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应该感谢的金州人

文摘   文化   2023-11-24 06:30   辽宁  

今天的哈尔滨,生活着许多犹太人的后裔。犹太人是怎样来到万里迢迢的哈尔滨?没有多少人知道……2001年7月13日,哈尔滨的一位九十岁老人王替夫去世,以色列驻中国大使沙霍夫先生赶到哈尔滨,悼念这位中国老人。大使先生为什么要来悼念一位普通的中国老人?不得不说起另一个中国人,如果他活着,不仅是大使先生,全体犹太人都应该感恩于他。他就是金州人,吕宜文……

当年,一个在满洲国挺受器重的金州人吕宜文,曾经留学于日本,明治大学毕业后回国,在旅顺《顺津报》当主编。因为文笔出众,才能超人,一九三五年,调任满洲国任国务秘书官,在总理郑孝胥手底下做事。经过努力工作,终于得到了顶头上司的青睐,一九三七年,吕宜文被提拔当上了通化省长。

来到通化省后,吕宜文也想大展身手,做出一番业绩。能当上一省之长,说明他已经步入了高官行列。此外,金州籍的韩云阶、阎传绂、卢元善等人,都当过省长。再后来,满洲国不是三省,而是十七个省。好多个金州人都当过省长。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们经常提起的省长是王永江,那些个省长都是伪满洲国的省长,当属汉奸之类。而人家王永江才是名正言顺中华民国的省长。吕宜文踌躇满志,想干好这个省长这个差事。

在通化没有多久,吕宜文又被委以重任,满洲国任命他为驻德国公使。

 

(吕宜文名帖,他时任满洲国驻德国公使,兼任驻匈牙利公使,驻斯洛伐克公使。名帖上写的那段文字,是吕宜文写的一首诗,石角应该是一个日本外交官,二人关系亲密。)


因为职位特殊,外务局长官大桥忠一亲自接见了吕宜文。德国与日本是最重要的协约国,德国此前一直与中华民国政府有外交关系,一直到一九三八年,德国才承认满洲国政府,两国签订了协议,互建公使馆,互派公使。大桥忠一说,这次国府决定,要派一位能干的外交官出任驻德国公使。这个公使落到了你的头上,不知你有什么要求,请说出来,在出使德国之前,外务局帮助你解决。

吕宜文深知德国公使是个生任,他想抽调几个懂得外语并熟悉外交事务的人才,带他们一起到德国去。

大桥忠一答应了,外交事务可都是大事,一定要挑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因为这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形象,马虎不得。

吕宜文心中早已有了人选,他第一个挑选到了王替夫,他了解这个大个子年轻人,他并没有出国留学经历,但他却精通四门外语。他也与王替夫共事过,此人虽然有些个性,但他人品很好,能力也是超群。只是王替夫刚刚结婚,他想带着新婚妻子一起出国工作。 

因为此事,吕宜文还是请示了大桥忠一,大桥忠一想了一下,让他们带上亲属,也未尝不可。或许对开展工作有利。王替夫和他新婚的妻子何书云随吕宜文去了德国。

(公使馆外交秘书官王替夫的外交护照)


妻子何书云是个有心机的女人,他让王替夫问一下吕宜文,到了德国公使馆,王替夫能得到一个什么职位。

王替夫相信吕公使不会亏待他的,至于什么职位,就不那么重要,如果去问他,反而会公使反感。在国府里工作了几年,因为性格问题,他也一直没能得到提升和重用。一直当他的三等秘书。

到了德国以后,王替夫才知道,他有了一个职位,那就是公使馆理事官补。还不算是正式的理事官,他只是一个补缺,等到有了空位,他才能当上理事官。这也是一个的职位,离着三秘,还隔着一级。 

王替夫没有抱怨,他一直认为吕宜文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那次邂逅,他可能永远呆在哈尔滨,永远给警察二狗子们当口语翻译。所以,他工作起来总是兢兢业业,虽然也有不满情绪,但从不发牢骚。

一九三九年的春天,吕宜文与王替夫一行人经过两个月的车船劳顿,终于来到了德国首都柏林。通过公使馆,向德国外交部,给总统办公室转达递交国书的意愿。

第三天,公使馆收到了德国外交部的文件,告诉他们德国总统希特勒将在明天接受满洲国公使递交的国书。

(吕宜文抵达德国后,向德国元首希特勒递交国书时的隆重仪式)


