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动态 | 《Hau》第14卷第1期 目录、摘要短报(2024年春季刊)

文摘   2024-09-17 21:39   重庆  

前  言


新学期新气象。巨人的肩膀,如今是什么形状?


新的生命应当尽快站上去,前往新的征程,如此也才能打下属于自己王国的荣誉。不要让腐土与泥沼的争斗瓦解自己所求真理的瑰丽。


Hau 是对人类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期刊之一。这期是半年前的三月所出版的。


从目录看,这期除Editorial Note(编者按)之外分了六个板块,


分别是:


1. 专栏-1  神圣的在场:穆斯林本体论、人类与超越


有七篇相关论文,编者为近来风头正盛的乔尔·罗宾斯(Joel Robbins)。


2. 专栏-2 在穆斯林离散地营造家园 第一部分


六篇相关论文。 关键词:伦理、后殖民、新冠、面貌、社区建设等


3. 研究论文 3篇  关键词:伊斯兰、阿凡达、伦理、官僚


4. 图书研讨会 《在棕榈树的阴影下:西巴布亚超越人类的变迁》


七篇相关论文。

关键词:种植园、资本主义、“人”、想象、植物等

斯特拉森有一文,《练习克制》(“Practicing restraint”)


5. 电影研讨会-《永恒人物》( Persona Perpetua )


六篇相关论文。

关键词:记忆、物质性、疾病、触觉、关怀、阿兹海默症等


6. 图书研讨会 《她说出她的愤怒:神话和吉米女性的对话》


四篇相关论文。


----


期刊动态的推文之前也出过一期,通常都放在“学界动态”和“译文专栏”里面,欢迎按专栏订阅。


----


没想到赶上中秋了,祝大家中秋快乐。用泰戈尔的月亮诗词,送大家一张小贺卡。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  源





标题为“诸绘图:民族与国家”,封面图片邀请人们开阔视野,并在此过程中重新叙述和再造世界。这是艺术家、诗人和艺术评论家古拉姆·穆罕默德·谢赫(Gulam Mohammed Sheikh)系列作品的一部分。他解释说,他是在 "玩弄民族和国家的问题,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侵入了另一个民族和国家,就像在这里看到的一个‘动物’与不同动物部分的合成图像一样"。谢赫一直对将人类与动物的形态结合在一起感兴趣。在这里,他采用的方式与 17 世纪开始在波斯/印度盛行的 Nari-Kunjar 艺术形式相呼应,在这种艺术形式中,动物由女性形象组成。Nari 指的是女性,而 kunjar 指的是大象,因为女性形象与动物的曲线交织在一起。谢赫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风格,“针对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插入图像,并经常引用不同来源的图像。”艺术作品迫使我们思考我们周围不断变化的形式,政治的和其他的,物理的和超越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我们怎样才能对现代世界中看不见的东西进行民族志研究?当涉及一神教传统时,人类学家如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彼岸世界的在场?法比奥·维奇尼(Fabio Vicini)和莉莉·迪·普波(Lili Di Puppo)在他们为《哈佛大学学报》中《HAU》组织的专栏中探讨了这些问题。出版这本文集的动机是他们对人类学家如何研究与“非即时可感知的现实”(包括神性和彼岸世界)的关系 "普遍感到不满"。维奇尼和迪·普波认为,这种学科疏忽主要归因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方面是世俗取向的残余,另一方面是对本土宇宙论的关注忽视了一神教宗教文化中的类似问题。撰稿人提出了“垂直知识”的概念,以此作为接受和体验其他现实模式的一种手段,他们通过与人类学的一些 “转向”对话,探讨了与苏菲和什叶派本体论相关的其他现实。他们的建议是,通过研究经验知识的形式及其所包含的神学阐述来思考穆斯林本体论。他们认为,经验知识和神学原则不仅仅是民族志数据,而且是另一种认识模式,反过来可以改变人类学家的认识方式和内容。


...


