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几何体,所看到的形状图是不一样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让学生初步体会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根据表象进行思维和推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达到课程教学中的三个核心目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教材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和运用。
2、对观察者和观察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不作具体要求。
3、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课标解读:
22版课标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的过程,观察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形状,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能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几何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还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通过观察形成表象,根据图形的性质得到描述性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以及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
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4、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和简单几何体的形状,能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辨认从侧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材例题解析:
例1呈现的是,4名学生从前、后、左、右4个不同角度观察熊猫玩偶,观察的是实物。熊猫的位置方向固定不变,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形成表象。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名字,熊猫耳朵上的蝴蝶结,便于孩子们区分、描述,降低了学习难度。
例 1后面的“做一做”以连线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推断和验证的过程,把握观察物体的方法,体会观察物体的角度。
例2与例1相比,不同的地方有:一是观察对象不同,观察对象不再是实物,而是几个形体——长方体,是数学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二是观察角度不同,观察角度不只是前后左右,还多了上下,有了更加整体的视角,体现了对三视图知识的初步渗透。这里从上面观察的学生是站在长方体的右面俯视,这里只是让学生能辨认从这个位置所观察到的图形的形状。真正的三视图中的俯视图,应该是站在物体的正前方俯视的视图。
例3的编排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在根据观察到的一个面猜想几何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
1、为学生提供的观察物体要静心选择。
首先,选择学生熟悉而喜欢的物体;其次,物体的大小要适当;最后,对于图形一样,只是方向不同的两个面,要做上标记,便于学生辨认。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物体时,首先应正对所观察的物体,让视线与观察面在同一水平线上。在观察侧面时,要将身体移到观察物体的侧面。要全面观察物体的各个面,物体放在固定位置不变,学生分别走到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对于不好区分的可以反复观察、对比观察。
3、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形表象。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其中表象是在操作或观察活动中所学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的相应的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是学生抽象概念的基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观察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将所看到的图形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如:闭眼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画一画等等。
4、处理好几对关系,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是处理好直接观察经验和间接观察经验的关系;
二是处理好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