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

文摘   2024-08-29 17:27   重庆  



书评 《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


作者 / 牧华





篇书评算是补档了,回头翻了下豆瓣的日期,是今年年初看完的。年初大概是在论文焦虑里面看的这本书。


我印象里,近两年看到过一只手都数不过来的文科博士劝退文章。学术界到底怎么运作的,学术走到最后究竟何去何从。越来越卷,越来越冷门,离社会越来越远的学术界,是那些真正热爱生命、真理与学术的人,所心之所向的地方吗?


本书作者其实就作为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提供了他的心路历程。他曾经是一位古典学博士和助理教授,如今,他是一位全球资讯公司的首席提案经理。




1.   书  目



克里斯托弗·卡特林(Christopher L. Caterine)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8月出版



用法建议:


觉得学术界虽然有狗屎的地方,但还想继续待下去的朋友们。用来直面你的志业所驻扎的世界。这里绝不会是纯粹理想主义的地方。


正在学术界里卷着,感觉卷不下去,或者所做的学术因为大环境或其它原因并非自己想做的东西的硕、博、后、椒们。


从专精学术的象牙塔抬头,想要与真实世界碰一碰的,寻求转业,或者想要试探兼职机会的学者们。


对学术界的运转逻辑非常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卡特林(Christopher L. Caterine) ,弗吉尼亚大学古典学教授,曾任杜兰大学古典学助理教授、古典学研究学会临时教员委员会主席;目前是一家全球资讯公司的首席提案经理和战略规划人、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的董事、乔治敦大学校友招生面试官;他也是一位作家和演讲者,专注于博士学位获得者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成果。



【目录】


  第一章 恐惧期 1

事件视界2
本书写作背景5
本书目标读者8
天职的陷阱12
读者指南16
延伸阅读与其他资源17
敬告读者22
隧道尽头的光明25
工作的广阔天地28
结论30
行动细则31

  第二章 鉴别期 32

承认我们遇到了麻烦35
重获你的人生选择38
改行后的鉴别52
在实践中练习鉴别54
从为学习而生活到为生活而学习 56
结论62
行动细则63

  第三章 探索期 64

睁大你的双眼69
领略更广泛的工作世界71
信息访谈入门74
查询其他资料来源85
在探索中认识自我88
人际网络入门90
描述你的改行原因93
坚持下去98
与非学者交谈100
把探索中的收获用起来103
结论109
行动细则110

  第四章 提炼期 111

让你的学位物有所值112
“大材小用”的陷阱113
如何写简历120
翻译你的学术经历131
简历模板162
结论166
行动细则167

  第五章 发展期 168

直面简历的缺陷169
培养技能,积累经验170
把时间留给新的活动180
积累经验的策略182
塑造公共形象185
寻找空缺的职位190
把握正确的机会194
为长跑结束做准备197
结论204
行动细则205

  第六章 应用期 206

为改行做准备208
犯错:一个案例研究210
克服文化冲击211
建立新的关系218
在企业(或政府、非营利组织)中好好干220
边走边成长221
谈论你的过去223
维护旧关系226
离开学术界的收获228
展望未来 230
最后的请求231
行动细则232

2.   节选与短评


每章后面还有行动细则来着。


【第一章 恐惧期】


首先,不要觉得没办法在学术市场上混出头,是自己的过错。作者实际上,已经相当幸运了,在学术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而,他面临了些什么?


“我曾经认为学术界是用实力说话的,相信我只要比他人多思考、多工作,就能够消除挡在我河教授职位之间的障碍。

...

