导我们。我们基于感性思考,遵从理性判断,还会参考亲戚朋友的意见,可最终的结果也不总能令人满意——可能太困难,可能太无聊,可能赚得太少,也可能摧残心灵。
此时我们不禁会问,难道不管怎么选都会有遗憾吗?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吗?事实上,问题没这么简单,这背后有更加专业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今天我要为你讲解的这本《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针对的就是这个会困扰大多数人几十年的问题。本书作者阿尔约沙·诺伊鲍尔花了大半生时间钻研这一问题,他是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心理学教授,曾荣获2022年国际智力研究学会终身成就奖、威廉·斯特恩奖,担任奥地利心理学会等多个科学学会主席。市面上探讨择业的书并不多,有科学依据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花一点时间来了解这本书是非常值得的。
针对书名中“擅长”和“喜欢”这两个维度,本书大体围绕5个话题展开,分别是:
  1. 这个工作我能不能做好?
  2. 这个工作适不适合我做?
  3. 这个工作我能不能做下去?
  4. 我对自己的判断还能更准确一些吗?
  5. 以后我该如何做?
接下来,我们具体讲讲每个话题下的内容。

1.这个工作我能不能做好?

首先来看,这个工作我能不能做好?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弄清你的天赋/能力。在书的开头,作者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曾经有一个名叫汉斯的年轻人,他痴迷汽车,15岁就立志成为汽车机械师。身边的人都很支持他,给他介绍了一个又一个相关工作。但可惜事与愿违,他的职业道路异常坎坷,上司都对他很不满意。说起来,他非常勤奋上进、认真负责,但不是做得太慢,就是会因为出错而遭到投诉被迫返工。
故事讲到这里,相信我们都会产生两个不同的念头:一是认为他不该这样执着,大可试试别的;二是认为他不该轻易放弃,努力和韧劲终会成全他的梦想。这两种念头也一直在汉斯脑海中打架,他就这样痛苦徘徊了15年。
我们会产生以上两个想法,主要是认可两个基本事实:一、人生是短暂的——所以这条路不通就应该赶紧试试别的;二、人是有进步空间的——所以才不该轻易放弃。而这两者间的矛盾也引向了本书的第一个议题:我们要如何合理预测自己在某一条路上能不能有理想的产出或回报?书中的建议是,我们需要先认清自己的天赋/能力所在。
让我们说回汉斯的例子。
汉斯在挣扎了15年后,终于找到了一位心理学家。经评估,汉斯的语言与计算能力远超平均水平,而他的空间能力,特别是与空间想象有关的心理旋转能力,却是不及常人的。他想成为汽车机械师,但汽车机械师的一个基本工作就是在头脑中旋转汽车零件的形象,然后迅速确定该如何正确组装它,再进行操作。
我们很难说汉斯是否缺乏天赋,但可以确定他从小就没有锻炼过这项能力,他不玩积木,上学也是父母开车接送,这就导致他长大后无法像自己期望的那样成为优秀的汽车机械师。
汉斯的例子主要涉及空间能力。在书中,作者先是给出了近40道自我测试题,然后依据自己的DIPS分类法,列举了10种与特定职业群体相关的天赋/能力,方便每位读者按需要了解。以教育工作者为例,作者认为如果想成为教师,应当具备语言天赋、内省天赋和人际天赋,也就是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且善于在人与人之间斡旋。而具体到教授某门科目时,又需要进一步考虑,比如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需要具备逻辑-算数天赋,而舞蹈老师和体育老师需要具备身体-动觉天赋。
如果说你感到自身社会经验不足,不了解自己理想的职业需要哪些天赋/能力,我们可以利用招聘软件来解决问题。招聘软件里往往会列清岗位描述(JD),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的,提炼其共性内容,再与书中列表进行对比,最终就能科学地认识天赋/能力了。我在这里也把这张列表附在文稿里,供你在需要时做自我评估。
工作离不开学习,但通过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并不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同样,天赋/能力虽然相当重要,却也不是唯一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如何判断某份工作是否合适。

2.这个工作适不适合我做?

