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听书 | 《中国撸猫简史》

2024-10-22 00:00   重庆  
📑 9130 字  |  🎵 27 分钟
从古至今,国人与猫的情缘有多深?
这本书能为你
  1. 回顾中国人养猫的历史,解析猫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变迁;

  2. 讲述中国人与猫之间的趣事,以及猫如何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适合谁听
  1. 对宠物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2.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故事感兴趣的朋友。

  3.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猫的知识和文化的资深“铲屎官”。

书籍信息
书名:《中国撸猫简史》
作者:侯印国;李嘉宇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1165319

内容简介

猫作为宠物在当今社会享有崇高地位,养猫人也经常以“猫奴”“铲屎官”自称。本书详细讲述了从先秦至清代猫与中国人发生的诸多故事,介绍了其对民间信仰、中国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梳理了猫是怎样从野外进入到人类社会,进而成为受人喜爱的宠物的历程。本书生动有趣受众明确,有插图百余幅,是一本轻松的科普类图书。猫作为宠物在当今社会享有崇高地位,养猫人也经常以“猫奴”“铲屎官”自称。本书详细讲述了从先秦至清代猫与中国人发生的诸多故事,介绍了其对民间信仰、中国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梳理了猫是怎样从野外进入到人类社会,进而成为受人喜爱的宠物的历程。本书生动有趣,受众明确,有插图百余幅,是一本轻松的科普类图书。
你能从中了解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关于猫神、猫妖、猫精怪那些扑朔迷离的传说故事;还有现在习以为常的宠物美容,古代也有啊,当时被称为“改猫犬”;再比如说逗猫棒,这可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唐宋时期就有了,其中有一种高端的被称为“红丝标杖”。《中国撸猫简史》写得很有趣,它的作者又有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业背景。这本书可以说是既好玩儿又靠谱,读者朋友们一定会喜欢的。

作者简介

侯印国,文史作家,高校教师,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主要从事目录学、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兼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栖霞区政协委员。近五年出版著作有《清代稀见私家藏书目录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甘肃人民出版社2021)、《过日子:古人日常生活图志》(台海出版社2022)、《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等,曾入选2022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202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
李嘉宇,毕业于南京大学,《人民日报·视界》特邀创作者、独立撰稿人、文旅风光博主、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子昂。
你养过猫吗?我先来抢答,我养过。小时候在农村养猫,那会儿不太有宠物的概念,觉得养猫就是养来抓老鼠的,所谓“养猫千日,用猫一时”,要是这猫不会抓老鼠,那我内心对它的评价大概就是四个字——“养你何用”。
当然,长大之后,心态就变了。现在看猫都是抱着一种老父亲的心态,对猫的看法变成了“虽然你啥也不会,但爸爸爱你啊”。这世界变化太快了,现在猫是儿子,甚至是主子了。
不过,后来我又发现,不是世界变化快,而是我见识浅了。咱中国人爱撸猫这事儿是自古以来的,把猫当宠物养,也不是现在才有的事儿。事实上,中国人跟猫之间的故事,长远着呢,丰富着呢,好玩着呢。
所以,今天这期听书,咱就来了解点轻松有趣的知识,咱一起来翻开这本《中国撸猫简史》,去看看这千百年来,中国人跟猫之间的那些事儿。
哦对了,我多说一句,这本书的作者是侯印国、李嘉宇。侯印国老师还写过一本《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咱站内之前解读过,也很有意思,有兴趣的话欢迎你去了解。
好,现在请你把目光先挪回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古往今来那群可爱的小猫吧。

十二生肖里为什么没有猫?

