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识时 ||小雪: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文化   2024-11-21 21:55   湖北  



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







winter







// 2024WINTER


贾樟柯导演的《一代风流》全国院线上映日是在11月22日,小雪节令的第一天。


此前一星期,在武商梦时代摩尔影城举行首次首场路演,我有幸先睹为快,也为贾樟柯和他的团队初心不改而深感敬佩。贾导演在与观众交流时说,之所以带着墨镜见大家,是因为剪片子伤了眼睛;又说到这部电影还没有公映,盗版已经出现了。于是我觉得是有必要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这个电影,也确实值得推荐。


人们夸赞影片时,总是会说到很真实,真实地反映时代和历史。然而我们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真实。《一代风流》自然也承续贾樟柯一贯风格,也可以说它真实地再现一代人的经历,还原了历史。贾樟柯之所以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是当太多太多的真实涌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无所适从,甚至面对太多太多的真相也只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时,他却要努力地激活我们的神经,想使我们不要那么漠然。


所以,在别人真实地反映现实时,他推到我们面前的是现场;在别人会用很多很多群众演员来还原历史时,在他的镜头中出现的不是群众演员而是群众本身。在当下这个眼见也不能为实的时代,在大家有意无意地规避无处不在的现场的时代,可以说贾导演仿佛运用某种强力,把我们观众卷入群众和现场中,让我们不得不清晰看见那些场景细节,不得不调动起自己的记忆、良知、慧眼。


所以,我也不大认同人们的感动。大家喜欢一部电影的理由总是被感动,对这部电影也不例外,说终于看哭了,仿佛能让人哭了就是一个顶尖的艺术水准。但,杰出的电影,并不稀罕也不需要观众的眼泪;即便需要使观众激动,也是为了对他们的心有所触动,更需要的是反思、感悟。


所以贾樟柯把观众带入现场时也是克制的。也是由于这种克制,我们才体会到了那种“震耳欲聋”的“沉默”。


所以克制绝不是一味的隐忍,而是坚忍和执着。


要说这个电影的意义,一定有人会总结得很深刻,但我只能说出当时的一些联想。就在观影过程中,脑海里不时有一段旋律和相应的几句歌词在盘旋。它们来自一九九二年的这个时节。


那时,我刚刚重返校园,在四位读研究生的室友中,只有我是混过四年社会的大姐,另三位都是本科直升的清纯女孩。她们都习惯于各自带着耳机听歌、听外语,每当听歌时,听到自己中意的段落,就会情不自禁地跟唱。于是,在晚上的寝室,常有只令我一个人感到新异的声音此起彼伏。当然我很快也就适应了。


现在我脑海中回响的就是被那位叫做刘艺的师妹带着耳机不由自主地跟唱了无数遍的词曲:“就让我们拥抱彼此的天真/两个人的寒冷/靠在一起就是微温……相约在那下着冬雪的早晨/两个人的微温/靠在一起不怕寒冷……”


这首歌并没有出现在《一代风流》中,虽然电影里出现了许多我耳熟能详的老歌。影片结尾的歌曲应该是新歌,前头的四句歌词虽一晃而过,却也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


仅仅是站立

在出生的土地

天空压下来

考验我的耐力


我想,那些总是对现代汉语诗歌不满意的人,一定会首肯这些句子。我甚至以为就这四行,足以比肩任何一首古代的五绝或七绝了。


所以,要我说这部电影的意义,应该就是,使我们在寒冷的冬天,积攒微温,或者是使我们面对无处不在的现场,即使只能漠然默然,也绝不视如理所当然。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对正在过去的现实,以及当下这片土地上的种种现场保持敏感和理性,也就可望用彼此的微温靠在一起抵御寒冷。




