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76 字 | 🎵 30 分钟
一起探索亲密关系中最为黑暗的风险“习惯性欺骗”,教你如何及时止损,疗愈伤害
开阔视野,增加文化资本。
了解亲密关系中伴侣撒谎行为的具体模式与背后的心理动机。
提供一套可靠的谎言辨析、应对机制与自我疗愈方法。
心理学爱好者;
对现有亲密关系不满,怀疑对方有所隐瞒者;
希望给家人、朋友、同事开阔视野。
本书以作者担任心理咨询师数十年来的经验为基础,聚焦于婚恋关系内习惯性欺骗的现象,对其分门别类地做了总结,是一本自我诊断与疗愈手册。本书通过一件件真实案例,不仅对习惯性欺骗的行为与原因做了分析与归类,更为受害者提供了应对欺骗与背叛的方法,包括与说谎者沟通的技巧,以及判断是否放弃一段关系的依据。这些方法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能够帮亲密关系中欺骗行为的受害者摆脱欺骗—容忍—再欺骗的恶性循环,恢复积极心态,或挽救岌岌可危的关系,或找到开启新生活的可能。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一名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经常作为嘉宾出席脱口秀,并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一档面向全美播音的节目。除洛杉矶的私人门诊,她也在南加州诸多心理与医疗机构担任咨询师。她的作品《原生家庭》(Toxic Parents)与《恨女人的男人们和爱他们的女人》(Men Who Hate Women and the Women Who Love Them)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讲述的书,是美国心理学专家苏珊·福沃德 和唐娜·弗雷泽撰写的《亲密谎言》。这本书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实际上,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就说得比较直白,翻译过来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爱人是个说谎者”。众所周知,信赖和坦诚,是支撑两性亲密关系的重要基石;所以,一旦我们发现,伴侣在对我们虚构或者隐瞒某些事实,就会感觉无比的愤怒和挫败。更重要的是,这些谎言,有时还会对我们现实中的利益,造成直接而严重的损失。所以,这本书主要剖析的,是一个亲密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当我们发现伴侣在说谎,该如何处理。当然,两位作者说了,一些无关紧要,为了照顾对方情绪和感受而制造的“白色谎言”,是可以容忍的。真正会对亲密关系,造成伤害的,是那些长期存在,且目的在于蓄意欺骗对方,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谎言。说到亲密关系中的谎言,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不忠”与“出轨”,但是本书作者福沃德和弗雷泽说,除了情感上的背叛,亲密关系中的谎言种类其实非常多,从糟糕的财务状况、不良嗜好、并不存在的能力,到对方刻意隐瞒的生理与心理疾病,诸如此类。很多人会天真地认为,只要不是出轨,其他谎言都是可以忍受的,但实际上,只要是长期存在的谎言,那么它们对于亲密关系的伤害,是相差无几的。接下来,我就分三个部分,为你分别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亲密关系中常见的谎言,到底有几类,而谎言一旦被发现,说谎者又会用哪些话术,来搪塞、操控自己的伴侣。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再来听听两位作者对于说谎者的心理分析,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变成了长期说谎者。在最后的第三部分,我再结合两位作者的叙述,来讲一下,如果伴侣习惯性撒谎,那么身为受害者的你,该如何处理与对方的关系,以及自我疗愈。总体来说,亲密关系中的常见谎言,和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差不多,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蓄意捏造的谎言,以及蓄意隐瞒的谎言。蓄意捏造的谎言,通常是对个人生活,行为方式与过往经历的虚假陈述,比如“我没有出轨,我和他/她只是普通朋友”,“我再也不会家暴你了”,“我之前有过一点财务状况,但我已经还清了债务”。而蓄意隐瞒的谎言,则往往表现为,伴侣对不利情况与事实的掩盖、回避。因为他/她们也知道,如果真相被揭露,那么亲密关系可能会难以维系。