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想寇准到金州

文摘   2024-05-10 06:33   辽宁  

小时候,就喜欢听寇准的故事,喜欢寇准这个人。知道他是山西人,于是,人们就管他叫寇老西。其实他是陕西人。说是寇准小时候就很聪明,说他十七岁就考中了进士。不久就当了县太爷。有一次,遇到了这样一个案子……东边一家种了一棵瓜,瓜秧爬过了墙头,伸展到了西院的邻居家,长进了一只空坛子里面,开花结瓜,瓜越长越大,东边的邻居到西院的邻居家要瓜,瓜在坛子里面取不出来。而西边的邻居家说了,东边的邻居可以取瓜,但是,不能让东边的邻居毁坏自己家的坛子,这就给东边的邻居家出了个难题,这真的是难为人,用什么方法也不可能即不毁坏坛子,又能将瓜完好无损地取出来。两家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告到了县太爷寇准那里。寇准一听这案子,这也太简单了,往坛子里面装些盐,等到盐把瓜腌得蔫蔫了,不就取出来了吗。可能这只是个传说,或者是个故事。但不能否认的是,寇准的聪明。正直的人聪明,用在正经地方,一定是会在民间流传开来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奸臣也是聪明过人,但用在了祸害人的坏地方,他就遗臭万年,人人唾骂,成了千古罪人。

最最不能忘记寇准的故事,就是关于北宋时期潘家与杨家的故事。潘仁美,杨家将,因为潘洪潘仁美是个大奸臣,因为杨七郎打擂台打死了潘洪的儿子潘豹,两家结下了仇恨。于是,在朝廷中掌握大权的潘洪便时时处处设计圈套和路数,祸害杨家将。到底导致杨家将兵败两狼山,七郎八虎闯幽州,最后只剩下了杨六郎。杨家将的千古奇冤,没有人能审理,没有人能够替杨家将伸冤昭雪。最后,皇上把这个难断的案子交给了寇准。说书唱戏的讲述,说是寇准设下了三十里的阴曹地府,他夜审潘洪,先是陪同潘洪夜游阴曹地府,让他先看看一路绿幽幽的鬼火青灯,让他知道,自己已经身处魍魉鬼域阴曹地府之中,然后再升堂审案。大堂之上,也全都是牛头马面,索命的小鬼,连寇准自己也扮成了地犾里面阎王殿的判官。已经到了此等境地,还有什么要狡辩的吗,还不快快如实招来,死后还能得到一个全尸。潘仁美这时候已经绝望了,他一五一十地将自己如何祸害杨家将的手段讲述了出来。等到签字画押过后,寇准才下令撤去那绿幽幽的装饰,点亮明灯,自己也摘去了面饰,惊堂木一拍,大胆潘洪,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到了此时,潘洪才知道自己上了寇准的当,但他嘿嘿一笑,要过寇准的案卷,拿到手里,塞进嘴里咽进了肚子里。寇准一笑,又拿起一张案卷,这一张,你还吞咽得下去吗……这一张案卷,是写在牛皮上面的,原来,寇准双手能写梅花篆,罪犯供述时,他能双手做记录。当然,这有些夸大,说书唱戏,也不怕夸大。讲故事,有意思有就好。

人们在舞台上表现的寇准,是戏剧的寇准,不是真实的寇准。是人们心目中的寇准。很少有文友知道,我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第一个写的人物,就是宋代的寇准。标题是寇准拜相,发表在一个县级的刊物上面。写历史人物小说就不能像说书唱戏那样,要有依据,故事也要真实。我笔下的寇准,他对当时朝廷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积极主张抗击外敌入侵,与当时主政的王钦若的屈辱退让大相径庭。他促使宋真宗亲征,竭力与辽国结下了澶渊之盟。当时宋真宗御驾亲征,但在辽国面前,大宋显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大宋王朝是封建社会非常精致的一个朝代,文学艺术已经达到了巅峰,大宋的臣民也生活得悠闲自在。在刀光剑影之下,却是难以抵御外敌入侵,只能能过和谈,达到天下太平之盛世。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寇准在澶渊之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当时,奸臣曹利用都发挥了才能,为澶渊之盟的签订,奉献一了一份功劳。