接受国书那天已经临近中午,希特勒心情非常好,他特地设午宴接待吕宜文公使。吕宜文得知后,也感到异常惊喜,因为希特勒一般不会专门设宴招待外国公使。里宾特洛甫特地叮嘱吕宜文,千万要注意,要注意细节,一定要让元首高兴,而不能让他兴。

接见时,希特勒与吕宜文热烈地握手,互相交谈,二人说了些什么,没有文字记载,只留下了这张接见前的照片。 

仅仅过了不到三个月,一九三九年五月十日,这一天,是希特勒五十岁生日。五十大寿,希特勒也想好好过一下这个生日。总统府设鸡尾酒会,招待各界的要人,各国的来宾,以及各国的外交使节。吕宜文第二次见到了德国元首。希特勒接见过的金州人,一个是韩云阶,第二个就是吕宜文。吕宜文两次见到过希特勒的金州人。 

吕宜文借此机会,与各国使节频频接触。有当时有些没有与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使节,也是很有礼貌地回避了吕宜文。

五月十日这天,柏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阅兵式从上午十点,一直进行到了下午两点,德国军队的威武雄壮,让吕宜文感慨万日尔曼帝国,真的是可怕,真的是让人敬畏。希特勒是个非常偏执的人,德国也有很多国内矛盾,为了缓解矛盾,希特勒也采取了世界上许多政治家,或者说是野心家、阴谋家采取的措施,挑起种族纠纷,拉一帮,打一伙,一方面高声叫喊,振兴优越的日尔曼民族,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另一方面大肆清洗犹太民族。他们没收犹太商人的财产,将他们大部分驱逐出德国境内,甚至杀害,少数犹太人选择了出逃,但是,贫穷的犹太人他们想出逃,可他们没有钱,他们也无法出逃,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出逃的方式,没有人拯救他们。


(吕宜文与德国和日本的外交官合影,这是三人在照片上的签名留念)


来到德国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有一天,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约见了吕宜文公使。里宾特洛甫告诉吕宜文,目前,一些犹太人纷纷想逃出德国,逃往各国的都有。我国政府想到了你们满洲国,你们能不能给犹太人签发入境签证,让他们到满洲国去。

吕宜文表示,等请示过我国外交事务局之后,再给部长先生答复好吗?

吕宜文知道,德国一直对犹太人采取的是排犹太人政策,他们早就驱逐犹太人出境,到欧洲各个国家去。可是,欧洲各国,也不愿意接受犹太人,于是,德国才想到了东方的满洲国。签发签证让犹太人入境,要不要请示外交事务局?吕宜文也犹豫不定。德国人既然要做,你也不得不做。

吕宜文下决心,把这件事情交给王替夫来做。

王替夫一个人,很难完成这个任务。因为这要通晓欧洲各国的法律,也要对要求出境的犹太人的做一些了解。工作量会很大,不是公使馆或外交人员很难能承担起来。吕宜文与王替夫商议,聘请一个德国人,协助公使馆一起来做。

 

                                        (王替夫照片)


王替夫物色到了一个德国姑娘,她名叫朗格尔,柏林外国语学院毕业,当问她愿意不愿意到中国公使馆工作时,朗格尔很爽快地答应了。

那时候,战争年代阴云笼罩着的不仅是德国的上空,整个欧洲弥漫着战争的气氛。很多已经受到迫害的犹太人也想离开德国,到另一个能让他们得到安全的国家。可是,欧洲各个国家已经关闭了对犹太人的签证,只有美国,表示愿意为犹太人发放入境签证。

因为走海路太慢,大量的犹太人一时间还无法离开德国。

里宾特洛甫找到了吕宜文,能不能让这些犹太人通过苏联的远东铁路,进入到满洲国,然后,再从你们国家转他们到美国。从满洲国再到美国,那路途实在太遥远了。

吕宜文说,如果可能,他们可以在满洲国定居。哈尔滨那个城市,一座十分包容的城市,早有许多犹太人生活在那里,他们已经在那里生活了许多年,相信犹太人去了以后,也不会陌生。

一些犹太对远在东方的中国并不了解,他们也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

吕宜文和王替夫他们也向聚集在公使馆外面的犹太人说,远在东方的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那里讲文明,懂得礼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放心地去吧。一旦战事爆发,你们想走也来不及了。