当然,绝大多数隐瞒的谎言会被揭穿,有时是来自受害者自己的调查与感知,有些则是因为偶然事件。福沃德说,自己曾经有一位前来咨询的病人,叫安妮,她的丈夫兰迪是一家影视公司的高级主管,两人有一个独生女儿萨曼莎,生活看起来幸福安定。然而,安妮在某一天回家时,发现了一封匿名信,信件是用是兰迪公司专用信纸写的,写信人应该是兰迪的下属,里面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秘密:公司所有员工都很喜欢安妮,所以不得不告诉她,兰迪正在和公司里一位女下属发生婚外情。安妮说,刹那之间,她感觉整个世界在面前坍塌了,虽然兰迪事后迅速承认了一切,并祈求安妮的原谅,但很明显,这段婚姻已经出现了重大危机,安妮不得不一面接受心理治疗,一方面打起精神咨询离婚律师,准备迎接最坏的可能性。两位作者说,拒绝谎言,当然不意味在亲密关系中,让伴侣对自己坦白一切,一点自己的隐私或者小秘密都不能有,毕竟,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人,有权保持自己的内心世界、信仰、价值观与个人爱好;但是,只要我们下决心开始一段严肃长期的亲密关系,那么以下这些另一半的关键信息,就有权利知道真相:
通常,如果伴侣说谎,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知的,然而在这个时候,一些惯于说谎的人,总会施展出一些小伎俩,来阻止我们发现真相。接下来,两位作者福沃德和弗雷泽就在本书中,特地为我们提供了鉴别的方法,只有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才能明确说谎者在亲密关系中控制我们的方式,进而找到行之有效的反击与沟通方式。在这个部分里,两位作者一共为我们列举了九种说谎者试图迷惑我们,推卸责任的惯用伎俩,由于篇幅所限,我在这里为你着重拆解几种相对复杂的。首先一种,叫“以攻为守”,就是当你在质疑对方撒谎时,对方通过大发雷霆来转移对当前问题的注意力。这样做,对撒谎者来说好处很多,比如他/她就不用费劲编造借口或者制造一个新的谎言来掩饰当前的谎言,而是通过营造一种濒临失控的极端局面,让对方对自己产生疑虑或者知难而退。第二种,叫“编故事”,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就是对方为了消除你的疑虑,让已经暴露的疑点显得自洽,而编造更多的虚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无辜。对于那些对伴侣信任度还比较高的人来说,这样确实会有效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暂时满足于伴侣的解释,或者转而开始调查新谎言,而忘记审视这段关系的本质。当然,暂时的成功只能让说谎者继续有恃无恐,自认为可以完全阻隔伴侣的信息收获,最终这段关系会以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告终。当然,面对伴侣的质疑,并不是所有说谎者都会暴跳如雷或者继续巧舌如簧,有些人会迅速认错,希望得到伴侣的原谅。其中一部分人,确实是出于内疚,然而还有一些人,则是毫无悔意,单纯把认错当作摆脱指责的“快捷键”,他们会通过迅速认错,给对方一种自己会痛改前非的错觉,然后在度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潜伏期后,再故态重萌。最后一种,是推卸责任,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甩锅”。至于甩锅的对象,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发现谎言的伴侣,到提出警告的朋友,甚至无辜的孩子和局外人。作者福沃德就曾经接待过一位叫卡罗尔的女病人,她的丈夫肯不仅经常说谎,还习惯性出轨。比如,有一次,肯声称自己带着小儿子杰夫去露营了,结果杰夫回家却告诉妈妈,父亲把自己丢在汽车旅馆整整一个晚上,不知所终。当卡罗尔和肯对质的时候,肯却毫不犹豫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那就是儿子杰夫在说谎,因为自己在郊游时没有满足杰夫的要求,于是杰夫就编造出这种谎言来引起卡罗尔的注意。好了,在听完亲密关系中的主要谎言模式,和撒谎者习惯使用的话术后,相信很多人心里此刻的情绪,肯定是抑制不住的愤怒,尤其是那些曾经在亲密关系中被欺骗过的朋友。然而,两位作者福沃德和弗雷泽笔锋一转,告诫读者说,相当一部分说谎者,并不是单纯的自私自利或者道德败坏,而是心理疾病患者。他们的习惯性说谎行为,很可能源于成长环境以及遭遇的心理创伤。关于童年心理创伤和成年后导致的心理问题,听书已经有相当多的相关解读作品,简单来说,如果得到父母足够而恰当的爱护与关注,那么信任他人、自主、主动积极就会变成孩子性格的“底层逻辑”,反之,孩子就会变得被动、消极、羞怯,以及自我怀疑,不会发育出健全、乐观的人格与心理模式。