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念祖

文摘   文化   2024-04-05 06:56   辽宁  

清明到来之际,心里总是会有一种念旧之情。这是一个一年当中唯一的人世间能与生活在那个世界的亲人沟通交流的日子。一辈传一辈,到了我这一辈,也不知我们家、我们家族已经延续传承了多少辈。应该感念我们的祖先,因为他们,才有了我们。在清明这一天,在为先人扫墓的时候,告诉他们,过去的,后人不会忘怀……

很多朋友并不知道,我应该姓邓,而不是姓徐。我的原名邓丕铎,而不是徐铎。因为一九六零年,我父亲为了给家人弄点吃的,即没偷,也无抢,因为制作了几张副食品购买券,饥饿的年月,副食品购买券,也只能买到刀鱼。我记得,父亲把买到的那点刀鱼,腌在了一只小坛子里面。就是因为这坛子里没有舍得吃的刀鱼,就成了我父亲给打成扰乱经济秩序罪犯罪证。我母亲因为是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只能与父亲离婚,划清界限。后来,姐姐因为要升学,她要与父亲脱离关系,她拿着户口本去了派出所改名字。户籍民警说,要改不能改你一个人的,连你的弟弟们都给改了吧。于是,我不再叫邓丕铎,随了母亲姓,叫徐铎。这桩往事说起来话太长了,以后再给朋友们讲。父亲出事那年,我八岁,对自己父亲、对自己的家族和社会,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印象。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根分量挺重的浑铁棍,近两米长,二十多斤重,并带着棱型,那是练武术用的兵器。因为分量重,没有人动它。另有一根扫堂棍,上面连带着好几个铁环,舞动起来哗啦啦作响,挺好玩的,就成了我们玩耍的玩物。有人说,我先人中过武举,家里才有这样的东西。多少年以后,我的叔辈兄弟告诉我,我们先人不是山东人,是从云南过来的。有本家人说。我的先人,曾经是吴三桂的麾下做事。后来吴三桂反了之后,被清朝平定,吴三桂的部下应该都发配到了长春一带为皇家去守柳条边了。我们家先人能回到山东老家,恐怕无有可能,因为清政府恨透了吴三桂,对于吴三桂投降的残部,也是全部打成了贱民奴婢,永世不得科举,永世不得改变身份。永世替清朝皇家守柳条边,如果敢有逃脱发配,也必然是死路一条。我们家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从六世祖时,大明嘉靖二年时起,就迁居到了如今居住的村庄,山东莱阳穴坊镇东杜林头村。

父亲离开我们时,我们还小,他从未与我们说起过老家的事情,没有说起邓家先人的事情。金竹三先生我的爷爷邓元堦有交情,金先生跟我说起过,你们家一门的读书人。你爷爷可惜了,他自己也是悔恨,在山东老家莱阳读了八年私塾。那年月,赶上朝廷废除了科举,他便一事无成。我们家在山东莱阳,有一门四秀才、六学士之誉。小时候常听我妈妈说起过,山东老家你姑姑来信,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从前,女性是不读书不会写字的,但是,老邓家的女性却都读过书,而且有好文笔。从这能够看出,我的先人并不迂腐保守,是挺开明的。 

前几年,堂弟邓丕胜从老家带回了一本复印的祖谱,看过后,真的感觉有种愧对祖先的感觉。我的十世祖,邓斌与邓斓弟兄二人,便开启了邓家人读书的先例,兄弟二人都是太学生。太学生就是在京城国子监读书的生员,是国家最高学府的读书人。

从十世祖起,邓氏家族便开启了读书传承,十一世祖,老大邓维桢是太学生,老二邓维城也不甘落后,也进入国子监成为太学生,老三邓维瑶考中了邑庠生,也就是秀才。连续两代人涌现出了两位太学生,实在难得少见。

十二世祖邓芹字春芳,还是太学生。十二世祖邓庄,字德元,恩荣八品。十二世祖邓藻,字依蒲,恩荣八品。这一代,少了一位太学生,却是多了二位官员。

三世祖邓心文,字从周,又是太学生。十三世祖邓心休考中了邑庠生。咸丰七年,我的曾祖你邓扬廷出生,号虞臣。他没有继承父亲,继续着太学生的家传。他不是太学生,他参加过县里的科举考试,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秉承着半耕半读的家风。邓家人多少年来,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家风。邓家在莱阳穴坊镇,虽然不是大户人家,可是真正的书香之家,诗书之家。

