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热爱写作的厨师朋友,与他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探讨一些饮食文化方面的事情。有一天,说起了金州驴肉包子。他做厨师多年,又喜欢文学,修养肯定高于那些只会掂大勺的厨子。他也喜欢动些脑筋,性子也直爽,无遮掩地说了出来……金州的驴肉包子好吃,在辽南一带很有名气。因为山东人多,山东人对毛驴也是情有独钟。金州这地方的山东人也大都是“海南丢”,跑腿的多,所以,他们下馆子吃东西,讲究的就是一个方便快捷。比方说包子这种吃食,就是“海南丢”们喜欢的吃食。一个包子,连面儿带菜全有了,能把包子包的味美好吃,那才是真手艺。
我喜欢琢磨美食,特别是本地的小吃,哪怕是包子这类太平常的吃食,我也弄明白一个来龙去脉。有个外地朋友曾经嘲笑我们大连,除了个破“闷子”,再就没有什么特色小吃。我就不服气,我们有驴肉包,还有鱼卤面,能端到台面上去的,说起来多去了……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金州城就有一家姓董厨子开了一家包子铺,据老人们讲,姓董的包子铺就是金州城里最早经营驴肉包的生意人。人都说,不少人是把干不动活儿的老毛驴卖进了这家馆子,花钱不多,就能买到老态龙钟的毛驴。他们家靠的就是这种毛驴肉,支撑着生意。但是,老话说,杀老牲口伤天理,天理不容,姓董家的驴肉包生意也没能支撑多久,也就转手让给别人干了。
董厨师没能将驴肉包子经营下去,是因为他用的老毛驴的肉,又老又韧,口感不好,咀嚼不动的包子,何人会喜欢。再者,老毛驴,都是干不动活儿的,要送到屠宰场的。杀这样的大牲口,有点伤天理。但是,驴肉包子,确实是人们喜欢的吃食,轻易就断送了,也实在可惜。后来,有一个名叫于天吉的厨子,开始了在驴肉包子上面下了一番功夫,他动了脑筋,也亲手实践。毛驴的选择,一定不能用老毛驴的肉,一定要用年轻的毛驴。于天吉有一个好友,也是做厨子的徐天荣。他们二位合计,用葱姜水喂饱的驴肉,可以去腥气,可以增鲜嫩,调出的馅子才会更加爽滑。驴肉馅,一定要加进肥猪肉,这样,才会更香。但是,香味有余,光靠着驴肉的鲜美,那还是有点欠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他们俩也有琢磨着怎样将海鲜调进了馅料里面,于是,二位就动起了小海蛎子的脑筋。这种小海顺丰子与大海蛎子不同,它长不大,只有手指甲大小,是金州地区沿海一带盛产的一种海鲜。将它调进了馅料里面,那种鲜美,非常独特,非常爽口,有别于传统包子的味道。
解放以后,五十年代,驴肉包一直很盛行。到了六十年代,因为三年饥饿,毛驴早就成了人们的盘中餐,杀掉吃肉了,驴肉包子也经营不下去了。再后来,就是文革,折腾了十年,什么驴肉包,猪肉包,连想也别想了。改革开放以后,又有人开始动金州小吃的脑筋了。驴肉包子也有人开始琢磨了。直至如今,金州驴肉包已经有不少人经营了。金州的驴肉包子小吃铺,我几乎都吃过,不是如今人们品尝美食的口味高了,而是吃进嘴里的驴肉包,确确实实没有什么独特的味道,更不要说鲜美了。且不说已经绝种了的金州小海蛎子,包子用的驴肉,也不纯正,里面加进了价钱便宜的猪肉。从前人们用的食材,讲究一个天地良心。如今,天地良心已经抛置到了九宵云外。他们能节省成本就节省,那些卖不出去的肉,都是让经营包子的人买去了。
这两年,朋友请我去金州吃过几次驴肉包。说心里话,比起前些年,包子的味道并没有什么进步,更不要说独特的味道。如今,说文化论文化挺时髦,经营包子的人也打起了文化品牌,从前一直有个说法,说是当年我阎锡山到大连来,金州的王永江王省长,请他吃过金州的驴肉包。到大连来的名人多去了,为什么偏偏挑选阎锡山说故事,因为他是山西人,山西人对毛驴更是情有独钟。不知是不是说笑话,当年阎锡山指挥作战,他跨下骑的就是一头毛驴。不管是不是笑话,阎锡山这个人有点土,有点遵循守旧,这是事实。至于有没有骑着毛驴上战场,懂得的人只有会心一笑。
阎锡山到大连,也确有其事。他落难以后,带着他的小妾,严格地说,是他孩子的妈妈徐兰森,还有五个孩子住进了位于黑石礁张宗昌的那栋别墅。阎锡山为什么跑到大连,他是为了避难,他曾经在日本留学,想必也有些日本朋友,若不然,他不会跑到在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因为这次经历,也瞧得出来,阎锡山是个古板守旧的人,他把自己的结发妻子徐竹青抛在了山西,他看重的还是能为自己传宗接代的二夫人。