汉斯的故事远没有结束。除了评估天赋/能力方面,心理学家还分析了汉斯的个性。个性决定了一份工作适不适合你做。汉斯是一个非常外向的人,他乐意与人交流,特别热心于给人出主意,此外,他还希望和人一起工作。说实话,如果汉斯的天赋/能力过关,恐怕没有人会不愿意与他共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都喜欢积极、开朗、乐于提供帮助的人,不是吗?
但非常可惜的是,汽车机械师是一份幕后工作,汉斯大部分时间是在独自修理汽车,和各种机械零件打交道。他很喜欢汽车,可这样的工作内容和他的个性相当不匹配,或许他安慰自己慢慢会习惯,或者他在用对汽车的热爱和平衡这种“不合适”,但不管怎么样,结果都很不理想。
个性内向还是外向,可以说是大部分人会考虑到的问题,尤其是内向的人,他们往往不会特意选择一份需要和许多人打交道的工作。同时,内外向又只是“个性”中的一环,人的个性还有其他方面。通过作者给出的测试题,我们可以看到,是否具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抗压能力其实都是个性的具体体现。
将这些具体表现汇总和提炼之后,科学家们得出了“大五人格模型”,也就是包含了外倾性、责任心、宜人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五个维度的个性模型。这也是很多公司会用来评估应聘者人格特质的一个经典模型。这五个维度大部分都很好从字面意思理解,我在这里着重解释一下你可能会困惑的“宜人性”。
宜人性,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人是否随和,比如脾气好,乐意与人合作,遇事不钻牛角尖。根据作者整理的表格,宜人性高的人更受周围人欢迎,但并不太适合从事特定行业和岗位。
比如,调查结果显示,比起严格的老师,非常随和的老师得到的学生评价反而不怎么高。或许可以认为,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不那么随和的老师督促的力度更强,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好成绩。相反,老师如果把取悦学生当成一个主要目标,则容易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进而难以对学生整体进行管理。
销售工作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或许可以认为,越是竞争激烈的工作,越不适合随和的人来做,因为表现得太过友好和顺从,往往就需要牺牲己方的利益了,比如一个律师如果过于随和,在辩论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显得被动。我们并不是说随和的个性和品质不美好,只是最终的工作成果可能无法令自己满意。而对于一些需要对自己负责,追求细节准确性的工作,宜人性高的人能处理得很好。

3.这个工作我能不能做下去?

刚才说的是,个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份工作适不适合你做。再来看下一个问题:这个工作我能不能做下去?这实际上问的是你能在一份工作上坚持多久。这个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在于兴趣。兴趣,可以说是汉斯择业的关键考量因素。从他坚持了15年这一点来看,我们不能不承认兴趣的力量真的很大。同时,讲到这里,汉斯的故事也该迎来结局了。
在前文中,我们探讨了汉斯与汽车机械师这一职业间的爱恨情仇。他不具备做机械师的天赋/才能,个性也不适合独自与汽车为伴,却真的很爱汽车,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办法将这一切整合起来呢?
答案是肯定的。既然他的兴趣在于汽车,那么其实没有必要放弃这个领域,但是可以在这个领域寻找其他适合自己能力和个性的岗位。在心理学家的建议下,汉斯转而从事汽车销售工作,并在5年后成为车行领导。他坚持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选对了具体岗位方向,他美好的未来是可以预见的。
而现在,我们也可以回答书名中的那个问题了: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其实,最理想的路径是,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选自己擅长的岗位。换句话说,领域的选择,重点看兴趣匹配;岗位的选择,重点看能力、个性匹配。
不过,说回我们这部分的重点——兴趣。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汉斯一样有明确而唯一的兴趣点,有的时候我们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又或者说,不确定自己可能会喜欢什么。针对这一点,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职业兴趣测试。完成测试后,我们会计算出自己在6个兴趣方向上的得分。在某一职业方向得分越高,我们对它的兴趣也就越大。这一模型又称为RIASEC模型,而“RIASEC”这6个字母正是6个方向的缩写。比如“A”代表艺术型,得分高,则偏好艺术和语言方面的工作,而“C”是常规型,得分高,则偏好有序、条理清晰的工作。
此时此刻,或许你会说:单单分成6个方向还是很难和现实中的工作联系起来啊。
确实如此,于是心理学家们又开展了进一步的工作,将不同的维度组合起来,进而指向不同的职业。假设你的测试结果是ASI三个方向得分较高,那么你的职业兴趣可能是作家、外语老师或戏剧学家,而ECS型的人,则更可能愿意做企业负责人、服务员或酒店经理。至于我们每个人到底是哪种类型的,只有做了测试才能弄清楚。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在网上搜索“RIASEC职业测评”,有很多网站都提供这个测试。
除了兴趣的不明确,我们有时候也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特别是在就业形势不理想的情况下,要想同时做到收入可观、实现兴趣和谋求稳定相当困难。针对现实困境,作者也在书中也给出了一些个人观点。
一方面,当你的兴趣不足以支撑生存时,可以考虑把擅长的事作为主业,把兴趣当成一般爱好或者副业。
另一方面,对于兴趣,有时候需要反向思考。既然有并不擅长自己感兴趣的事的人,就也有对自己擅长的事不感兴趣的人。但“不感兴趣”和“讨厌”之间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可能守住底线是更合理的做法。也就是说,排除掉自己完全不能接受的工作,而不是只想着自己乐于废寝忘食地做的工作,这样一来,我们选择的面也更广一些。
好,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探讨了3个最基本的要素:天赋/能力、个性和兴趣,对自身职业发展的看法也有了不少变化,接下来似乎就该打开招聘软件投简历了。而此时,一些细心谨慎的朋友或许会提出不同的意见:“我知道你们心理学里有一个叫‘自利偏差’的概念,人有可能高估自己,而之前的测试都是我自己填的,如果我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并不准确,那之前的测试结果实际上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这是很有价值的思考,幸好作者也没有遗漏这一点,接下来我们会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我对自己的判断还能更准确一些吗?