在‘学术市场’待了三年之后,我终于意识到学术界不是用实力说话的,我的勤奋工作一无所获,教授职位与我无缘。


当真正阅读,并且开始找到自己学术路径的学者们,实际上内里都有一种傲慢而纯粹的信心。这种信心鼓舞了作者的学术生涯。然而当年龄逐渐上去,蹉跎感逐渐油然而生。一种无关实力或努力地绝望开始压倒他。


“羞耻、焦虑和恐惧的混合情绪压垮了我,就像信心曾经鼓舞了我一样。离开学术界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新情绪:纯粹的、真切的恐惧。”



很多人会贪恋这种被认可而得到的信心,参与青椒竞争,无论怎样都不想退下或者转到其它行业去。“羞耻”。


以学术为志业,而奉献终生。才是我们的学术界所默认正常的。仿佛所有其它做法都是另类、失败,违背学术精神,违背所学之物的。


这种信念本来无可厚非,博士本就为了培养学生成为终身教授。然而现在好的生源,要远远超过可配给的教席。委婉地说,教席的分配,可能并非按实力,而更多看时机。


作者将观望着高等教育之外世界的学者的情况,比喻为在注视着一个黑洞。这个黑洞有着自己的事件视界。


“许多人试图与黑洞的事件视界保持距离——他们更喜欢熟知的世界,不想被卷入另一个行业的奉献和不确定之中。”


信心,羞耻,恐惧,黑洞事件视界。一组算得上恰当的描述。


给我最大震撼的,还是这段作者对自己学术生涯意义感的自述,


“我刚踏入学术界时,想要塑造年轻人的思想,改变未来学者解读罗马文学的方式。这种目标让我觉得我的工作很重要——而且给了我一种意义感。可是,我的日常工作很少符合这些高尚的目标。相反,我整整十年都在试图改变与全球仅有的50位受众展开的学术讨论,以及逼着学生们记住拉丁文语法的细节。”


当学术志业还原到现实,变成枯燥而没什么社会价值的“学术活动”细节。这真的是我所钟爱的学术吗?这就是最终我从它那里得到的智慧,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吗?


【第二章 鉴别期】


暂且忘掉志业的设定。回到行业、职业规划、生活愿景的问题上,尝试鉴别自己的人生计划。尤其强调的时,对那些设定着志业的威权祛魅。


“坚持一种贬低金钱价值的理想主义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它允许学术机构剥削最在乎这些机构的人。”


学术界的“职称时钟”比还没有进入这个领域的学子们想象的还要恐怖。申请课题的全流程,发表撰写文章的全流程。写数篇论文就可能发表吗?可能大部分都要回笼。不停的反刍与重复投稿,拒稿,讨论。写一篇论文最初的灵性与动机,也可能消磨在与那些本专业把持朝政的同行的讨论之中。变成受认可的“专业”论文或者受到政治的审查,变成阉割后的“政治正确”论文。究竟得是怎样恰到好处的时机,可以让学者们突出重围呢?


“终身教席陷阱”


“这类工作就是在偏远的学校担任教授,教学负担很重,实验室或图书馆的设备很差,资金短缺,你根本无法进行像样的研究,以调动到另一所学院更好的职位。”


鉴别。某所高校的城市,薪资标准,职业前景,学术设施,爱人所在的城市。


“让自己与学术工作的细节保持一定距离...搞清是什么让你喜欢从事这份工作。”


【第三章 探索期】


“利用今生短短的时光来改善世界,而不是蜷缩在自私自利之中。”


【第四章 提炼期】


翻译学术能力与简历,将其变成社会能够接受的能力。


【第五章 发展期】


“离开学术界的最后一个原因,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如果一所大学心安理得地让你必须待到学期末,那么它应该为这项特权付出代价。其余行业都用薪酬来留住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学院和大学利用你的热情、善意和奉献精神,用极少的成本达到同样的目的。大多数美国高等院校向学生收取的费用是它们给你的薪水的十倍左右。”



【第六章 应用期】


略。


---


大致如此。


你说,那些每年高考各省前几百名的985本硕博读出来。最后到非双一流或二本三本院校当青椒。一个月拿的也不过就是刚够维生的工资,当颗混不出什么头的螺丝钉。哪怕从这样粗暴的角度,我也非常谴责这种结构性的对智识资源的浪费。


联系方式(添加请提供名字与单位)

vx:F_dreams



推荐阅读

编&文 | 牧华

人类学之云
云,混融,是一个通过各种触媒与可能性,体知人类世界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