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推广阅读的老师,说自己女儿在解决“顶碗”问题时,“当时是蒙的”。因为做了一个关于“数学阅读”的课题,我关注了这位福建的老师很久。我知道他的女儿,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阅读,可以说,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令人羡慕的领居家的小孩。为什么“顶碗”问题,她都是靠“蒙”呢?
学习完“2-6的乘法口诀”中最后一个例题“解决问题(乘法加法的对比)”,后面设置了一道有关“顶碗”的练习题。
备课时,我就想着,这道题需要讲解。教学时,我是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的。巡视检查中,我发现问题出在第2小题。第2小题。有少数同学做得又对又快,方法简便;有部分同学做错了,但也有一些思考;还有一部分同学,咬着笔杆无从下手。也就是有大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解答,这与我的预期还是有差距的。 课后,做了一些思考。我认为解答出错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受第1小题问题的干扰。“3个人一共要顶多少个碗”不是解决了吗?为什么又顶了4个?还要顶?孩子们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同一道题中,不同的信息、问题更是加大了他们的理解难度。2、第2小题本身就是一题两问,文字多而语句长,读完了也就“蒙”了。3、不理解“还要”的意思。4、没有认真阅读,仔细思考的习惯。 我是怎么做的呢?孩子们独立尝试后,我展示了不同孩子的想法,按照从错误的到正确的顺序去交流。从上往下看过去,你会发现,还是有同学的眼神是茫然的。于是,我介入了。 1、整体感知:这道题有两小题,最前面的信息两小题都可以选择使用。 3、第2小题有两个问,标出记号①②,一个一个的解决。 4、先看第①个问题,理解“要”和“不要”的联系与区别,判断这个问题与第1小题有关吗,选择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信息。 6、独立完成第②个问题,提示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练习课是很多老师没有思考的课,大都是学生做题老师讲错题,有的一节课能讲完一个练习。我认为,练习课不仅仅是巩固新知的作用,要在学生困惑时点拨;要选择题型,改编题型发散思维;要合理运用学习材料,开发资源,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