不知道你有没有好奇过一个问题,就咱中国有一个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国人跟各类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个文化就是生肖文化。可是,十二生肖里居然没有猫!
怎么回事呢?是猫不够常见,存在感不高吗?不对啊,猫也挺常见的啊,《诗经》《礼记》里不就有猫了吗?那是猫不够高贵吗?那也不对啊,老鼠都能排第一,凭什么猫就不配呢?
当然,如果你了解越南的生肖文化,你就会发现,越南版的,有猫。中国版的十二生肖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而越南版的是鼠、牛、虎、猫、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区别就在,排在第四位的,中国是兔,越南是猫。
但是,这事儿是个大乌龙。越南版的十二生肖其实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只是在传的过程当中,翻译把“卯”给听成“猫”了。我们知道,中国的十二生肖是跟十二地支对应在一起的,鼠对应子,牛对应丑,虎对应寅,以此类推,而兔对应的恰恰就是卯。所以是卯,不是猫。越南人搞错啦!
到这儿,问题还是没解决:十二生肖里为什么就没有猫呢?
书中说,真实的原因恐怕还是:那会儿,猫跟中国人真的不熟。
在中国先民的生活圈里,猫就没什么存在感。《诗经》里是有提到猫,比如那句“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但是,问题就在于,此猫非彼猫。《诗经》里的猫,是一种可以和熊、罴、虎并列的野兽,而不是小野猫,更不是家猫了。
当然,先秦时期的中国,是有野猫的。但它们在那会儿还不被称作“猫”,而是被称作“狸”,“狐狸”的“狸”。而且,“狸”这个名号是被很多种动物所共享的,果子狸也是狸,那会儿叫玉面狸。
那“猫”这个称号什么时候才被安到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猫的群体身上的呢?得大概到东汉、三国时期。那会儿“猫”开始被用来指代那些会抓老鼠的野猫。而到了魏晋南北朝,咱现在熟知的猫才被广泛地称呼为“猫”。你看这都多晚了。小猫们还挺不容易的,得到这会儿才能有自己专属的名字。
明朝的张岱就曾经说过:“(猫)出西方天竺国,唐三藏携归护经,以防鼠啮,始遗种于中国。故‘猫’字不见经传。《诗》有‘猫’,《礼记》迎‘猫’,皆非此猫。”

家猫是由唐僧带回中国的吗?

张岱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第一,《诗经》《礼记》里说到的猫,确实不是咱现在所说的猫,这是两码事,就好比说唐代诗人陈子昂和听书作者陈子昂都叫陈子昂,但这是两个人;第二,猫是跟着我们的唐僧唐长老来到中国的。他这里的猫指的是家猫。
历史上,很多人都认为家猫是由唐玄奘引进到中国的。宋元时期就流行一个说法,叫“一只猫儿是黑斑,本在西方诸佛前。三藏带归家长养,护持经卷在民间”。这说的就是,猫本来是生活在西方诸佛面前的生灵,是玄奘法师把它们带到中国的。
明代的陈仁锡也认为“猫出西方”,他说:“中国无猫,种出于西方天竺国……唐三藏往西方取经,带归养之,乃遗种也。”
但是,这事儿其实半真半假。
假的是,这事儿跟玄奘法师没有关系。你去翻他写的《大唐西域记》,通篇没有一个“猫”字;而玄奘的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也没有关于猫的记载。当然啦,里面有讲到猫,但那是用来做比喻的,说某某人跟猫一样,而没有记录到猫这种生物本身的故事。
那这事儿真的部分是什么呢?是猫的传入确实跟佛教有关。
这里有一个知识点,就是我国的野猫最后是没有被驯化成家猫的。现在分布于全世界的家猫品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非洲野猫。是外国的朋友先把野猫给驯化了,等它们被引进到中国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是家猫的模样了。
佛教徒养猫,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护持经卷”,说白了就是保护经书,不要被老鼠给啃了。事实上,古代很多爱书的人,养猫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老鼠把自己心爱的书给啃了。
咱中国有个成语,用来吐槽别人瞎操心或多管闲事,叫“狗拿耗子”。在传统分工里,狗是负责看门的,拿耗子是猫的活儿,狗去抓老鼠,这就是管了自己不该管的事儿。但其实,在先秦两汉的时候,在猫还没有大范围地被引进中国的时候,狗确实是会被养来抓老鼠的。《吕氏春秋》里就记载了齐人养狗抓老鼠的事儿。
不过,等猫来了之后,这活儿迅速地就被猫给接了过去。斜杠狗子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地去干它看门的事儿了。
在佛经里头,猫的出镜率也是蛮高的。在《杂阿含经》里,佛陀讲过这么一则故事,说有一只饥饿的猫,一口吞了一只老鼠。但是,这老鼠没死,直接在它体内把它的内脏给吃了。于是这只猫疼痛难耐,最后发狂而死。
佛陀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呢?侯印国老师说,佛陀其实做了一个隐喻:猫是人,老鼠是我们的欲望。修行的人如果不能守护好自己的内心,任由欲望之火啃噬自己的身体,那么,他最后必将陷入癫狂。
佛经当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正因为佛经当中有那么多关于猫的故事,因此,在翻译佛经的时候,译者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字来指代这种家养的动物。于是,“猫”字就被挪用了。久而久之,“猫”这个字就成了这种小动物的专属名称了。

