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评 《你想从生命中得到什么》
✦
作者 / 牧华
接到的书评,可能是第一批拿到的书?虽然这本书书名略微畅销或者书皮封底的字体略显憨憨,但是文本内容的底色却是很深厚的伦理学功底。
很符合我以前想象过的一种书的类型,将学科智慧深入浅出地用好的案例和隐喻传递给大众。这本书直到最后一两章才开始让自己的学科知识真正浮出水面,作者很认真地经过思考,在为读者做着学术“减法”。
可惜的是来自动物的案例好像不够深入,但已经足够类比。
1. 书 目
[美] 瓦莱丽·提比略,刘健辉 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4年10月出版
用法建议:
公众想参考“伦理学”的智慧来思考自己的生活;
感兴趣伦理学或伦理人类学的小伙伴当做兴趣入门,作者虽然谈得不多,但基本的伦理学常见的观点或理论都照顾到了;
这本书属于轻读文库,阅读体量不大而且行文相对流畅。
个人评分:四颗星。
【作者简介】
作者:
瓦莱丽·提比略(Valerie Tiberius)
出生于加拿大,本科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哲学系,后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自1998年起开始在明尼苏达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为该系主任、教授。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和品德心理学,主要著作包括《幸福作为价值实现: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对方过得更好》(Well-Being as Value Fulfillment: How We Can Help Each Other to Live Well)、《反思的生活:在我们的限度之内明智地生活》(The Reflective Life: Living Wisely with Our Limits)。
【目录】
前言
阅读路线图
Chapter 1 我们想要什么,需要克服的障碍又是什么
Chapter 2 龟、狗、人有什么相同之处
Chapter 3 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应该是什么样的 ?
Chapter 4 关于草莓和安全:或者说如何化解冲突
Chapter 5 不公平文化中的价值观
Chapter 6 当所有策略尽数失效时
Chapter 7 其他人的价值
Chapter 8 用道德的方式实现价值观
结语
致谢
注释
2. 节选与短评
【阅读路线图】
学术哲学文章里面满是各种术语,是写给专业读者看的。为了方便普通读者阅读,我在书中并没有使用专业术语...
这句话其实就对这本书做了很令人有安全感的定性,我们无需头疼地想着要怎样系统地做专著笔记。
我很乐意把作者致谢里面她父亲的反馈提到这里来聊一聊,我觉得非常可爱。
对于我出版的第一本书,他的评价是:“嗯,小瓦,你这本书写得真的······很晦涩。”而对于这本书的初稿,他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才说读起来像一份给研究生研讨会写的提纲。
作为一位老师的身份给研究生研讨会写的提纲,体现到文中,文风给我很中肯和温暖的感受。
她保留了一些有益的区分。例如价值观与目标。
目标:优于当前情况状态的表征,我们想要得到的事物。
价值观:特殊的,具备“终极性”而不是“手段性”的目标。
价值观的冲突和一些实践策略可能是本书的内容主线之一,但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生动的隐喻或案例,或者偶尔出现的一些对前人伦理的评价(她很喜欢批评存在主义的“激进选择”,尽管我不觉得它有什么激进的)。所以接下来只举例它们。
园艺师会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如土壤、成树、地块形状,最后将其打造为一番令人满意的景观。...植物之间其实就存在冲突:阔叶树遮挡住了阳光,留出了一块其他植物无法生长的阴影区域;一些树木(如黑核桃树)对其他植物有毒;还有一些植物具有侵入性,容易泛滥成灾。园艺师必须应对这些冲突:找到适合名贵植物生长的最佳位置,清除花园中的杂草,有时还要与不完美协调。
毕竟我们没法让所有植物同时在某片区域生长,我们没法同时照顾所有的植物、目标或价值观。杂草?什么样的算杂草?我认为清除杂草本身,就意味着对什么是杂草进行过判断。我应当是在能辨认出杂草的形状、气味与根茎乃至其学名或可能的价值的状态下,将其去除和清理的。它相对于我打算照顾的其它植物而言,是杂草。
在园艺中,如果核桃树正在荼毒花园里一切其他植物的生长,你可以砍掉它,或者可以改变自己对核桃树下可以种植何种植物的期望。如果昂贵的玫瑰丛因为潮湿的土壤而奄奄一息,你可以改变土壤,或者选择一个更能耐湿的玫瑰品种。
对待价值观也是类似的道理。如果你执着于跑马拉松,不仅伤害了你的关节健康,还挤占了你陪伴家人的时间,那你可能需要找到一种看待竞技 和健身的新方式。放弃马拉松,用散步代替。
她将自己的可行性策略列出了五条,我姑且摘出来:
1. 列出目标的优先级,调整目标实现手段。
2. 放弃其中一个相互冲突的目标。
3. 对我们的价值观进行重新解释。
4. 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
5. 考虑进行根本性变革。
【Chapter 1 】略。
【Chapter 2 龟、狗、人有什么相同之处】
案例1:【喜欢草莓的小乌龟米莉森特】
米莉森特常年生活在小河里,但她想吃路对面的草莓,所以吃到草莓就是她的目标、她的“参考价值”。参考价值是用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以及评估这一行动成功与否的参考标准。实现参照代表了现状得到改善:吃到草莓当然是件好事!自我调节系统还必须具有认识事件当前状态,并将其与参照价值进行比较的能力。米莉森特发现自己现在没有草莓可吃(这是系统的“输入”),认为这种情况不如“吃到草莓”好(参考价值),于是决定爬到长满草莓的田地里大快朵颐一场(这是系统的“输出”)。草莓带来的味觉享受和饱腹之后的愉悦满足又成了系统新的输入。对整个目标实现过程而言,事后的满足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可以强化学习。满足感是目标实现后得到的奖励,所以米莉森特从此就知道了自己能爬到路对面,也知道了草莓很好吃,然后会产生一个新的目标(回到小河里)。
“基本心理动机”:创造美好生活制定目标和价值观的稳定动力源。进化而来的目标,比如对新鲜和刺激、舒适和安全,还有和他人建立联系的追求。
对于擅长园艺的人来说,不妨将这个过程当作探索自己内心花园的旅程:你花园里都有哪些植物,从美学和植物学的意义上相互搭配得如何,能让花园化为一片荒芜的威胁因素有哪些。
【Chapter 3 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应该是什么样的?】
象征注意力的手电筒无法同时照亮所有的目标。
认识和改善价值观和目标的五大策略:
1. 自我反省(思想实验-“假如你要搬家,你会优先考虑哪些东西?”)