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再次召见吕宜文公使,德国政府早已决定,将本国国土之上的犹太人全部驱除出境,年初成立了犹太人出境办事处。但是,从海路上离开。速度太慢了。还是通过铁路,中东铁路,到你们满洲国。再转到各个城市去定居。

在柏林期间,吕宜文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公使馆给他物色了一个管家,除了管理家务,还负责照顾他日常生活起居的仆人,她是一个奥地利姑娘。她的名字叫安娜,她的性格温存,心地善良。见到吕宜文学习德语,她也时时充当德语老师。 

眼下最让吕宜文犯难的,就是给犹太人发放签证。至于可以给多少犹太人发放签证,他只得到了外交局的默许。签证这件事,一直是王替夫在办理。

有一天,吕宜文找到了王替夫,他给了王替夫一个任务,派他到苏联大使馆去,与苏联方面达成共识,以便让犹太人从苏联过境。

王替夫与朗格尔小姐一起去了苏联大使馆,商谈妥了之后,他们又与美国的犹太人共济会的代表托马斯商量,怎样尽快地让犹太人离开德国。

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护照成了签证的最大问题,托马斯无法提供足够的护照,二十多天过去了,王替夫统计了一下,发现只签了不到一千人。这时候,从窗户外面传来了犹太人的呼喊声,那呼喊声里面带着一种绝望,真的,犹太人的处境一天比一天艰难,因为法西斯德国对犹太的越来越严厉,手段也越来越狠毒。

王替夫拜托托马斯,能办理一张护照 ,就多办一份吧,一张护照,就是一条生命。多拯救一条生命,也是我们为自己积下了一份阴德啊。

托马斯也让满洲国使馆的中国人给感动了,他天天奔走于使馆之间,从七月初开始,他天天要带着一百多本护照来盖章,并于当天再带回去,争取时间,为犹太人争取时间。

这期间,吕宜文参加了几次纳粹组织的大会,他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了纳粹侵占整个欧洲的野心,他也了解到,德国对犹太人要施加更加疯狂的的迫害。

吕宜文叮嘱王替夫,工作还要加快,争取时间,最好能抢在犹太人的灾难降临之前。在纳粹面前,犹太人很是无助,没有人能帮助他们,只有我们能帮助他们,但我们也不可能把他们全部送到德国境外。我们尽力而为吧,我们做到了问心无愧,也就心安理得了。 

一九三九年的九月一日,德国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的战争,一夜间,德军的坦克轰轰隆隆地开进波兰的国土。战争爆发之后,德国外交部召见吕宜文公使。告诉他,办理犹太人的签证可以到此为止了……

里宾特洛甫告诉吕宜文,我们计划建立一个或几个犹太人定居点,让这些劣等民族集中住在那里。所以,不能让犹太人再逍遥法外,不能让他们逃到全世界各地去。

 (德国人迫害犹太人的照片。)

吕宜文回到公使馆,心情挺沉重,他不能忘记,那些得到签证后的犹太人,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恩目光凝望着他……可是,这就是现实,纳粹德国就是要迫害犹太人。他们也建立起了几个集中营,将犹太人关押在集中营里。这就是他们不让吕宜文他们发放签证的理由和目的。

吕宜文也考虑过了,他们计划继续悄悄地签证,不要声张,不要让德国的秘密警察知道,也不要让日本人知道。日本人与德国人是协约国,他们沆瀣一气,他们也互通情报。

为了躲过日本公使官江原纲一的眼线,王替夫决定,不让托马斯先生再往使馆这儿跑,他吩咐秘书朗格尔小姐,每天下午外出时,到美国大使馆取护照回来,盖上章,第二天,再再去美国使馆,取回新的。

在美国使馆,托马斯问起吕宜文与王替夫的情况时,战争已经爆发,德国人已经发话,公使他们还敢继续发放身份证吗?