这些缺失,最终会在成年后逐渐显露,伴随终生。而具体到说谎这个癖好,可能有两种情况:首先,那些性格相对软弱,具有依赖性的孩子,面对父母毫无理由的责骂,于是就从幼年时代,养成了频繁道歉,表示懊悔的习惯。这种习惯从长远来说有两个坏处:孩子要么发展出过度自责的低自尊人格,要么衍生出习惯性说谎的习惯。毕竟为了逃避惩罚和危险,违背自己的心愿来道歉,和制造一些谎言来掩盖真相,都是差不多的。福沃德回忆说,她就遇到过一位被迫和妻子一起来接受心理咨询的丈夫。他叫比尔。比尔的习惯性说谎已经让这段婚姻走到了濒临破裂的程度。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妻子简觉得比尔是个好丈夫,但随着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深入,简逐渐发现了丈夫谎言的各种破绽,比如比尔曾经向自己隐瞒了前一段婚史,但丈夫随即辩白说,那段婚姻只持续了几个月,当时前妻已经怀孕,还患上了抑郁症,自己无法在这种情况下抛弃一个有过亲密关系的女性,同时,他又害怕坦白这段短暂的婚史,会失去简,于是简就相信了比尔的说辞。结果,在心理咨询中,比尔就向福沃德坦白,说自己之所以习惯性说谎,是因为童年时代,父亲就经常对自己进行钓鱼执法,每次比尔犯了什么错,他都会和颜悦色地对比尔说,承认了就好,父母不会惩罚诚实的孩子;但每当比尔信以为真说出真相后,父亲就会把脸一抹,对自己实行严厉的体罚。比尔说,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种认知固定模式,说真话,同时会导致外来的愤怒与伤害,会导致自己感到痛苦和难堪;反过来,说谎能让自己免除这一切危险,同时能够在社交中有效掌控局面。福沃德说,比尔其实本质上不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但童年时期遭遇父亲虐待的经历,让他不自主地把说谎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如果比尔还想和简继续这段亲密关系,就要接受长期而专业的心理治疗与矫正。当然,导致在亲密关系中习惯性说谎的,不仅是童年时期遭遇的虐待和冷漠,有时,父母的过度养育与溺爱,也会让孩子在成年后,无法独立正常地投入一段亲密关系,从而导致习惯性说谎。在两位作者的观察中,这种情况在男性身上尤为多见。例如,有一对夫妻凯西和戴维,一起来向福沃德咨询婚姻问题,起因就是戴维始终在不断地制造各种生活计划外的开销,自己的财务状况也不是很好,但他持续向妻子凯西隐瞒了这一点;虽然戴维在其他方面是个合格的丈夫,但由于凯西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这段婚姻也到了濒临崩溃的时候。结果,在咨询中,福沃德发现,戴维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只有姐姐没有兄长。由于父亲早逝,身体虚弱,戴维在家里受到了母亲和所有姐姐的过度关心和溺爱。福沃德说,这种独特的成长经历造成了一种奇特的心理:对于男孩来说,长大的标志就是慢慢摆脱女性,也就是女性的保护,并得到父亲的认可。然而对于戴维来说,由于父亲的缺失,导致他长期习惯沉溺于母亲与姐姐的呵护。然而到了青春期,他不断萌发的自我意识又告诉他,必须摆脱这种呵护,于是这种矛盾的心理就变成了一种纠结的情绪:像戴维这样的男性,一方面感觉和女性的亲密关系如同对于母亲的依赖,让他感到羞耻与恐惧,感到失去了独立自主性;但另一方面,他们由于在成长中缺乏男性榜样,又不知道如何真正做到正确的独立自主,又不得不在亲密关系中依赖伴侣,如同依赖母亲那样。为了让自己摆脱这种纠结的情绪,他们只能选择说谎,从而让自己有了一种类似孩子搞了恶作剧又成功骗过了家长的独特快感。相比起这些,造就习惯性说谎的第二种原因就要严重得多,而说谎者对伴侣的伤害程度更严重,因为它极有可能演变为直接针对伴侣的犯罪行为,这就是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也往往被称为 “暗黑三角人格”。实际上,这种人格特征会出现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吸引力。这种人格具体来说有三个重要特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极度自负和自恋,以及追求刺激,缺乏共情能力。”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童年时代的不幸有关。由于持续被虐待,一些孩子也就无法与他人建立起平等互惠、坦诚的关系,而是会开始模仿自己喜欢操控、高高在上的父母,认为只有通过自私、任性的方式与他人打交道,操控对方,这样的关系才会让自己感觉良好,同时是正当的;而在这些操控手段中,谎言就是一件常规武器。例如,一位名叫劳丽的咨询者就说,她就不幸爱上了一名这样的“操控者”迈克尔。