2. 小白鼠策略(把自己当成小白鼠一样观察研究[观测自己,接纳自己的生理与心理状况];疾病、疲劳;无聊,心流 [心流很幸福的喔])
3. 引导式反思(调用想象力来构想未来)
4. 通过他人认识自己(问周围的人对自己什么看法;考虑各自可能存在的隐藏动机、认知盲点和偏见)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忽略那些试图让我们服从或者让我们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之人的意见,因为他们无法帮助我们确定什么是最适合的价值观。
5. 探索(假如小乌龟米莉森特尝试了 黑莓 。)
【Chapter 4/5/6 】略。
【Chapter 7 其他人的价值 】
培养谦逊的美德,它通常处于傲慢和软弱(或自我否定)之间:
如果你倾向于傲慢,那你可能需要再“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上多下功夫;如果你倾向软弱,则可能需要努力看清“你对他人的容忍是有限度的。”
一些例子:斯多葛学派、拜登等,略。
【Chapter 8 用道德的方式实现价值 】
这一章是最后一章,也是最干货的一章。
思维实验“隐形戒指”-格劳孔;
霍布斯:人需要强权才能友善 -- 经济学“理性经纪人”;
康德“理性”;
功利主义穆勒 “情感”- 休谟 “同情心”(作者立场)
上过作者教授的《伦理学导论》的大一学生,上完课常得出一个结论,“道德是个幌子,从道德层面上将怎么说都对。”
绝对化的绝对主义和无条件的相对主义都在道德哲学的菜单上,但它们并非仅有的选择,也不是最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两者之间还存在广阔的中间地带,认为道德价值观由人类及人类实践维系,而且同样值得我们为此付出。在这片中间地带上,不存在任何力量强迫每个人拥有相同的道德价值观,但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绝大部分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虽然不道德行为不会受到宇宙级惩罚,但考虑到我们的本性,拥有道德价值观通常会对我们有益。在我看来,这个中间地带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立场。
当我们对正在经济的冲突感到焦虑不安,不确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当这些焦虑逐渐进化为价值观危机时,以他人为重的道德价值观能帮我们化险为夷。鲜有人会在生命尽头懊悔地说“我花了太多时间对别人好”...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种坚韧而又迷人的植物,道德价值观是一个绝佳的选择。道德价值观和亲社会行为就像四季常青的植物一样。
怨恨对于实现价值观是一剂毒药,会让我们沉浸在有关不公的思考中,或只想着惩罚那些从中获益的人。
就像沁人心脾的一汪泉水,洗涤望向世间的沾满灰尘的透镜。
作者对道德义务的理解非常发人深省,帮我解决了很难评价或面对的“善意的谎言”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善意的谎言在道德上可以被接受。但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也有广泛的共识,那就是消极道德义务的标准要比让世界更美好的正面道德义务更为严格。
......
回到园艺隐喻之中,消极的道德义务就如同花园的四角、在规划时,你绝不应该越界,萌生去邻居的院子里种植花草的念头(即使那里的阳光更适合你的玫瑰)。
作者用了非常经典的来自萨特的案例结尾,是出于爱国上战场还是陪在非他支持不可的母亲身边呢?两个冲突着的价值观,需要自由的“抉择”。
说到底,既然存在主义要求我们负起责任,那又何谈激进与否呢?
“毕竟,我们不可能彻底自由地开展园艺活动,而是必须选择适合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生长的植物。”
这句话是作者结语前的最后一句话。但是,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些27岁的死亡,可能震撼世界,有些世界无名而亡。倘若负起责任,捧起自己的土壤端详和栽种,又为何不能激进。
伦理学的视角和现象学的视角始终不尽相同,两类学科气质。
【结语 略】
联系方式(添加请说明来意~)
vx:F_dreams
牧华(学 人类 者 | 人类 学 者)
推荐阅读
编&文 | 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