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是新课标中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被明确列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旨在培养孩子的直观感知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长度单位的学习是学生量感的起步。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1—2年级)要让学生“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1、动手操作。在周末,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每个人制作一把米尺。孩子们具体感知了1米的长度、几十米的长度(有的多次用学生尺感知,有的在画刻度线标数据时感知)。米尺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量感的形成过程。 2、具身体验。米尺制作好,孩子们选择物体进行测量,大家体验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通过实际测量,感受到了量的存在与变化。 3、估测训练。用米尺量,孩子们会选择合适的物体。选择的过程是一个估测的过程:有没有1米,接近1米还是比1米长?他们会加以辨析。从估计到测量,最后到比较,这一过程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辨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发展孩子的空间观念。 量感对提升孩子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教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孩子建立起对量的直观感知和理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