——本期编者按 (1-2段)


Short Reports




专栏:神圣的在场——穆斯林本体论,人类学,超越 

 Special Section: Divine Presence: Muslim Ontologies, Anthropology,lranscendence





 1


Fabio Vicini,Lili Di Puppo:“根据穆斯林本体论反思人类学事业:世俗残余、精神认识论、垂直知识”

英文标题


Rethinking the anthropological enterprise in light of Muslim ontologies


摘    要


由于人类学在放弃其世俗残余方面仍然面临着困难,因此,在人类学的论述中,与无法立即感知的现实、真主的领域、无形的和异世界的实地相遇通常被删除或被视为无足轻重。为了与本体论转向和人类学的其他最新发展进行对话,我们在本文中介绍了有关穆斯林本体论的特别章节,主张更深入地重新考虑在田野中与其他认识模式相遇可能对该学科产生的作用。我们建议将超越性、神性和不可见的现实纳入对人类学知识的反思中,强调垂直知识是一种接近知识的模式,其核心是人类改造和体验自我的能力,其方式也与感知现实的不同模式相对应。


 2


Fabio Vicini:“上帝无处不在:伊斯兰教、基督教和超越的内在性”

英文标题


God is everywhere:

Islam, Christianity, and the immanence of transcendence



摘    要


本文将基督教人类学和伊斯兰教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交织在一起,探讨如何在整个人类学中接近和思考超越性。为此,文章探讨了一种特殊的穆斯林本体论,并说明了这种本体论如何有助于这些主要的人类学辩论。文章以研究者在田野工作中和刚结束田野工作时对其超越体验的反思为出发点。这种体验虽然短暂,但却提出了方法论和理论上的问题。在方法论上,这些问题质疑人类学家的信仰及其对话者对上帝的体验是如何被长期以来塑造人类学思想的世俗逻辑所遮蔽的。从理论上讲,他们呼吁与基督教人类学中的物质取径、本体论转向以及人类学与神学之间的最新对话进行接触,以揭示穆斯林本体论如何以一种不同的、更内在的方式帮助思考超越性。有鉴于此,文章建议认真对待穆斯林本体论和相关神学,将其视为拓宽人类学理论的源泉,而不仅仅是人类学家更好地理解“宗教”对话者的解释工具。


 3


Maria Louw:“潜藏于后:吉尔吉斯老年穆斯林临终时的神圣存在、美德安置和 sabr 

英文标题


Staying behind: Divine presence, virtuous emplacement, and sabr at the end of life among older Kyrgyz Muslims


摘    要


通过对吉尔吉斯老年人的田野工作,本文探讨了来世作为一种可能性的视野,它与日常生活的交汇方式打破了超验与现实之间的区别。在许多吉尔吉斯人信奉伊斯兰教的过程中,祖先的灵魂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他们与在世的人的联系逐渐消失时,祖先的灵魂往往会在人们的家中安顿下来。他们被视为通往来世的桥梁——许多老年人都向往来世,但祖灵往往鼓励他们留下来。我将这些时刻视为神临的时刻,将人们置于“Sabr”、耐心或毅力的美德之中,并认为虽然穆斯林的美德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伊斯兰教的理想和价值观来培养,但它们也可能以更隐蔽的形式存在:例如,在一种模糊的感觉中,一个人的存在——无论它看起来多么不重要——可能是重要的,是有美德的。


 4


Ismail Fajrie Alatas :“诵出真主的在场:《古兰经》诵读、苏菲本体论和戏剧体验”


英文标题


Voicing God’s presence:

Qurʾānic recitation, Sufi ontologies, and the theatro-graphic experience



摘    要


这篇文章考察了《古兰经》诵读在也门塔里姆(Tarīm)和印度尼西亚雅加达(Jakarta)的阿拉维教派苏非(Sufi)中的神圣的在场模式。它探讨了塑造阿拉维教徒对《古兰经》诵读理解的苏非本体论,即《古兰经》诵读能够产生一种神圣存在的戏剧性体验,这种体验既具有经文上的距离感和稳定性,又具有戏剧性的即时性和不稳定性。文章复杂化了影响现有宗教中介理论的基本前提,特别是关于超越的距离概念、媒介作为外部于其所中介事物的观念以及中介与即时性作为对立面的问题。如果说依赖感官形式来制造神圣的在场常常被描述为是在引发对即时可能性的焦虑,那么对于阿拉维教徒苏非来说,认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再现性中介和存在即时性之间保持生产性张力,而不偏向其中任何一方。


 5


Lili Di Puppo:“心想要什么?”:俄罗斯巴什基尔苏菲圈子中的 "被观看"、"心灵民族志 "和通过臣服获得的知识”

英文标题


“What does the heart want?”:

Being seen, “heart ethnography,” and knowledge through surrender in a Bashkir Sufi circle in Russia