到了我曾神父邓扬廷这一代,应该是第十四世祖。先是哥哥邓扬清考中了秀才,相隔几年,曾祖父邓扬廷也考中了秀才。也是没有再向前迈进,没有进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邓氏家族十几代读书人,六学士,四秀才,在莱阳很有些名气。不但男孩子读书,邓家也并无封建保守,女孩子也能读书,女孩子虽然不能参加科考,但是能够识文断字,知书达礼,就已经足够了。这在山东老家,确实不多见。

住在穴坊王家,同是十一世祖迁居到了莱阳,王家迁居到了穴坊蚬子湾村,两家相距不远,因为同是读书人,两家人走得很近,几代人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可谓是世交邓家出了六位太学生,让王家后起直追到了十四世祖,我的曾祖父考中了邑庠生,王家的王作求也考中了邑庠生。邓王两家都有人中了秀才。到了同治年间,王家的王兰升考中了进士到了光绪十五年,王垿又中了进士,到京城任官去了。王垿生于咸丰八年,我的曾祖父年长王垿一岁,二人相交甚厚,他去京城任官,一直与我曾祖父保持着书信往来。二人都工于书法,经常通过书信,交流学问、切磋书法技艺。

同住莱阳穴坊镇的一位年轻人,名叫孙墨佛,小我曾祖父十多岁,经常登门求教邓廷扬。因为志趣相投,二人成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交。腐朽没落的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外寇不断侵入我中华,孙墨佛要外出求学,曾祖父为他赠诗,并赠送银两,鼓励他要胸怀大志,不忘家国,好男儿志在四方。后来,孙墨佛外出求学,再后来,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成了一位推翻清朝统治的战士。

我的祖父邓元堦,排行老二。他在朝末民初,读了八年书。曾祖父去世以后,我的祖父学业无成,家境已经败落,祖父带着我父亲飘洋过海,从山东来到了辽东,在金州城安身立命。父亲入了南金书院读书,他与曹肇鹏是同学。读完了小学,那年,我父亲十三岁,进到金州印刷所当了学徒,没能继续他的学业。

(这是金州城尚未拆毁时,贵立宏在他家屋顶上,无意中拍摄到的我家老宅子,虽然只能看到屋顶一角,但也是唯一存世的影像。)

在我现在的老家金州,翻开孙宝田先生所著《旅大文献征存》一书,查找了一下金州籍的太学生,历朝历代,金州也出过几位太学生?屈指可数,这都是史籍记载的。我的先人,能出过六位太学生,四位秀才,我的先人,是真正的读书人,而且是高端的读书人。看到他们的经历,我的先人真正躲进书斋里面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人,他们都没能走出书斋。与先人相比,我是读书人吗?我早就给自己下了定义,我算不上读书人,弃其量算是读过书的人。直至今日,我一直没有回过山东老家,没有回到过自己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山东莱阳穴坊东杜林头村,老家已经没有我们这一支邓氏的直系后裔了,本家兄弟邓丕胜回去过,一位年长的本家的叔叔接待了他,并且告诉他,当年的邓家在莱阳,有着一门六学士,一门四秀才的美誉。邓家的男女,都识文断字,都写一笔好字。多少辈子,邓家人一直写的是山东同乡董其昌的书体。我们家的门楼,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门楼,如今已经成了一所乡镇小学的大门。

如今,我已经年过七十了,自己也是十分的后悔,为什么前些年没能回老家寻根寻祖,去先人的祖坟祭祀一下,为先人点燃一拄香火……从山东到辽东,没能再回山东老家的人,给人叫作“海南丢”。我是“海南丢”,可我一直没有忘记山东老家,在海的南边……甲辰清明到来之际,我还是没打消想回山东老家,去莱阳的穴坊乡,看看老家留下的那个门楼还在不在,看看邓氏家族的亲人,也想带回一把老家的故土……甲辰清明,自己也是感慨万分,我的先人都是了不起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子孙,却没有传承他们的家风,都没有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写到这儿,自己只有一个感觉,愧对先人。这许多年来,自己并不知晓自己的先人曾经是那样了不起的读书人。邓家人有着这么纯正而精良的读书基因,我相信隔代遗传,我们家的读书家风一定会传承下去……

徐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得全国书香之家称号,当选辽宁省最佳写书人,两次当选大连市文学艺术界最有影响的人物,并获得家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徐铎的笔墨
讲故事,写小说,擅随笔,偶尔散文诗歌,酷爱书画艺术,时常镌刻印章,无愧中华“书香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