迈克尔是一名非常有魅力的心理咨询师,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职业和掌握的专业知识,让劳丽感觉自己被轻松“拿捏”了,所以她就不顾迈克尔还没有离婚的事实,和他走在了一起。实际上,在迈克尔成熟体贴、风度翩翩的表象背后,是严重的家族心理疾病史,包括抑郁症、酗酒、药物滥用与家暴。糟糕的成长环境,很可能是导致迈克尔“暗黑人格”的主要原因。劳丽随后就发现,和迈克尔在一起的感觉如同在坐过山车,他一会冷若冰霜,一会热情如火,还会时不时借口处理离婚事宜,回到妻子那里,一待就是几个月。最终,这段关系之所以终结,是因为几名迈克尔的女患者同时起诉了他。原来,迈克尔利用职务之便,和多名女患者形成了亲密关系,而迈克尔还厚颜无耻地对劳丽说,自己帮她们解决了问题,她们居然还过河拆桥,真是忘恩负义。说到这里,两位作者还特意对读者强调说,“反社会人格”很难矫正治疗,因为在他们的认知结构内部,缺少能够让心理治疗起效的“接收器”。因为他们压根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错,并且无法共情他人的痛苦,同时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遇到这样的伴侣,只能赶紧离开,千万不要因为对方的魅力,而试图矫正他,把他变成一个全新的人。好了,接下来,福沃德和弗雷泽的讲述,就进入了第三个重点,那就是如果你的伴侣习惯性撒谎,那么身为受害者的你,该如何处理与对方的关系,以及自我疗愈。出乎意料的是,两位作者给出方案的第一步,是自我审视,也就是审视作为受害者的我们,在这一场谎言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受害者也始终在对自己说谎,从而向对方释放了一种纵容性的信号,允许他继续对自己说谎。具体来说,这种受害者自我欺骗的谎言,包括那么几个大类,同样,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下最基本的几种:第一类,是一种近乎盲目的信仰,就是:他爱我,所以永远不会欺骗我。对此,两位作者给了所有处于亲密关系中的读者一个小提示,不要因为感情上的投入,而放弃理性的观察;不要想当然,要学会收集信息,想了解一个人是需要时间的,即使对方给你的感觉非常好,也不要急于把自己的信任立刻交出去。第二类自我欺骗,是受害者发现对方向自己撒谎后,立刻会习惯性地给对方的谎言找一个合理化的理由,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实现表面上的正常化。例如,对方是太爱我,害怕失去我,才会编造出这样的谎言来欺骗我。对此,两位作者的评价是,所谓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动为伴侣提供情感与精神慰藉,以及安全感,同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面对两人的共同生活;任何背离了这个主旨的行动,哪怕借口多么复杂、合理,都是爱的相反面。第三类自我欺骗,叫“都是我的错”,也就是说,由于本身的低自尊,高敏感人格,受害者认为对方撒谎的原因,是自己的过失,并对此感到持续的内疚。比如刚才提到过的戴维和凯西夫妇,实际上,除了花钱没个计划,戴维还有酒瘾,而每次凯西试图劝说戴维戒酒时,戴维都会说,正是凯西对自己要求太多,逼得太紧,自己才会时常焦虑,不得不用酒精放松一下自己;于是,凯西总会满怀愧疚地想,戴维是多么脆弱,多么需要自己,自己是不是在亲密关系中太过于强势了。对于这种情况,福沃德和弗雷泽分析说,受害者应该明白,如果伴侣对你的行为或者性格有意见,完全可以坦诚地进行沟通,不必借助谎言。你对待他的模式,和对方是否说谎,并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综上所述,两位作者告诉我们,改变这段有害关系,开始自我疗愈的第一步,不但包括感知到对方的谎言,也包括意识到作为受害者的自己,也正在炮制各种谎言来进行自我麻痹,你当然不能指望对方突然幡然悔悟,停止说谎。身为受害者,正确的行动应该是积极行动,进行自救。不过,在疗愈开始前,福沃德特别提醒说,很多受害者,意识到了行动的必要性,但却采取了错误的行动,有些人为了让伴侣回心转意,居然选择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帮助他维系谎言;有的人则会怒火攻心,采取各种鲁莽甚至违法的手段来泄愤,从暴力袭击,破坏双方共有财产,甚至报复性出轨等等。还有的受害者,反而会迁怒于他人,诸如此类。福沃德说,这些行动,由于是你主动选择,就从表面上给了自己一种摆脱了被动状态,贯彻了自我意志的假象;但实际上,它们不仅伤害了你关心的人,也伤害了你自己,同时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安慰与帮助。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依旧被负面情绪包围,自己的性格中也出现了那些你不喜欢的消极特质,比如冷酷、自私、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自己也开始和痛恨的伴侣一样,开始习惯于撒谎。那么,正确的行动模式是什么样的呢?两位作者说,首先第一步,是坦诚地直面伴侣的谎言,不因愤怒而失去理智,同时也不会单纯因为想挽留这段关系而失去自己的底线。你的行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给自己一段足够充足的时间,能够专注地思考自己对这段亲密关系的期望,以及期望与现实中这段关系的落差。