摘    要


本文通过在俄罗斯巴什基尔苏菲圈子的实地考察,探讨了我的对话者体验世界和超越的模式。通过让自己在田野中被看到,我让他们塑造我们相遇的条件,以此来窥探他们的认知模式。我将我的田野工作经历视为自我的转变,与我的对话者关于与圣人相遇的叙述并行不悖。在我的田野调查经历中,我的理性思维的局限性被揭示出来,并反映在我的对话者的精神体验中。在被酋长看见的过程中,我的对话者体验到了一种视觉模式,这种模式揭示了心是一种感知器官。同样,当我在田野体验中被看见时,我也被指向了自己的心和灵魂。我瞥见的这种认知模式为人类学中与 "他者 "和超越的相遇提供了新的启示。


 6


Annika Schmeding:“梦想之路:阿富汗苏菲教派的本体论转变”

英文标题


Dreaming the path

Ontological shifts in a Sufi order in Afghanistan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当今阿富汗一个苏菲团体的梦境实践。主要论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如何在个人和群体的成道过程中准备、期待和共同协商梦的真实性,从而将神的存在编织进苏菲弟子的生活中。这篇文章基于对一个世界观以 Ibn Arabi的宇宙论为基础的社区进行的民族志田野研究,当时这个社区正打算通过梦来决定新的领袖。他们关于梦的交流开辟了一个互动空间,既包括他们本体论中的 barzakh [字面意思:屏障;生与死之间的地峡;介于两者之间;中间领域],也包括关于谁可以做梦以及梦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意味着什么的社区协商。梦不是自发的事件,而是一种具有多种活动、过程和随之而来的状态的实践。


 7


Joel Robbins:“后记”


英文标题


Afterword


摘    要


在这篇后记中,我考虑了这一特别章节对研究伊斯兰教和一般宗教中的内在性、超越性和中介性之间关系的重要贡献,以及它所开启的与基督教人类学的对话。我接着指出,与这些文章相关的一种重构超越性的方法是将其视为一种与人类被动性而非能动性相关的现象。我还考虑了这些作者就本体论研究如何塑造人类学的超越研究以及人类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性质所提出的问题。



专栏:在穆斯林离散地营造家园 第一部分  

Home-Making in the Muslim Diaspora Part I





 1


Leonardo Schiocchet,Marzia Balzani

:“导言:离散穆斯林社区的迁移、信仰和家园”

英文标题


Introduction

Movement, faith, and home in Muslim communities in the diaspora



摘    要


在此,我们将介绍一个横跨本期和下期 Hau 的特别栏目。该栏目的文章重点关注家园和家园营造,以及这对那些背井离乡或无法在家乡安居乐业的穆斯林所带来的一切。这些文章跨越国家和大陆,跨越教派,在不同的地方背景下,在不同的移民历史中,探讨了家是什么以及它的含义,它既是生活经验中的一个物质场所,也是一个想象中的场所,通常是记忆中的或感觉到失去的地方。家是一种理想,它的基础是持家的实践和经验,因而也是情感、态度和情绪。因此,“家”总是结构化的、具体化的,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动态的栖居行为。


 2


Leonardo Schiocchet:“流亡中的家园:作为道德副词目的地的巴勒斯坦性”

英文标题


Home in exile

Palestinianness as moral subjunctive destination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作为道德归属地的巴勒斯坦性的多义性和内在争议性,为此,我建议将“家园”一词作为人类学范畴,表示特定社会群体的情动归属地。这一简约的定义旨在作为一个启发式的场所,用以探索居住在道德目的地的模式。因此,生活在当今巴勒斯坦领土之外的难民和其他巴勒斯坦社区对巴勒斯坦人身份的构想和协商方式被理解为家园的营造过程。在这方面,文章结合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的经历和表现形式,探讨了 “家园”的定义,并讨论了“离散地”和 “流放”这两个术语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巴勒斯坦人离散的特点。文章认为,这些经历和表达方式凸显了情感的重要性,并对作为人类学范畴的家园的恰当从属定义提出了质疑。

 3


Zoltan Pall:“乌玛能否取代国家?萨拉菲主义、营造家园和领土民族国家”

英文标题


Can the umma replace the nation? Salafism, home-making and the territorial nation-state


末    段


在本文中,我结合有关移民和家园营造的当代文献,探讨了萨拉菲的家园概念及其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关系。我讨论了萨拉菲主义作为一个跨国伊斯兰改宗运动,如何通过将信徒的归属从本地和领土重新定位到一个去领土化的抽象空间,努力为信徒创造理想的家园。因此,萨拉菲主义绕过并间接挑战民族国家,因为两者的愿望之间存在固有的紧张关系。通过对柬埔寨和黎巴嫩的案例研究,我展示了萨拉菲派的家园营造策略如何因当地的社会政治背景而有所不同,家园营造过程如何在现实中上演,以及穆斯林社区与他们所生活的民族国家的关系及其对领土的依恋如何影响家园营造过程。