朗格尔小姐将吕宜文与王替夫的态度和做法告诉了托马斯。

托马斯都觉得不可思议,都是什么时候了,他们难道不怕得罪希特勒,不怕遭到德国人的报复吗。

确实,中国人一直没有放弃为犹太人办理签证。他们利用身份掩护,他们继续为犹太人办理和发放签证。他们办理了七千多份签证,这等于给了七千人的生命。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再办下去,恐怕会惹出麻烦的。帮助一些可怜的犹太人脱离苦难,就是我们的心愿。

吕宜文与王替夫二人所做的这一切,管家安娜小姐都看在眼里,她也暗暗地为吕宜文捏了一把汗。有一天,安娜外出采购一些生活的必需品,她看到有德国的秘密警察在跟踪进出公使馆的人。回到公使馆之后,她告诉了吕宜文……你们国家的公使馆,不能成为让秘密警察关注的地方。放弃吧,不要再为犹太人办理签证了,会惹出麻烦的。

吕宜文还是不希望看到无辜的迫害,更不想看到杀戮。因为只有我们公使馆才能发放签证,才能给犹太人生命。

在吕宜文与安娜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也经常会谈到各自的家庭出身,谈到各自的生活。安娜是奥地利人,她的家乡在林茨。她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皮匠,母亲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她读过中学,因为父亲的去世,她放弃了求学,来到柏林,成了一名使馆女佣。在此之前,她与东方人从来没有过接触。这次到公使馆担任公使的仆人,她才近距离地接触东方人,她感觉东方人很善良。

常年在国外工作生活,吕宜文与安娜也渐渐地萌生了感情。安娜也对吕宜文产生了爱慕之情。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吕宜文跟安娜说起过,他已经有了家室,有了妻儿老小……

有一天,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约见吕宜文公使,他说,我已经暗示过你们,不能再为犹太人发放签证了,可你们却一直在为犹太人发放签证。

吕宜文回复,没有,自从部长先生明示后,我们再也没有给犹太人发放签证。

(这是当时满洲国公使馆发放给犹太人的签证护照,就能拯救一个犹太人的生命。)


里宾特洛甫说,有人向我反映,一直有犹太人进进出出你们公使馆,这是怎么回事?

吕宜文答复,那些犹太人的护照是以前办理的,我们只是扫尾,而不是新发放的签证。 

吕宜文从里宾特甫那里回来之后,他吩咐王替夫来见他。王替夫来了之后,他也不再说起签证的事情,而是让他准备一下,陪同他到欧洲各国,向各国的元首递交国书。签证的事情,暂时先放下来,回避一下风头。递交国书是外交重要事项,不拖延。 

就这样,王替夫陪同吕宜文,到欧洲各个与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去了,去向他们国家的元首递交国书。他心里明白,暂时离开,这是公使先生保护他的一个办法。

吕宜文与女仆安娜的爱情有了结果,安娜怀孕了……她先后生下了两个男孩。后来,欧洲的时局发生了变化,吕宜文和王替夫回国了,安娜和孩子留在了德国。这两个男孩是安娜一手抚养大的,其中一个男孩成为了一名歌唱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为位歌唱家还特地来到大连,寻找他的生父——吕宜文,大连的媒体当年还报道过这件事情。

再说吕宜文回国后,时局急转直下,日本人投降,满洲国也倒台了。像吕宜文这样省部一级的官员,都被苏联红军当成战犯抓捕关押。而头脑灵活的吕宜文却潜逃到关内,投奔了国民党。国民党节节败退时,在云南战场上,吕宜文让一个解放军的连长开枪击毙,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王替夫因为曾经有过的这段历史,解放后历次运动一直受到迫害。直到近年,他才将当年与吕宜文公使一起,为一万多名犹太人发放签证,让犹太人逃离了法西斯迫害这件事情披露出来。这才出现开头那一幕,以色列大使能来悼念去世的王替夫。无论如何,年事已高的王替夫,能在晚年时,得到犹太人的认可,并感恩于他,他应该感到欣慰。

吕宜文的人生结局是可悲的,我打听过老金州人,因为吕家不是望门大户,没有人知道吕家的事情,据媒体上说,可能吕家人早年就搬到了大连,一直在大连做生意。我一直有个疑问,当年的吕宜文,拯救了那么多犹太人的生命,为什么犹太人没有像对待中华民国的何凤山公使那样,为他树立一尊塑像呢……

吕宜文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只是在他的名帖上面,留下了他随手随意写下的一首诗,是他唯一的文字与手书笔迹……


石角先生笔力强,江山随手写丹黄。

存心应典乾坤俱,欲教人间春色长。



徐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书画院艺委会委员,曾获得全国书香之家称号,当选辽宁省最佳写书人,两次当选大连市文学艺术界最有影响的人物,并获得家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徐铎的笔墨
讲故事,写小说,擅随笔,偶尔散文诗歌,酷爱书画艺术,时常镌刻印章,无愧中华“书香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