- 坦诚地和伴侣沟通,告诉对方自己已经发现了什么,自己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以及如果想让这段关系得以延续,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无法接受,不可触碰的底线分别是什么。
- 向自己信得过的家人,朋友以及心理专业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 沟通过后,无论成果如何,请给自己创造一个抽离、独处的环境,暂时和自己的伴侣分开大约一周的时间,为后续行动做准备。
对于已经走进婚姻殿堂,尤其是有了孩子的受害者来说,完成这个流程的难度就比较大,尤其是你同时还要面对孩子的疑惑,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努力维持一切如常的局面,对孩子隐瞒一切情况。但是,福沃德警告说,孩子的心智往往比家长想象的要成熟,而且也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所以,最好的方法,反而是告诉他们一部分真相:父母之间出现了问题,双方都在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也都希望能够维持这个家,但并不排除离婚分开的可能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让孩子们相信,无论父母是否继续在一起,都不妨碍他们对于孩子的爱。比如刚才提到的,福沃德的病人简,就选择鼓起勇气,把真相告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结果,出乎意料的是,12岁的大女儿的回答是: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坦诚,她们早就察觉出家里的气氛不对头,虽然她们不希望父母离异,但更关注的是,母亲简是否能过得快乐。当然,作为亲密关系中谎言的受害者,尤其是女性,这时候一定有满腔满腹的怨气和其他负面情绪需要排解,然而单纯的独处往往是无法达成这一目的的,所以福沃德建议,可以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疏导训练。比如,她就和简做了一个练习:让简把自己当做背叛自己的丈夫,然后列一个质问和控诉对方的问题清单,每个问题都以“你怎么能”作为开头,然后当着自己的面逐个问出来。最后,简的情绪彻底爆发了,声音从颤抖变成了嘶吼,随后崩溃大哭;但这一切结束之后,简对福沃德说,自己仿佛已经熬过了那个最糟糕的情绪低谷,毕竟在此之前,她花费了太多情绪来压抑、回避自己的痛苦。在直面自己的悲伤和痛苦之后,两位作者建议,我们可以进入所谓的抽离和定损阶段,这个在我们得到听书许多心理相关的作品解读中都提到过,所以就不再过度赘述。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做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列一张表格,分两个栏目,第一个的内容,是如果亲密关系破裂,我们将会有哪些损失,比如对自己魅力的自信,对他人的完全信赖,或者曾经那个特别信赖依恋的伴侣,等等。但同时,在第二栏里,我们可以天上那些自己还拥有,控制的东西,比如始终爱自己的孩子、一份稳定的工作、来自亲人朋友的支持,诸如此类。这种损失和拥有清单,有助于我们远离“损失厌恶”带来的莫名恐慌,让我们了解到,自己拥有的还很多,生活距离想象中的完全垮塌,也还很远。同时,我们还可以写一封信,写给正在经历痛苦折磨的自己,或者干脆写给痛苦,历数一下自己此刻的各种负面情绪和生理感受,这样有助于从自身的痛苦中短暂抽离出来,逐步实现情感脱敏。好了,完成了这一切, 你已经不再惊慌、迷茫,可以相对理智,镇定地进入下一个关键步骤,也就是和伴侣再次见面,进行沟通和对质了。首先,两位作者建议,无论对方的态度如何诚恳真挚,也不要迅速接受对方的道歉,表现出原谅,因为,太轻率的原谅,无法平息你内心依旧存在的悲伤和痛苦,也给对方发送了一个错误的信号,那就是他犯下的错误无足轻重。如果你的目的是要达成一场严肃深入的沟通,那么,你给对方的信息,必须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也就是之前我们在独处时想清楚的三个关键点:自己掌握的事实、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对于这份感情的需求。