 4


Marta Scaglioni,Eslam ElBahlawan :“米兰的埃及人社区”

英文标题


The Egyptian communities in Milan


摘    要


米兰的埃及人社区是意大利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移民社区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通过深入的民族志研究,本文探讨了社区成员对 "家 "的表述和理解,同时还研究了埃及女性在 "家 "的营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埃及移民对意大利语中 "房子、家 "一词 casa 的翻译出发,文章试图厘清 balad(国家、故乡、村庄)、bayt(房子)和 waṭan(民族)等概念的多层面含义,这些概念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和宗教内涵,反映了融入意大利的不同程度。研究是在 COVID-19(SARS-CoV-2)疫情爆发后意大利长期封锁期间进行的,因此,深入研究 "家 "的含义意味着揭示疫情如何加重了女性的家务负担,以及在这种前所未有的事件中性别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证实了这样一个假设,即护理实践和家庭营造过程是社会自我再生产的关键场所,而加速的社会和历史变革使家庭中的性别护理实践更加明确。

 5


Raquel Carvalheira:“慈善的各个方面:穆斯林伦理、后殖民动态和葡萄牙的社区建构

英文标题


Facets of charity

Muslim ethics, postcolonial dynamics, and community-making in Portugal



摘    要


本文探讨了穆斯林在葡萄牙建立的慈善网络,以讨论社区建设问题。捐赠允许捐助者与受援者共同创造情感和道德的社区生活空间,超越了慈善的道德和虔诚层面。通过探讨葡萄牙两个穆斯林群体之间过去和现在的后殖民联系,我认为慈善行为使我们能够探索欧洲穆斯林群体的物质条件以及权力等级制度所产生的紧张关系。本文表明,在横向归属于乌玛的叙事与贯穿穆斯林社区的权力关系之间不稳定和模糊的调整中,建立起了家园。

 6


Sanderien Verstappen :“‘今天,我们教孩子们我们来自哪里’”

英文标题


“Today, we teach the kids where we are from”


摘    要


在流动、分散和边缘化的情况下,人们如何把自己当成家?移民学者们颠覆了 “家”与“居所”紧密相连的观念,提出了更多过程性的概念。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这一研究议程与活动人类学结合起来,将社会活动概念化为一种离散者营造家园的实践。在方法论上,我展示了事件电影制作这一人种学电影制作类型如何被用作事件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为了在概念和方法论上做出贡献,我借鉴了自己在拍摄一部关于沃赫拉家庭团聚的电影时的经验,这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印度古吉拉特穆斯林(Vohras)的一次社区活动。我从穆斯林在美国、印度和印度移民社群中作为宗教少数群体的社会地位出发,阐释了团聚作为一种家庭营造实践的潜力。



研究文章  RESEARCH ARTICLES



 1


Ehsan Estiri :“伊斯兰洛杉矶风格:通过伊斯兰话语来回应美国”

英文标题


Islam L.A. style

Talking back to America through Islamic discourses



摘    要


在本文中,我探讨了南加州的伊朗裔美国清真寺信徒理解和定义伊斯兰教的独特方式。我认为,伊朗裔安吉拉诺人并不依赖权威的伊斯兰教资料和论述,他们对伊斯兰教的描述主要是为了反驳美国媒体和政治言论中对其宗教的伊斯兰恐惧症。基于人种学研究,我提出了四种伊斯兰教模式,分别称为雅利安伊斯兰教、一神论伊斯兰教、个人和解释性伊斯兰教以及法理/宗派伊斯兰教,并讨论了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以应对美国针对穆斯林,尤其是穆斯林伊朗裔美国人的有害言论。

 2


Marta Scaglioni,Eslam ElBahlawan :“《阿凡达》的化身:在一个伦理在线支持小组中分裂人格”

英文标题


Avatar, personified

Split personhood on an ethical online support group



摘    要


对数字生活的研究已经理论化了理论和情感边界的启发式价值和/或线上与线下自我的内在联结性,通常侧重于线上自我的策划,其独特性必须通过线下的方法学审视。通过对一大群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妇女进行民族志分析,我认为这种分裂的自我代表了连续体上的自我/他者区别,而伦理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最终瓦解这种双重实体性。我通过视角主义、伦理和可分的人的框架来解释这一点。在此过程中,我强调了一种理论立场,即“数字化”并不总是带来一种 “新”的存在方式,我将先前关于当地人身份的人类学研究与我认为在数字化世界中同样践行的人的身份联系起来。