4.我对自己的判断还能更准确一些吗?

说到对自己的评价,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条悖论: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水平高于平均值。不得不承认,我们人类确实有高估自己的倾向,这主要会影响天赋/能力和个性的测试结果,让我们来分别看看。
(1)天赋/能力
先来说对天赋/能力的判断。如果只是说,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好像比较“空”,所以作者也提供了一些忠告,最关键的一个就是,越是抽象而笼统地设想某种能力,我们就越是容易高估自己,比如,被问到觉得自己的语言能力怎么样时,我们可能会想起自己语文或英语曾经考过很高的分数,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又或者某次演讲做得很精彩。这些当然都是很宝贵的成绩,但在预估时,可能需要尽量具体地去考虑。
假设我们在考虑是否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刚才已经提过语文老师需要具备语言能力,但能力的具体方面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等,在口语表达上,除了逻辑清晰、表述连贯,还涉及吐字发音等问题。所以,在评估自己的天赋/能力时,我们最好能够把一大块的能力划分为尽量多更细的维度,逐个打分,再取平均分。这样,在具体的方面面前,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才更为准确。
(2)个性
再来说说对于个性的判断。人们常说“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但据调查,比起天赋/能力和兴趣,个性才是那个我们最容易误判的方面,有时候,比起自评,陌生人对我们个性的判断反倒更准确。所以,虽然实际操作起来会麻烦一点,在评估自身个性时,最好能获得身边人的反馈。
刚才说的“大五人格模型”,给出了个性的五个维度,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判断自身个性的思考框架,但也不应一概而论。科学家们认为,每个人在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上做出的自我判断往往都是可靠的。这一点很好理解,对于自己是外向还是内向,是否容易紧张或激动,人们通常都有很深的个人体会,而责任心、宜人性和开放性三个维度则不然,如果你在评估自己是否谨慎可靠、乐于与人合作、想象力丰富,问别人可能比问自己更合适。
如果能做到对自己诚实,尽量收集更多人的反馈,即便仍有少量误差,也不太需要过于担心。因为个性虽然很重要,会影响职业生涯的成功以及我们的职业满意度,却不如兴趣重要,更别说天赋/能力了。就个性而言,我们需要尽力,但也不必苛求自己,因为相比之下,我们有其他更加重要的方面可以努力。

5.以后我该如何做?