(阎锡山餐桌上的吃食,看不到有驴肉包子。这个人墨守成规,生活也简朴,从不奢侈。)
据说当年阎锡山落难时来到了大连,可大连没有他可口的山西风味的小吃,什么食物都不对阎老西的口味。手下人想得头疼,也没想出什么小吃来。后来,奉天省长王永江宴请阎锡山,请阎老西吃的就是金州的驴肉包子。金州的驴肉包也对阎锡山的口味,他连连夸赞,不错,不错……这事只是没有了下文。其实也不可能有下文。因为阎老西来到大连时,王省长早在一九二七年已驾鹤西去,阎锡山是一九三零年来的大连,他们二人怎么可能碰面,更不要说请他吃驴肉包子。也好理解,当年的大连,什么人能与阎老西身份相等。不编造出一个王省长,恐怕也不对等。
那些年,正是金州驴肉包子最为盛行之际,天南地北的人,只要来到金州的地界,都要走进驴肉包子铺,饱餐一顿驴肉馆子,民间的说法,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毛驴虽然名声一般,但毛驴的肉却是不输牛羊。若不然,也不会博得与天上龙肉相媲美的名声。之所以金州的驴肉包子出名,因为食材好,做工也也好,在那几十年里,能吃到驴肉包子,真的是一种奢侈,但却又物美价廉,也不掉身份。如果阎锡山没有来到大连,也不会有那样的传闻。这个之虚乌有的传闻,倒是给金州驴肉包子增加了名人元素,食客们也不会在意传闻真假,只会推波助澜,给驴肉包子加分。
如今的金州城,也有不少经营驴肉包子的馆子。可惜,没有一家馆子能够做得出当年金州驴肉包子的味道。所用的食材,恐怕如今的毛驴子吃的也是饲料而不是草料,也有了添加剂。当年的小海蛎子,如今也消失绝了种,也添加不进包子馅里。如今的厨子也无法安心做活,哪里有那耐心,只有急于求成。这样做出的包子,肯定逊色于几十年前正宗的金州驴肉包子,不损伤金州驴肉包子的名声才怪。
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上了年纪,没能品尝过当年的驴肉包子,能吃到的,是今日的金州驴肉包子。吃过后,没有感觉到有多么的独特鲜美味道。今天的人们,无不急功近利,无论做什么,首先想到的是立竿见影,想到的是尽快见到利润。不管是做包子的,还是经营包子的,他们潜不下心来,他们脑子里想的事情就是,怎样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怎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一夜暴富,挣到万元十万元百万元,在广告宣传上,也是能忽悠就忽悠。只有忽悠的味道,而没有了金州驴肉包子特有的味道。从前的驴肉包再端到桌子上来,食客们品尝过后,无人不点头称赞。这一下可好,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小小的驴肉包名声响得沸沸扬扬,从金州传到了大连,传到了旅顺,整个辽南都知道金州有个驴肉包子铺,那包子好吃得,能让人香掉大牙。于是,那年月尽管交通不方便,还是天天有人从地北天南到金州来,专门就是为吃那一口驴肉包子。再想让驴肉包子从前那样,那就得像从前那样。铆足了劲,用尽了心,做足了功课,驴肉包子不好吃才怪。包子做得不地道,别说是阎锡山,就是你能请来玉皇大帝,让他吃了驴肉包子给说句好话,恐怕也无济于事。
不管怎么说,金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能留下那许多的人文往事,传承祖宗留下来的一个驴肉包子,应该不在话下。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小小的包子,包子里面是有文化的,应该留下的是文化的美味……
徐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得全国书香之家称号,当选辽宁省最佳写书人,两次当选大连市文学艺术界最有影响的人物,并获得家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