例如,如果伴侣的谎言是与出轨相关,那么你的沟通应该包括这些内容,首先,自己感受到了愤怒和屈辱,所以对方需要配合自己做到以下这些事情,比如和第三者立刻断绝一切联系,接受心理咨询,并且和自己积极配合,建立一种基于诚实和坦率的新关系。另外,你要向对方明确,做到这些并不能保证双方的关系能够和好如初,但自己愿意和伴侣一起努力,看看最终能收获什么。当然,沟通不是一帆风顺的,习惯性说谎的伴侣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继续使出那些曾经的伎俩,比如避重就轻、推卸责任,甚至全盘否认、大发雷霆。对于这种情况,两位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坚持自己的底线,强调谎言是对方的主动选择,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诿,并且仅仅有歉意是不够的,还需要拿出切实的改正方案与具体的时间表。最后,你还必须确保自己的安全:如果对方濒临失控,请告诉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沟通是无效的,并且及时离开,给对方一段时间去冷静。最后,我们之所以选择沟通,是为了尽可能客观地评估这段关系是否还有继续下去的可能。两位作者说,无论你是选择留下还是离开,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无论做出哪些选择,我们都必须注意一些重要的事项。福沃德在书中说,如果你选择留下,那么首先要控制的,是那种报复的欲望,很多谎言的受害者一下子变成了亲密关系中的绝对主宰者,无时无刻不在讽刺,贬损对方,激发对方的负疚感,并要求对方绝对服从自己,然而这并不正确:毕竟我们希望这段关系不仅要维持下去,而且是要朝着彼此尊重、坦诚、平等的方向发展。虽然对方犯了错误,但我们不能让他从此放弃自主权和保持不同意见的权力,一味地让对方感觉内疚,只会把他越推越远。反过来,如果你选择结束这一段关系,那么有三件事情是最重要的:第一,应该停止内疚与自责,因为,被谎言持续蒙骗的自己,才是受害者。第二,一段关系的终结,并不代表你是个失败者;恰恰相反,如果你迟迟不肯从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中走出来,持续让自己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这样才是真正的失败。第三,可以合理地担忧自己的未来,但不要恐慌,在刚才介绍过的定损步骤里,我们已经对自己的损失进行了具体的评估,请你记住,我们面对的困难再大,也是一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而不是什么世界末日。好了,到这里,这本《亲密谎言》的大致内容,就为你讲完了,两位作者用丰富的心理咨询案例和心理学理论,剖析了一个亲密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当我们发现伴侣在说谎,该如何处理。信赖和坦诚,是构成亲密关系的重要基石,所以我们会在发现伴侣正在对自己隐瞒或者虚构某些事实的时候,感觉无比的愤怒和挫败。当然,本书的两位作者也强调了,真正会对亲密关系,以及关系中双方造成伤害的,是那些长期存在,并且目的在于蓄意欺骗对方的谎言,它的出现,预示着这段关系本身出现了严重的裂痕。所以,在本书中,福沃德和弗雷泽就为我们分别剖析了亲密关系中常见的谎言类型、说谎者常用的推诿借口、这些谎言背后的心理问题成因,以及作为受害者的你,如何与说谎的伴侣沟通,以及自我疗愈的方式等等。在本书最后部分,两位作者还特别指出,无论是结束这一段存在谎言的关系,还是选择和对方共同面对,进行修复,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自我成长:例如,通过这一段煎熬,我们能够学会重新信任——在这里,“信任”具有双重含义,首先,它是指我们通过发现伴侣的谎言,并且加以解决,从而让我们了解自己:一个强大、有勇气、能够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的自己,绝对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其次,通过这场风波,我们会发现,信任并不是一种我们能够随便交付,单方面等待对方回馈的东西,而是一种需要双方共同培育,约束彼此行为的美德;从此之后,我们不再会盲目、轻率地相信任何人,但相应的,我们拥有了一种准确的鉴别力,能够准确地把信任,给予那些值得的人。
撰稿:朱步冲
讲述:徐惟杰
脑图:刘艳脑图工坊
点击 “阅读原文” 链接可查看往期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