在探讨完了各种真相和科研发现之后,作者也为我们总结了10条行动建议。在本次分享中,我会挑选其中的3条来谈,如果你希望获得更多帮助,也推荐你去读读原书。在这本书的第7章里,你会看到更多内容。
(1)关于目标,多了解多实践
以大部分人的成长来看,我们对于自身天赋/能力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学校和课堂。如果数学成绩好,就会觉得自己有数学天赋;如果文科成绩好,在高中的时候就会去选择文科。学生时代的无数个选择累加到最后,我们难免会产生一种被限制住了的感觉。
这也是作者尤其在意的一点,他希望鼓励我们多多尝试。对于偏理论和知识性的内容,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许多资源。在当今的时代,无论是热心网友还是学者教授都会分享自己领域的知识,发布成体系的课程。请关注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细分领域,先自己去认真学一学,给自己布置作业加深一下体会,一些细节上的差异可能会对你的判断产生很大影响。至于偏实践和操作性的内容,作者建议多参加一些实习工作,这样才能获得相对完整的体验。
对于仍处于学生时代的读者来说,现阶段的尝试是在节约未来的时间。而对于已经步入职场,甚至工作经历相当丰富的人来说,虽然尝试改变成本更高,自己却更可能坚持下来。因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身的了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当他们决定在当前人生阶段做出改变时,他们往往会付出破釜沉舟的努力,也不容易浅尝辄止。
(2)关于阻力,要理智也要坚定
在前面,我们提过要多听取身边人的反馈。可以说,我们一生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和陪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与他们之间不会存在摩擦和分歧。
父母干预子女就业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干预并不一定会导致坏的结果,只是我们作为自己人生的主人,一定要基于理性来分析和决策,不能为了叛逆而叛逆,为了顺从而顺从。当一个人真心实意地对自己负责时,他会收获周围人的尊重和理解,也会得到帮助和支持。同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酝酿和斟酌,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
(3)关于斟酌,不妨以一生为考量
世界是瞬息万变的,可即便如此,比起认定“以后的事都很难说”,选择走一步看一步,更合理的做法还是做出长期打算。毕竟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放弃了对未来的计划,人们才不得不走一步算一步,过一天是一天。这不是说要制定好未来的每一步,而是说要对人生方向有清楚的认识。比如采用“葬礼法”,想象在自己葬礼上,希望别人说什么样的悼词,来明确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或者像《品格之路》那本书里说的,“把一生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标尺”,来斟酌自己的关键决定。
斟酌,不是简单地翻来覆去,也不以寝食难安为目标,而是要有一个量化的过程。当你要在A和B之间做出抉择时,你需要列出完整的利弊清单,并为每一个单独的条目分配权重,再进行比较。此外,这个抉择也不应是某次头脑一热的产物,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心态下多试几次。
还有一个跟列出利弊清单类似的方法,但是更方便你做权衡,可以叫“制作左右卡片”。
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在你做决策之前,先拿出一张纸对折,分成左右两半。左边是支持理由,右边是反对理由。
比如你在思考要不要选择这个工作,左边就可以写工作优势有哪些,右边写工作劣势有哪些。然后需要给每条理由按自己认为的重要程度来打分。这个打分的过程,其实就是你对这些理由的重新审视,你需要不断反问自己到底更在意什么。比如你在左边这一列写着个人成长速度快,你比较看重,就打5分,相比之下,离家近虽然也是优势,但是没那么重要,就打3分。右边这一列同理,这份工作的劣势是个人晋升职级不明晰,你打了4分,工资低3分。
等到所有理由和分数都在纸面上一目了然之后,你就可以把左右两列中那些同样分数的理由,直接划掉抵消了。比如离家近和工资低,都是3分,就把它们划掉就好。最后你会发现,好像这份工作有很多优劣势,但是当相同分数的优劣势抵消掉之后,最后留下的是成长速度快还有跟个人兴趣贴合这两项高分值的优势,那么自然大可以去尝试这份工作。
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也常用这种方法。他很早就意识到,人们做出决策时,通常依据的都是当时脑子里最容易想出来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往往并不是到最后你真正在意的。因此,利用左右卡片,哪怕可能给每条理由打的分数远不够科学,但是当每一项都单独比较之后,最起码能让我们不会轻易地犯低级错误。富兰克林说,这样做之后,你就能发现关键点在哪了,如果考虑一两天后,左右两边都想不出来什么新的理由,当然也就能做出决策了。
另外,除了利弊清单以外,作者尤其还建议我们要考虑到“后悔”的情况。对于被放弃的选项,我们以后会后悔吗?如果你现在选择了稳定且无趣的工作,而你的朋友选择了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将来看到他自豪的样子时,你会后悔吗?如果你选择了自由但收入不稳定的工作,将来你会羡慕那些按部就班但无需为经济发愁的人吗?
这些问题并不好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当你真正遵从本心,权衡了所有利与弊时,你的心灵才是自由的。
择业是大部分人需要考虑的事,对某些人来说,甚至可能是一生的修行。以我的观察,很多名校毕业生的择业,都是以性价比为先的。在自己能找到的工作中,哪个薪水最高或者最受大家认同,就选哪个。在这个过程中,“我”被放得很小,大家没有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并愿意为之努力与牺牲的是什么。结果上了几年班之后,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为之努力与拼搏的,有可能不是自己“核心我”中的“野心”,却又被一份高薪的工作卡在那里,进退两难。然后,就像我在之前提到的那次采访中看到的一样,他们开始变得疲惫、茫然,抱怨工作与生活。这也是为什么看似天之骄子的人,会那么不快乐。所以,在做出择业选择之前,运用我们今天所说的,能力、个性、兴趣的判断框架,再加上权衡利弊的斟酌清单,来分析目前手中不同选择跟自己的适配度,是非常重要的。
好,除了今天我们分享的内容以外,这本书中还有其他一些启发性的信息和扎实的资料,推荐你去读一读。另外,更多发现与修炼“核心我”的技巧,也可以在《我有自己的宇宙》这本书中找找答案。让我们一起从明确内心所求、找到“核心我”开始,一步步构建属于自己的宇宙,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撰稿、讲述:钱婧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如牵涉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点击 “阅读原文” 链接可查看往期内容


千鹤静思
每天一本书,进步一点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