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人都知道,我们这个城市有个汉奸叫张本政。大连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出现过很多汉奸。张本政是汉奸当得挺大的一个,汉奸归汉奸,我们知道张本政这个人为日本人做了很多事情,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他讨好日本人,出卖的是自己的良心良知。若论人品,这个人似乎没有三妻六妾,没有骄奢淫逸,花天酒地。一直与他厮守的那位结发妻子门氏白头到老,门氏比张本政还要大上三岁,他也没有嫌弃这个小脚女人。他的婚姻,一定是父母包办的,一定是按照旧时代的婚姻模式举办的。门氏能嫁给张本政,也是她本人的命。夫贵妻荣,张本政富可敌国,他的老婆也没有骄横不可一世。门氏就是一个恪守妇道的山东女人,嫁给张本政的时候,张本政也没有出人头地,也没有成为什么响当当的人物。有一天,张本政飞黄腾达了,门氏的命运也变了。人是有天性的,无论怎么变,本性还是难以改变的。门氏就是一个居家是过日子的女人,管理好家务,养育好儿女,就是做妻子应该做到的。
(照片上的这个女人,并非张本政的妻子,是作者找来的那个时代的女人照片)张本政富可敌国了,门氏也还是秉承她的生活方式,一个包小脚的女人,她就是走在三从四德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生活轨迹之上。每年上秋了,要换季了,家里人的铺盖,身上要穿的棉袄棉裤,都要拆洗,都要另做了。从前,家里的针线活儿都是门氏亲手做,她也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可这人过中年,渐渐地上了岁数,她的眼睛花了,手指也不那么好使了。顶针戴在手上,也经常会扎了手指头。好生生的洁白被里子,都染上了她的血,好不心疼。去年门氏可是下了决心,也听了管家的话,找个针线活儿好的,上门给家里人做针线活。娘家的亲戚找了一个刚刚从山东老家过来的也是一个八竿子打不到的远房亲戚上门做活。刚刚见面,门氏心里就有点硌应,那个新媳妇,伸出的手,那指甲缝里夹着黑垢。再瞧她的衣着,残留着吃饭滴的菜汤污渍。不是门氏挑剔,人不怕衣服破旧,但一定要整洁。手脸都洗不净的人,能做好出好针线,一天没到黑,门氏就打发这个女人走了。害怕她的手脏了被里被面,脏了洁白的棉花。
今年上秋,门氏吩咐管家于德海,一定要找一个干净利索,针线活好的人进家门做活,俺们可是不稀见那些脏兮兮的人。你于管家是个有本事的人,满大连街连个做针线活好的人都找不到?于管家也是犯嘀咕,满大连的女人,大都是山东家过来的。山东家的女人,针线活也是个个拿得出手。只不过门氏的挑剔大,一般人的针线活,她真的看不上眼。这点小破烂事,也让人真的犯了难。这天傍晚,坐上回家的马车,平时都是与赶车的韩老板唠几句闲嗑。今天,他有点有点心事挂牵着,闷着头也不说话。
韩老板摇晃着鞭子,那马就跑起了小碎步。他问于管家,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吗?闷着头不说话,这是多大的事儿啊。于管家说,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上秋了,东家有些针线活儿要做,老没找到合适的人。韩老板说,是啊,人家可是讲究人,做活也得上讲究。于管家说,那倒也不是,就是他们家的老太太,平时规矩也不多,就是对这个做针线活儿的,横挑鼻子竖挑眼。给她找了几个了,老太太看不上眼。谁知道,谁家的女人针线活儿做得好啊,这又不是矬子里面拔大个。
老韩头是个快人快语的人,他“嗨”了一声,俺们家的闺女,就是个做针线的好手。俺们这身上穿的,脚上蹬的,都是俺们家闺女做的。俺们家老婆子,就是做针线的好手,俺们家闺女,比她娘更强。
于管家一听乐了,好啊,你家还养着这样的好闺女呢,赶明儿,你拉她过来,我带你闺女去见老太太,让你家闺女也在老太太眼前露上一手。说好了,明天你就拉上你闺女,俺们带上她一起去见老太太。
老韩头又嗨了一声,怪俺们多嘴,俺们家闺女今年十八岁,是个没出门子的大闺女,应该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进,恪守妇道。到别人家做针线活,有点没了规矩吧。
于管家也嗨了一声,如今是什么时代,咱们大连又是什么朝代,日本人的天下,不讲这些中国人的老规矩。如今满大街的大闺女,都是身上穿着洋服,脚上蹬着高跟丽,打着洋伞,咯噔咯噔满街跑,还什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进,你这是什么脑筋。说好了,明天,我坐你马车的时候,你就带着你闺女,我带着她去见见张家老夫人。
