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过渡礼仪》

文摘   2024-06-05 01:08   云南  



书评 《过渡礼仪》


作者 / 牧华





几天在空间立 flag,说以后每读完一本正经专著就出一篇 1 k-5 k 字的书评。我自己是“常年”研究如何做笔记,从区分批注文本功能到批评性评论,从纲要到卡片标签,从印象笔记到 obsidian。现在我觉得是时候,开启自己的书评时代了。由于我常受迷于“散文诗”的文体,不知道渗透我的这种散漫的随想风格落到书评上,能不能为各位读者提供有更多的可读性。只能说,我在此鼓励自己多多献丑了。也欢迎读者投稿。


1.   概  评


按豆瓣习惯,品鉴一下本书整体情况。

我给出的是四星,一星扣给时代局限性以及某种报菜名行文。

张举文的译版是令人放心的。对礼仪与仪式,及一众专有名词做了精细的区分。

这本书和《礼物》一样,都是长篇论文。篇幅相对较短。正文仅 141 页,还是推荐阅读的。


用法建议:


精读第一章“礼仪分类”,正常读第二章“地域过渡”与第十章结论


倘若有专门研究某类礼仪或仪式的朋友可以直接搜索自己要研究的仪式,大部分都是报菜名,但是作为资料来用不错的。


以及,如果有写小说的朋友要参照或写设定之类的... 



2.   礼仪与仪式



我觉得首先,我收获比较大的一个入门观点是,礼仪与仪式的区别。译本是按法语翻的,不过我用英文应该也没差。


即礼仪(rites)和仪式(ceremony),随意摘个片段。




仪式由礼仪构成,范热内普的礼仪模型是非常体系化的,精妙而有层级。但是经常令人诧异的是,好像我们通常不去注意这个区分。


礼仪,是一种具体行为;而仪式,是仪式的整个进程。而仪式进程的动态特征,则是他提出的过渡礼仪。


而过渡礼仪,通过列举与归纳,范热内普发现了一种基于相似目的的普遍性进程,分为阈限前,阈限和阈限后,各自有其对应的功能说法,即分隔、边缘与聚合礼仪。




(注:我的笔记页码是 pdf 页码,非原页编码)



3.   范式局限与其理论立场


范热内普由于时代局限,范式是在文化圈与文明进化论之中的。

文明进化论对他的影响,在于他的研究单位,例如半文明社会,到各种社会群体的分类。结论里,他还用了“仪式圈”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研究的各种礼仪。这是由于文化圈是不停下分的,一直到文化丛和文化要素。每种礼仪行为很像单个文化要素,而仪式则很像文化丛。


在具体的仪式研究领域。他自己声称自己是动力论的,认为仪式受到非人性力量的影响(一种可传递的物质性特征;莫斯之玛纳)。这种对物的强调是值得注意的,或许也持续影响了后续民俗学对物质性的关注?(我并未正式读过民俗学著作,仅能猜测)


他的或许有人会想要引用来比较的概念界定:



4.   启发式段落


中立区这里我非常有中间地带,或者类似理论的既视感。包括,阿甘本的例外状态。至少这里应当是源头之一。



对“过渡”等同“地域过渡”的强调,让我想到芒恩(Munn)的主体间时空扩展。



确实是启发了很多未来研究的一本经典著作。


我在想能不能搭配,就学界当今研究而言,或许可以搭配一下《中间圈》,《神圣人》+《例外状态》之类来盘活一下讨论。


就该脉络而言,继续往下读的话,我有可能的选择:


1)从过渡礼仪和阈限本身而言,下一部指向了特纳的《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2)仪式细节相关民族志读上情绪了的话,可以读贝特森的《纳文》去。读范热内普涉及女性的礼仪描述,常常让人心生某种“人类学”“典型”的荒谬与猎奇之感... 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读感觉也不是不行。


3)另外是,我自己可能下一本的读法。是往曼彻斯特学派走。


我是更想读《象征之林》的。


道格拉斯的《洁净与危险》+《自然象征》(前者上一遍看得没那么认真准备重刷,后者是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23年3月刚出的新书,其实是比较重要的一本)+《风险的接受》(22年华东师大的新书,前后风格差异化比较大,反而让人好奇)


多少算是多研究研究符号人类学与结构主义,本体论转向也有部分可称为“新结构主义”。毕竟德斯科拉可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直系弟子。



参考文献


  1. (法)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2. (法) 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3. (意)吉奥乔·阿甘本:《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第01册,吴冠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

  4. (意)阿甘本:《例外状态:《神圣之人》二之一》,薛熙平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

  5. Richard White, The Middle Ground: Indians, Empires, and Republics in the Great Lakes Region, 1650-181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6. 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7.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8. (英)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所展开的民族志实验》,李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9. (英)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0. (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分析》,黄剑波、柳博赟、卢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11. (英)玛丽·道格拉斯:《自然象征:宇宙论的探索》,赵玉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年。

  12. (英)玛丽·道格拉斯:《风险的接受:社会科学的视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联系方式(添加请提供名字与单位)

vx:F_dreams


免责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个人观点,可能存在错误,欢迎讨论与批评指正


——就令萤火一般——


推荐阅读

编&文 | 牧华

人类学之云
云,混融,是一个通过各种触媒与可能性,体知人类世界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