这一次在青州,看到了数位历史文化名人,像寇准、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王曾、还有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化名人,不禁感慨万分,青州有着如此厚重的文化,即使是千百年过后的今天,青州人的骨子里仍然流淌着一股文化的血脉。那位从青州走到历史舞台上的王曾,他在历史上给人称作为三元宰相,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这在中国历史上,仅仅有十八位读书人做到了。但是,连中三元者又官至宰相,却仅有二位,王曾便是其中一位。当然,并不是王曾本人的才能,有机会入朝堂拜相,而是王曾遇到了贵人,这位贵人就是寇准。时任宰相的寇准并不认识王曾,便向杨文公打听王曾其人。杨文公也不认识寇准,而只是读过了寇准的两篇文章,当面就给寇准背诵,并且不漏一字。文章志业宏远,寇准也大吃一惊,当世竟有这样的人。于是,就在政事堂当面测试。王曾的知识与志向,得到了寇准的赏识。后来,是在寇准的提携与推荐之下,王曾官至宰相。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者不多,连中三元官至宰相者,更为稀少,王曾便是一位。可以说,没有寇准,也就不会有宰相王曾。

当然,人无完人,寇准虽然无愧一代名相,他也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他在个人生活上也是很奢华,琴棋书画诗酒花,他也算得上是风流才子。宝马美女,他也是花丛中的蜂蝶,随风起舞。当然,史书当中并无记载,但是,通过寇准那位才情并茂的侍妾倩桃的一首诗,但能在了解一二。这就是那首人人熟知的……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棱织得成。

 当年宋朝时,官员们过着奢华的生活,歌女唱一曲歌,便能得到一束绫。可是,歌女并不知足,嫌乎这一束绫太轻薄了。歌女们不知道,就是这一束绫,是织女在灯下要抛多少次梭子,才织得成啊。倩桃一定是出身卑贱,她才能感受到劳苦大众不不容易。她才会写出这样的诗歌。我读过寇准不少诗歌,他的诗歌水平,比起他的政治才华,显得有些逊色。寇准先是拜相,后来又让皇帝罢相,将他下派到青州做官。这样的人在青州做官,真的是大才小用,真的是青州的幸运。皇上三次罢寇准的宰相,又三次启用寇准,说明他对于当时的朝政的重要。

当年,如果将寇准下派到金州做官,相信金州的历史,金州的文化一定在当下的基础之上,会更加的引人注目,更加的让人引以为自豪。遗憾的是,这只是我的遐想,胡思乱想。宋代的金州,还地处偏远,远离朝廷。到了明代,金州才正式设置金州卫,才有了官府。那时候,在金州做官的,还是武官,官衔都称作为指挥。后来到金州为官者,也大都是举人,进士也是寥寥无几。不久前,我写到了金州海防厅同知杨桂年,因为有史书说,杨桂年是举人进士连捷。其实不然,杨桂年没有中过进士。这是盖州专门研究杨桂年的白旭先生为我提供的史料。为什么可信,因为杨桂年的后人如今在沈阳农学院任教,杨桂年的后人就是最好的佐证与史料。金州的官员,大都是举人。我多次写到的谈广庆,他是举人出身,后来皇上赐他等同进士出身。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的进士出身也是皇上赐的,等同进士出身,也只是个虚职。这些官员们虽然有文化,也有道德品行,但是,他们的影响力也过于微弱,也只是个匆匆的过客,对于一个地区,对一个城市,并没有留下多少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名人的覆盖面,影响面,渗透力,以及时间的悠久,都不不可能复制,不可能移植,我们的城市欠缺的,就是历史的积淀,就是文化土层的厚重。我们这个城市没有这样的过程,没有这样的积淀,我曾经说过,我们的城市就是一个爱打扮的小女孩,而青州,则是一位饱满风霜的老爷爷。女孩子年轻漂亮,可以风光一时,不久便会香消玉殒。老爷爷则是饱经风霜,历尽沧桑,那样沉甸甸的厚重,是岁月积累而成。

6位著名的宰相曾经在青州这里为官,大为感叹,不要说寇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也有不少,哪怕有一位在金州任职,或是大连任过职,哪怕只有一年,今天我的们的城市也绝对会是另一番景象,今天的金州和大连,绝对会像青州那样,充满了人文气息,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少了这股子气息,似乎就少了底气,没有底气,哪里来的灵气。没有灵气,人的灵魂就显得空洞,就让人觉得少点什么……。

徐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得全国书香之家、辽宁省最佳写书人、大连市文学艺术界十位有影响的人物称号,并被家乡授予终身成就奖。

徐铎的笔墨
讲故事,写小说,擅随笔,偶尔散文诗歌,酷爱书画艺术,时常镌刻印章,无愧中华“书香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