猫猫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除了佛经之外,在咱中国本土的志怪小说当中,猫的“出镜率”也是蛮高的。
早在汉末三国的时候,咱中国就开始出现一些志怪小说了。志怪小说里头讲的都是些奇闻怪事,其中就不乏各种神鬼精怪的故事。
而在“成精”这件事儿上,猫向来都是很积极的,至少志怪小说里是这么写的。
比如说,咱中国有一本名气很大的志怪小说,叫《搜神记》,这里头就有不少猫精怪的故事。
我可以给你举一例。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回,董仲舒在讲授经学。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个客人。估计在这则故事里董仲舒是多少带点先知人设的,他一看,就发现这个客人不一般。然后这客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进门就开始播报天气预报,说:“这天,要下雨咯。”董仲舒听完,就调侃他,说:“住在巢里的,会了解风;住在洞里的,会了解雨。这么看来,你啊,要么是狐、猫之类的动物,要么就是小鼠。”结果你猜怎么着?这客人听完,立马就现了原形,果然是一只老野猫,所谓“化为老狸”。
像这样的故事,《搜神记》里还有很多。这里头的猫精怪,有的会干好事儿,有的也会干些害人的勾当。就跟咱人一样,有好有坏,啥类型的都有。
不过,到了隋朝的时候,这成精成怪的猫的名声可就不太好了。
我们知道,隋朝的开国皇帝,是隋文帝杨坚。他的皇后,名字叫独孤伽罗。这里多说一句,独孤伽罗他们家“盛产”皇后,而且是不同政权的皇后,她大姐是北周明帝的皇后,她四姐是唐高祖李渊的妈妈,唐太宗李世民的奶奶,也被追封为皇后。你瞧瞧,一代人里就出了前后三个政权的三个皇后,难怪网络上经常有人调侃独孤家的老父亲、北周名将独孤信是中国史上“最强老丈人”。
话说回来,咱今天要说的猫的故事,也跟他们独孤家有关。
怎么回事呢?原来,独孤伽罗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独孤陁。这个独孤陁,有个祖传的爱好,从他外祖父家那边传来的,就是平时喜欢在家里作法,搞些神神叨叨的东西。而他外祖父家搞的那些东西,就跟猫有关了,他们信奉的神灵,叫猫鬼神。
按理说,在那种年代,搞这种爱好也不算什么原则性问题。但是,坏就坏在,有一回,独孤皇后被太医给诊断出了“猫鬼疾”,这就很严重了。
隋文帝开始怀疑,是不是这个独孤陁利用这个猫鬼神下的蛊,也就是所谓“猫鬼蛊”,才使得独孤皇后得了“猫鬼疾”这个疾病的。这件事情后来闹得很大,独孤陁本人还因此被流放,最后死于流放途中。
经过了这件事儿,整个隋代乃至唐代,官府对“猫鬼蛊”这个东西都非常敏感,下达了非常严厉的禁令。在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年间,京城还曾经因为这件事儿掀起了血雨腥风,“京都及郡县被诛戮者,数千余家”,连隋炀帝的亲弟弟也都受到了牵连。很多人就是因为家里养了只稍有灵性的老猫,就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到了唐代以后,人们渐渐发现,所谓“猫鬼疾”,其实就是一种肺病,跟什么猫鬼没啥关系。至此,猫关于这部分的坏名声才得以去除。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很火的表情包,叫“猫猫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不过有意思的是,尽管官府对这事儿一直很敏感,但民间该信还是信,很多人都会供奉猫鬼神。据说西北现在还保留着的“毛鬼神”信仰,其实就是隋代的猫鬼神在民间的遗存。
但是,猫鬼神在民间的名声,其实也不咋地。主要还是因为猫鬼神的能力,比较邪乎。一般来讲,大家供奉猫鬼神,是因为相信它能够“护主利家”,也就是能够保佑我们家,给我们家带来好处。但问题就在于,猫鬼神“护主利家”的方式是损人利己的,据说,它能够帮助信众把别人家的财物转移到自己家中。这就很不体面了。所以啊,当时家里是信奉猫鬼神的,一般也比较少主动往外说,不光彩呐。
那为什么猫鬼神的技能那么诡异呢?其实这跟猫本身的习性有关。如果你曾经散养过猫,也就是像以前农村或者郊区养猫那样放任它自己到处溜达,估计你也会经常收到猫给你带来的“意外之喜”,比如说今天衔个东西回家,明天又衔个东西回家。你看,这可不就是转移财物到家里吗?咱且不论这些转移过来的所谓“财物”有多么莫名其妙。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招财猫叫招财猫了吧。书中说,咱中国这个所谓猫鬼神能够转移财物的说法,传到了日本,就跟当地“招财猫”的传说发生了联系。

