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学历之死》

文摘   2024-10-14 14:26   法国  



书评 《学历之死》


作者 / 牧华





本书最近应该也算是风比较大的书吧。主要是中文标题额外吸引人,什么“学历之死”。


可以想象,“学历”到底触动了多少国内外学生和家长朋友们的神经。倘若给人打标签是当代社会最热衷之事,可能所有标签里面,会当凌绝顶的标签便是“学历”。无论是阶级、职业,现代最典型的结构等级便基于此。甚至   大家经常都不会做其它的背景调查,仅仅问清楚“学历”便已足够。


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经济实力,在学历上融为一体。无论你怎样得到,只要你获得这个标签,获得你的学历,某一群人便会不由分说地认可你和你头上的高校。



1.   书 目



 [美]赫布·柴尔德里斯,杨益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9月出版


首先我可能需要帮大家重新翻译一下原来的书名以作参考。


The Adjunct Underclass: How America’s Colleges Betrayed Their Faculty, Their Students, and Their Mission


 直译或许是

《底层的临时教师:美国高校如何背叛了他们的教职工、学生和使命》


我不知道这和中译的主标题副标题到底有半毛钱关系。并且实际上书里的内容也就是原标题那样。


高学历者进入派遣岗位,到底等不等于 学历之死 ?选择留在学术界的学历等于社会意义上的学历吗?学历真死了吗?无非是争流量哗众取宠罢了。想看学历其实死没有的,可以暂时散了。



用法建议:


学界牛马们找同僚自我安慰的重要精神食粮!!!


学生阶段的朋友们,可以通过这本书感受一下学界险恶,并且学习一下如何自我催眠与进行积极暗示。以继续在这场游戏里面play。


对于大众:吃瓜学术界,有什么不好的?那些表面上光鲜亮丽的大学“教授”、青年老师,实际上在怎样地仅仅为了外观与世俗荣誉挣扎地存活。可能领导看了,或许觉得学术界太可怜了,给临时教师们涨点工资吧!


个人评分:三颗星。


我讨厌这本书的理由正是我写分享里面那句话。我承认这本书写得还不错,还有些学界牛马的总结数据。比如说学者们自费出版的比例数量什么什么的。(附录表有意思,记得看看)


什么叫做“谁说画饼充饥不是美味的一餐呢?”


我相当嫌恶这种,自我催眠的态度。昨天看了一部丹麦的心理恐怖片叫《非礼勿言》。我给那部片二星的理由和这本书有点一样。这部片的主角夫妇,在自己的女儿被恶魔夫妇在车上割了舌头的时候,只会双目怒瞪,无能捶车背。被赶到一堆石头空地之后,被没有枪也没有带什么暴力武器的夫妇,不过是命令了一句脱衣服。这对主角夫妇就自己脱光了往空地上被赶走。然后被活生生砸死了。


是的,有影评说这部片的恐怖的点就在此,讽刺了丹麦白人中产阶级。我觉得这本书正是带着这种令人怒其不争的气质。


《离开学术界》那本书至少带着点积极向上的实用主义转业取向。这本书,合着你给出的智慧建议就是画饼充饥么?



【作者简介】


[美]赫布•柴尔德里斯(Herb Childress)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行为学博士。2013年以前,曾于波士顿建筑学院担任研究与评估主任;更早则是在杜克大学担任梅隆讲师与写作中心副主任。现为万花筒集团合伙人,这是一家基于民族志的咨询公司。著有《背叛的风景,欢乐的风景》《博士字典:关于博士和教师生活你所不知(但应该知道)的词汇表》等畅销书。


----


杨益,自由译者,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曾任诺思国际教育(UKEAS)北美留学部总监、美国海外学习基金会(Study Abroad Foundation)上海办公室咨询顾问等职。




【目录】

推荐序 我今年35岁,还可以去大学做教授吗 严飞 001

访谈保密性声明 001

序言 职业之死 001

第一章 宣传册不会告诉你的事 001

第二章 终身阵营与临时部队 032

第三章 阶级有别:青铜、白银、黄金或白金 052

第四章 “临时大军”养成记 084

第五章 如果不给教师付薪,学费为何如此高昂? 115

第六章 象牙塔里的“饱汉” 171

第七章 无一幸免的旁观者 195

第八章 我们该做些什么? 235

尾声 放逐此生 267

附录一 文化变迁的多要素追踪 280

附录二 学术职业匹配度测评方案 290


2.   节选与短评


对悲秋的文本们没什么想说的。姑且节选摘录一些。


【序言 职业之死】


总之没位置了,当不上终身教授了。在美国,教着本科生知识的都是些临时教师,他们真的属于学校吗?他们身在局内,却仿佛局外人。于是消亡。


一切不过是“重新下定义”,几番运作之后,大学教师成为校园里的局外人。而作为一种职业,它正以细微、隐秘但又明确的方式渐渐消亡。

【第一章 宣传册不会告诉你的事】


一所录取率非常低的大学——也就是生源出众、师资一流的那种大学不会告诉你:你女儿的学术写作基础教程,其实并不是由这所大学的长聘教师教的。


···


阵容强大的“临时教师”被冠以五花八门的称谓:兼职教师(adjunct faculty)、兼职讲师(part-time lecturer)、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fellow)、实践类教授(professor of the practice)、驻校艺术家(artist in residence)。