再说老韩头家的大闺女,大名韩淑英,今年十八岁了,虽然没出门子,亲事已经定下了,男方姓王,也是山东人。韩淑英长得好,面庞透俊透俊的,身材窈窕,性格也好,留着一条又黑又长的大辫子,还能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这样一个大姑娘,谁娶进了家门,都会偷着乐。老韩头回家说了去给张本政家做针线这件事,韩淑英也没说不乐意,老婆子也没说不乐意。闺女心灵手巧,能做得一手好针线。大连街那年月,大闺女也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进,韩家大闺女也经常到街坊邻居家帮忙做针线。一名二声,说这闺女手指头生得又细又长,天生就里做针线的女人家。
于管家把韩淑英领到门氏跟前,老夫人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走进家门做针线的人。刚一打眼,老夫人就对韩淑英有了几分好感,人家闺女长得俊不说,浑身上下收拾打扮的也是干净利索。便问道,你年岁不大,跟谁学的针线活?韩淑英说,跟俺娘学的,五六岁时就学着做针线。老夫人又问,你家里几口人?家里十多口子人,俺们姐弟九个,俺是大姐,身下一群姊妹,小时候就干活,也做针线,俺娘身子骨不好,俺们就得多干。老夫人抓过韩淑英的手,端量着她的手指……她说,来俺们家做针线,好好做,亏不了你。
于管家跟韩淑英交待过,老太太的挑剔大,让她好好做活,让老太太看得过眼。于管家的心一直提着,生怕韩家这大姑娘做得不好。过到半头晌,老夫人是挺中意他找进门来做针线的这个大姑娘。韩淑英坐下来了戴上了顶针,开始了飞针走线。那棉被绗的,用不着用白粉子打上线,针脚不偏不偏不倚,绗得溜直。老夫人一直在旁边瞅着,瞧见大姑娘绗被不用打线也能绗得溜直,也暗自点头佩服。这大闺女,是个做针线的好手。晌午吃饭,老夫人让韩淑英与他们家人一起上桌,不分里外一块吃饭。于管家的心彻底放了下来,午饭按老夫人的吩咐,多加了两个菜。格外上了一盘三鲜饺子。老夫人也来了兴致,她指着三鲜饺子给韩淑英讲了一个笑话……韭菜黄瓜两头鲜,俺们那个当家的,一辈子就好一口,就是吃三鲜饺子。家业如今这么大,他也没改了喜欢吃三鲜饺子这一口。大连街上,传说张本政喜欢吃三鲜饺子。可是,他吃韭菜拉稀,说是俺们贤惠,包三鲜饺子,把韭菜梗夹在了饺子褶上,煮熟了饺子,再把韭菜梗抽去,让饺子即有韭菜味儿,当家的吃了也不会拉肚子……说着,老夫人笑了起来,吃饭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大连街的人真的是吃柳条,拉笊篱,肚子里面胡编。当家的哪里吃韭菜拉稀,没有的事儿。
不到十天,韩淑英把老张家的针线活儿全做完了。活儿做得怎么样,瞧瞧门氏脸上表情便知道了。她喜欢这个心灵手巧的姑娘,特地多留了韩淑英一天,让她亲手为张本政再做件棉袄。这一辈子,当家的棉袄都是门氏亲手缝制。如今,她的眼神不行了,当家的身上棉袄也几年不换了。看到韩淑英的针线做得这么好,她便拿出上一块烟色的绸缎做棉袄面,棉布做里子,用的是今年摘下来的棉花。里外三表新,当家的穿了好几年的旧棉袄了,今年,遇见了做针线的好手,借你的手,做一件棉袄吧。韩淑英答应了,留下来,整整做了一天,一直到点灯时分,才做完了这件棉袄。韩淑英要回去了,老夫人问于管家,工钱给闺女结了吗?于管家说,结了。老夫人又吩咐于管家,再给这闺女带上两袋洋面,她家的姊妹多……老夫人掏出了两块银洋,悄悄地塞给了韩淑英,她说,这银洋你自己留着,留着给自己出门子当嫁妆……临走时,老夫人朝着淑英招了招手,明年,你还来给俺们家做针线……
第二年,韩淑英嫁给了从山东来到大连的小伙子王德模。王德模能写会画,来到大连,开了一家小美术店谋生,大连街上的那些商家店铺牌匾,大都出自王德模之手。王德模是如今大连书法家王可俊的父亲,那位给张本政家做针线的大闺女韩淑英是王可俊的母亲。有这样父亲母亲的基因,儿子也应该遗传。解放以后,王德模进了大连贝雕厂,成了美术骨干。韩淑英一辈子念念不忘的,就是当年她去给张本政家做针线的往事,时时念叨着。当年,张家老太太给了她两块银洋当嫁妆……
徐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得全国书香之家称号,辽宁省最佳写书人、大连市文学艺术界十位有影响的人物称号,并被家乡授予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