早期猫奴的自我修养

听到这儿,我相信你也发现了,就是这会儿,猫已经是上到宫廷,下到民间,完完全全打开了自己的知名度。当然,到目前为止,名声还不怎么好,只能说“黑红也是红”。
而到了唐代,猫的形象开始发生转变,撸猫成了很多人的爱好。
书中说,唐代的连山刺史张摶,或许就是史料里能够找到的第一位“猫奴”了。当然,那会儿还没有“猫奴”这个词,人们给张摶的称呼,叫“猫精”。原文是:“连山张大夫摶,好养猫儿。众色备有,皆自制佳名。每视事退,至中门,数十头拽尾延脰盘踥,入以绛纱为帏,聚其内以为戏。或谓摶是‘猫精’。”
这句话不长,但其实信息量不小,咱来细品一下。
首先,“众色备有”,这说的是老张养的猫各种花色的都有,这侧面反映的是唐朝的时候,猫的花色品种就已经不少了。
其次,“皆自制佳名”,这说的是老张给他的猫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我这里可以给你念几个他家猫的名字,比如说,东守、白凤、紫英、祛愤、锦带、云图、万贯,你觉得他起得怎么样?我印象最深刻就是这个“万贯”,听着身价就很贵。
最后,“每视事退,至中门,数十头拽尾延脰盘踥,入以绛纱为帏,聚其内以为戏”,这说的是老张每次下班之后,他的几十只猫都会跑过来迎接他,他每天下班之后的幸福撸猫时光就这么开启了。
所以你看,在张摶家,猫的核心职责就不再是抓老鼠了,他是把猫当成了自己的家庭成员,是陪伴自己的玩伴。
事实上,在唐代,从宫廷到民间,爱猫撸猫的人都在变得越来越多。
咱先看宫廷。武则天就是一个标准的猫迷。
不过,武则天养猫故事,比较尴尬。怎么回事呢?原来,武则天喜欢猫,也喜欢鹦鹉。咱也不知道她是咋想的,就把猫跟鹦鹉放在一块养,搞个“猫鹉同笼”。结果,这猫跟鹦鹉居然能够相安无事。对此,武则天感到很满意,还邀请了百官来欣赏她的调教成果。
但是,偏偏就在这个时刻,这猫不给面子,当着百官的面把鹦鹉给吃了。
太尴尬了,而且你要知道,武则天她姓武,跟“鹦鹉”的“鹉”同音,在她掌权的时候,“鹦鹉”其实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结果,就这么当着百官的面,被猫给吃了。你说这气不气人。
看完宫廷里的这件事儿,咱再来看看民间。民间也有很多养猫爱猫的趣闻。
书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个妇女去官府投状,要争夺猫的归属权。她的状子是这么写的:“是儿猫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儿猫。”
这什么意思呢?原来,在古代,“儿”有两个特殊的意思,它可以表示雄性,比如说“儿马”就是公马,“儿羊”就是公羊;它还可以表示女性的“我”,也就是女性的自称。所以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如果这只猫是公猫,就是我家猫;如果不是公猫,就不是我家猫”。
结果,负责此案的法官裴谞很不地道,他也看上这只猫了,于是说:“猫儿不识主,傍我搦老鼠。两家不须争,将来与裴谞。”这说的是,你们看这猫也不认主人啊,那你俩别抢了,猫归我,问题解决,拜拜。
所以你看那会儿猫有多受欢迎,人们抢着要,连法官看了都想来一把“以公谋私”。