···


找兼职很容易,但正儿八经的工作都给了院系里有“背景关系”的人。  


···


出书吧,就拿个10%的报酬;教书吧,就拿个微不足道的零头。所谓工作就是不断贬低你作出的贡献。


···


 我们花了10年时间做学问,得到的却是那些学了半吊子的人所挣的一个零头而已。


案例:坎达丝

眼下,坎达丝的职业前途几乎完全仰仗于她那位博士后导师的热情举荐,因此她必须忍受日复一日的羞辱,也许有朝一日,忠诚的付出能换来回报。  


···


兼职教师体系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大家会把“荣誉感”当作一种补偿。所以就会出现那种好比“蒙混过关”的情况——学生们区分不出来,还是管你叫“教授”。他们的支持和尊重足以宽慰你在学院不受待见的处境。他们对你毕恭毕敬也是一种诱惑,让你很难公开这一切:自己其实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力。


···


直接反抗或向上举报会使自己顿失所有资助,名誉也可能受到牵连,或者不再被同行看好。因此,保持沉默才是上策。


可哀的兼职教师差不多作者就聊到这里。后面可能是对金字塔的慕羡吧。

文化积淀是需要世代接力的,有不少学生或许非常聪颖、上进,但是他们出身并不高。在校门口迎接他们的只会是那群最势单力薄、最无所依靠的教师——他们没有能力帮助学生继续前行。


···


所有这一切安排,都是为了让那位享有终身教职的负责人(还记得吗?)得以自由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并作为科研项目的公众形象出列  。



【第二章 终身阵营与临时部队】略


【第三章 阶级有别:青铜、白银、黄金或白金】


学校为了创收,尽力招收州外学生和国际学生,因为他们支付的学费是州内学生的2—3倍。 

案例:文理学院


好像没什么问题。所以在这本书里看这部分行文,会感觉怪怪的,像是在酸...这原本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天堂。

这里的每个学生都经过层层筛选,能给他人带来惊喜、愉悦和挑战。  


···


我们把“导师制”(mentorship)形容得过于简单了,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当真正的导师在展现某一文化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时,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似乎也能参与其中。他们提供了一个进入新群体、新生活的平台,建立起一张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关系网络。


···


真正顶尖的文理学院有以下四个共同特征:(1)对本科教育的全情投入;(2)带来额外收入的大量捐赠;(3)择优录取的招生程序;(4)80%或以上的全职教师比率。


···


而那些为精选的优质生源准备的精彩课程,才是终身制教师的自留地。  



【第四章 “临时大军”养成记】


换句话:留在学术界死掉的学历们的故事。


正如学院评论家马克·布斯凯(Marc Bousquet)所言,现在,对博士学位的正确理解是一个人学术生涯的终结。新培养的博士生作为廉价教研人员的效用一旦耗尽,就会被视为废品而遭到抛弃。


···


然而,使一名博士生成功走上教研岗位的背后,其实是现任教职人员的努力,而这一切发生在课堂之外。


【第五章 如果不给教师付薪,学费为何如此高昂?】略


【第六章 象牙塔里的“饱汉”】


为什么这些终身制教师和院校管理者一样,在培养和维护学术同行方面毫无作为?为什么摒弃数百万坠入深渊的同行竟这般不费吹灰之力?  


···


对“按需而定”的劳动力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是三大稳定的生态群体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情感工具,正如对孟加拉国服装工人(“血汗工厂”)的无视,使得我们能理直气壮地买下一件打折衬衣。对“饿汉”作出“不配吃饱”的预判,以及对他们视而不见的能力,一直以来都是“饱汉”良心得到安宁的神药。


【第七章 无一幸免的旁观者】


学术界希望劳力:万一我的项目中了呢,万一我能升教授呢,万一有出版社看重我呢,万一我的书有社会影响力了呢,万一我的工资就涨了或者终身合同就签了呢?

传播学研究人员凯瑟琳·库恩(Kathleen Kuehn)和托马斯·科里根(Thomas Corrigan)把这种现象称为“希望劳力”(Hope Labor),并将其定义为“目前从事无报酬或报酬不足的工作,通常为了获得经验或曝光量,希望以此得到就业机会”。


【第八章 我们该做什么?】略。努力社交,社交努力。


【尾声 放逐此生】

当牺牲成为一种常态时,它会带来更多牺牲,而无私奉献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奖励,谁说画饼充饥不是美味的一餐呢。

【附录一、二】就不剧透了,详见原书!


我觉得附录的意思是,学术界是有背景的会社交的天才们的游戏,普通人别来沾边,会被割头!


联系方式(添加请说明来意~)

vx:F_dreams

牧华(学 人类 者 | 人类 学 者)



推荐阅读

编&文 | 牧华

人类学之云
云,混融,是一个通过各种触媒与可能性,体知人类世界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