 3


Marta Scaglioni,Eslam ElBahlawan :“发明与优雅:在街角的官僚机构里轮流工作”

英文标题


Invention and grace

Taking turns in a streetcorner bureaucracy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聚集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电力公司办公室街对面的一群电力承包商的工作方式和冲突。文章借鉴了非洲城市民族志的丰富传统,以及罗伊·瓦格纳(Roy Wagner)和拉尔斯·斯普伊布鲁克(Lars Spuybroek)的研究成果,认为他们长期经营的街角办公室是一种 “转变”(turn),它将企业积累和官僚合法性的逻辑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对立统一的效果。这种“转变”表现得好,其效果是一种恩典,其特点是增长和富足,同时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严。如果执行得不好,它就会被视为对其所要改变的逻辑的模仿。“轮流”,在其所有的对偶难度中,是每天上演的许多社会戏剧的特点。



图书研讨会 

《在棕榈树的阴影下:西巴布亚超越人类的变迁》

Book Symposium -In the shadow of the palms: More-than-humanbecomings in West Papua (Sophie Chao)




在《棕榈树的阴影下》一书中,Sophie Chao探讨了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油棕种植园的多物种纠葛,展示了当地马林德人社区如何理解和应对油棕植物的社会、政治和环境需求。正如Chao所指出的,棕榈油行业对环境具有破坏性影响已不是什么秘密:它极大地导致了热带森林砍伐,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Chao将棕榈树及其带来的变化置于西巴布亚动荡的殖民、民族统治和资本主义入侵历史的背景下,追溯了马林德人(Marind)如何将环境破坏不仅归咎于人类、技术和资本主义,还归咎于油棕植物本身的意志和行为。Chao将经济作物视为破坏的驱动因素和人类剥削的对象,重新思考了资本主义暴力是一种多物种行为。在此过程中,Chao以马林德人如何塑造自己不断变化的世界为中心,并突出了当地创造力和人类学的去殖民化方法。

——Amazon



 1


Sarah Besky :“作为绝对暴力的种植园资本主义”

英文标题


Plantation capitalism as categorical violence


 2


Rupert Stasch :“了解 ‘人’”

英文标题


Learning about “human”


 3


Rosa Cavalcanti Ribas Vieira :“如果油棕是西巴布亚的能动者,那么也是白人的”

英文标题


If oil palm is an agent in West Papua, it is a White agent


 4


Marilyn Strathern :“练习克制”

英文标题


Learning about “human”


 5


Alice Rudge :“西米、歌曲和故事”

英文标题


Of sago, songs, and stories


“我说过,要把我们是如何把野燕麦从谷壳里剥出来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是很难的。我没说不可能。”

 6


Sophie Chao :“人类、植物、种植园”

英文标题


People, plants, plantations




电影研讨会 

《永恒人物》( Persona Perpetua )

Film Symposium - Persona Perpetua (]avier Bellido Valdivia)




纪录片简介:亲密接触一位 95 岁女性的阿尔茨海默病经历以及她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清醒与痴呆之间的张力将塑造一种新的人格观念,能够以另一种方式生活和感知世界。






(偷个懒图片机翻,后面这几个评论专栏都没有摘要,看看标题就好。)



图书研讨会 

 《她说出她的愤怒:神话和吉米女性的对话》

Book Symposium - She speaks her anger: Myths and conversations of Gimiwomen (Gillian Gillison)




本书采用一种新颖的方法,改编了弗洛伊德的原始犯罪理论,研究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高地吉米族的大量民族志数据,重点研究了妇女的生活、神话和仪式。妇女和男子各自的神话和仪式可能被“解读”为一种指责循环,即哪个性别导致了人类存在的弊病,并且仍然有罪。然而,作者表明,在男女都参与的公共交换仪式中,男性挪用和颠覆了女性的习惯,作为一种仪式策略,以“取消”母性并在青春期没收孩子。通过这样做,她揭示了吉米女性如何反抗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并表达了对她们为什么也默许的理解。
这本书是数十年的实地考察、写作和反思的成果,分析了吉米女性对其处境的复杂理解,并呈现了一幅男性主导社会中女性的细致入微的画面。它对新几内亚民族志做出了重要贡献,将吸引精神分析、性别研究以及文化、社会和精神分析人类学的学生和学者。

——Amazon





推荐阅读




编&译 | 牧华

人类学之云
云,混融,是一个通过各种触媒与可能性,体知人类世界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