撸猫产业的蓬勃发展

既然大家都这么爱猫,那么渐渐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跟猫有关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了。
到了宋代,撸猫这事儿可以说是产业化了。就咱现在看到的各种关于猫的行业,在宋朝我们大抵都能看到它的初级版本。
比如说,在当时的市场里,你除了能够买到猫之外,还能买到猫窝、猫粮甚至猫薄荷。而且,最夸张的是,宋代还出现了宠物服务,比如说,“改猫犬”。其实就给你家猫狗做美容。
除了产品和服务跟上之外,宋代养猫的仪式感也是被拉得满满的。
宋人买猫,有个正式的说法,叫“聘猫”,或者“纳猫”。他们有一套很完备的聘猫流程。
比如说,要选个良辰吉日啦;要写一张纳猫契约,在上面写些吉祥话啦;迎猫入门的时候要记得带上聘礼啦之类。
宋代文人一般都会比较重视聘礼这件事儿,而且各个地方习俗还不太一样。
比如说南宋诗人陈郁聘猫,他带的聘礼就是一串小鱼,所谓“穿鱼新聘一衔蝉”。这个“穿鱼”,说的就是用柳条这样的细长之物将鱼穿在一起,作为迎猫入门的聘礼。而所谓“衔蝉”是猫的雅称,说的就是猫。一开始特指那种嘴边有黑色色块的白猫,因为它们看上去很像衔了一只知了。后来,“衔蝉”或者“衔蝉奴”就成了猫的别称。
而在诗人陆游的圈子里,给猫的聘礼往往是盐。陆游就曾写过“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这是说他拿着盐去聘来了猫,这里的“狸奴”说的同样是猫。
在宋代,猫走向宠物化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是出现了完全不具备捕鼠能力的猫的品种,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狮子猫。
狮子猫来自海外,是一种长毛猫。至于它的老家是哪,历史上众说纷纭。元代王恽《狮猫》中有“何年变体自条支,锦烂修毛见两耏”的句子,这是说狮子猫产自条支国,也就是今天的两河流域。明代史料中则有“暹罗产狮子猫”的记载,这说的是狮子猫产自今天的泰国。清代黄汉所著《猫苑》中认为:“狮猫,产西洋诸国,毛长身大,不善捕鼠。”
在宋代的贵族圈子里,养狮子猫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行为,当时临安城里的贵族以畜养观赏型的狮子猫为门庭显赫的象征,“狮猫不捕鼠”在当时也是人们的共识。
关于狮子猫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得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和他的霜眉。
霜眉是一只狮子猫的名字,书中说它“美毛而虬,微青色,惟双眉莹洁,名曰霜眉”。霜眉不仅长得好看,而且非常善解人意,你给它使眼色,它就心领神会,乖乖走开;你喊它的名字,它就会快速跑过来,然后在你面前欢快地跳来跳去。
不过,霜眉走在了嘉靖的前头。有一天,它看上去好像很疲惫,又似乎在哭泣,然后过阵子,就死去了。它死后,嘉靖十分难过,“为制金棺,葬之万寿山之麓,又命在值诸老为文,荐度超升”。也就是说,他不仅厚葬了霜眉,还拉着一帮臣子说要给他的猫写超度祭文,写青词。不愧是他,这是他干得出来的事儿。
结果,当时有一位供职于礼部的官员,叫袁炜,写了一句“化狮成龙”,打动了嘉靖。后来,这位袁炜被嘉靖提拔成了少宰,当时人也调侃袁炜说他是青词宰相。
虽然说嘉靖这事儿干得有点离谱,拉着一帮大臣给他的宠物猫写祭文,但这也能反映出,狮子猫在当时有多么受皇家贵族的喜爱和欢迎了。

给猫过节,为猫写书

到这,我猜你可能会觉得,猫的待遇已经足够好了,从路人甲,到帮人们抓老鼠,到现在被当宠物养,围绕着猫搞出了产业,搞出了仪式感,最高的待遇应该也不过如此了。
但你猜怎么着?在元明清三代,关于猫的待遇还能不断搞出新花样。
首先,是在元代的时候,人们开始给猫过节了。其实准确点讲,应该说这些习俗并不全都是在元代形成的,但到了元代,大概就定型了。
你看咱现在有些国家或者组织会发起一些叫爱猫节之类的节日,而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元朝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在特定节日给猫过节的习俗了,比如所谓“六月六,浴猫狗”。就是给猫狗洗澡的意思。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很多时候,猫和狗的待遇都是同步提升的。你看这里是“浴猫狗”,而咱前面还说了一个“改猫犬”,就是给猫狗做美容。
当然,给猫过节,或者过节带上猫的事儿还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喝人口粥这件事儿。话说宋代以来,有个习俗是在腊月二十四、二十五喝人口粥。这个所谓人口粥,指的就是按照你家的人口来煮的粥。那这个人口要怎么算呢?就是你家现有的人数,加上猫猫狗狗的数量。没错,在这个习俗里头,很多人会把自家的猫和狗也当人口算。
除了给猫过节之外,明清时期,人们还开始干另一件事儿,就是给猫写书了。
咱这里说的给猫写书,不是说把猫写进书里。事实上,把猫写进书里这事儿太常见了,毕竟猫就跟我们一起生活,那我们写的书里头提到猫这不很正常的事儿?除了咱前面说的佛经里有猫,志怪小说里有猫,后世的什么壁画啦、传奇啦、笑话啦,里头猫的“出镜率”都是蛮高的。
而咱这里说的给猫写书,指的是专门为猫写的书。比如说,明朝的《纳猫经》,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猫书了。
说是书,但《纳猫经》其实总共才82字,被收录在一本叫《居家必备》的书里面。《纳猫经》的全文是这样写的:“凡买猫用斗桶等物以袋盛之,勿令人见,至家,计箸一根和猫置于桶内盛云。每过水沟缺处,将石置之,使不过家,从吉方归。取猫出,拜堂龟犬毕,将猫箸插于土堆上,使不在家撒屎,然后复床睡,勿令走出为法也。”
书如其名,其实就是一部纳猫指南,如果你要养猫的话,你可以看看这本书,了解一下纳猫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当然,这本所谓猫书是有点名不副实的,你也听出来了,篇幅太短了,而且也就说了纳猫这么一件事儿。
到了清代,专门写猫的书才开始完备了起来,书中举了四本成书于清朝的书,分别叫《相猫经》《猫乘》《衔蝉小录》和《猫苑》。
其中《相猫经》和《纳猫经》一样,都篇幅较短,内容也比较局限,就写相猫,即教你挑选猫。
至于《猫乘》,“乘”本身有“史籍”的意思,顾名思义,《猫乘》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撸猫小史。后面两本其实也类似。
《衔蝉小录》出自一个养猫之家,他们家至少有三代人都养猫,书里头分门别类记录了跟猫相关的各种内容,比如关于猫的典故、关于猫的诗词等等。
最后一本,《猫苑》,也是出自资深猫奴之手,作者在自序里说了这么一句话,叫“人莫不有好,我独爱吾猫”。《猫苑》里广泛收集了经史子集以及汇书说部中与猫相关的条文典故、笔记传说、诗词品藻等等,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许多“猫友”的议论品评。
所以你看,给猫写书这事儿,可以说是“自古即有之”。咱今天为你分享的这本《中国撸猫简史》,也算是接续上了咱古代的这个传统,在古人的基础上,为咱继续发掘和整理中国人与猫之间的故事。

结语

好,以上,就是这本《中国撸猫简史》里头,我想为你分享的全部内容了。
最后多问一句,不知道你是否有养过猫呢?如果有的话,你跟你的小猫之间有没有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呢?非常欢迎你在评论区写出来跟大家分享。


撰稿:陈子昂

讲述:宝木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如牵涉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点击 “阅读原文” 链接可查看往期内容


千鹤静思
每天一本书,进步一点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