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紫禁仙舆诘旦来,

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

疑是林花昨夜开。


这是一首应制诗,“应制”就是应帝王之命而作,多以取悦皇上、歌颂升平为能事。所以这个“苑”是一个远离民间疾苦、与天下苍生相隔膜的现场。


此诗展示的是下小雪时的景象,不一定是在小雪节令。开头一句“仙舆诘旦来”,古人认为太阳是坐在日车里,由羲和驾车从东方驶出的。这位捧场的诗人把皇上的銮驾比为太阳升起。又说“青旂遥倚望春台”,苑中有望春台,望春台边上插有齐整的青旂。旂,大概是那种饰有狼牙边、挂着小铃铛的旗子,也是威仪的象征。后两句就很直白了,不知道今天早晨下了雪,还以为树上昨夜开白色的花呢。


现在我们看这首诗,实在是简单的,适合小孩子阅读,但也有些精雕细琢的词句,并且其中有些会令今天的孩子感到陌生。所以,它很适合给古代的小孩子做发蒙的读物。


戴叔伦《小雪》:


花雪随风不厌看,

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

一片飞来一片寒。


此诗描画的也是一场小雪的情形。随风飘舞的雪花令人百看不厌,但这些美丽的雪花似乎更乐于飘向远方,消失在山林间。多愁善感的人在书房窗下望着它们,感到飞向窗边的每一片雪花都送来一片清寒。


虽然称“愁人”,但这人在欣赏那自在飞扬的雪花时,很是投入和忘我,也很欣悦的。我们可以想象那种雪花一片片地把清寒运载到眼前的情景,确实别有韵味而赏心悦目,不然,诗人不会说“不厌看”,也不会说“更多还肯失林峦”。这表明看雪的人既不舍雪花向远处的林峦飞去,又很赞赏它们的自由选择。诗人用一个“肯”字,表明雪花是乐意的,是主动选择消隐在山林里的。


根据晚唐诗人、论家司空图的《与极浦书》记载,此诗作者戴叔伦正是那个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人,可见他自有成熟的诗歌观念,这种观念也自然融贯在他的作品里。


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我们在这首诗里也能体会到它的妙处。小雪飘向山林,这是眼见的实景、实象。而当诗人用“肯”字、“失”字来传达这种景象时,就给那种本身无知无觉也不带情感的客观景象加上了主观意图:雪花散落林间销声匿迹是它们自觉的行为,而“失”则反映了观看此景的人的心理,不舍那些雪花就这样飘落,很快的无迹可寻……


诗人对实景实象的呈现带着因美丽而短暂的事物引起的失落和感伤。这一重景象,不能置于眉睫之间,但它一定存在着。你看见的和别人看见的还会有所不同,于是,不同的诗人写同一场雪也会千差万别,激发的读者的体验也会因人而异。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虚的,也是必需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诗人的心情——他恨不得像雪花那样自由自在飘飘洒洒——也缘于此。后面诗人自己也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当然也借助了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一个“愁人”,置身于方丈间,望着外面广阔的天地和自在的飞雪。


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象,他的愁并不是那种实际的悲愁。这是一位自由自在的隐逸者一时百无聊赖。他看着窗外的雪,若有所思,想到小雪送来清寒,带着某种慰籍……那种孤独之美,似乎也需得这个“愁”字来衬托而凸显。诗人虽然用了“愁”“寒”,却也写出了雪花带来的欣喜。这些都是可以远望而不可拿到眼前细观触摸,却能在心中无限回味的。


陆龟蒙《小雪后书事》:


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

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

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


这首诗写得很温暖。首先是自然意义上的。虽然时间过得快,到了小雪节气,可是一点也不冷,草木都还没来得及变成寒色。诗人心里忆起某个冬天曾在满是红枫的水边与友人分别的情景,又看着此刻的麦地,想象着种下的麦子快要和那些鸟雀一起在雪下冬眠了。诗人还寻思着是否在水边盖一所隐居的茅屋。


他任由无所用心的脚步把自己带到哪个村庄(“行药”应该是服药以后漫步运动帮助药物消化的意思,就像“行食”是指饭后稍微活动活动以消化食物一样),偶遇的老翁也很是热忱,打着招呼,说着暖心的话,彼此祝愿来年是个丰稔的好年景。


诗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对一切报以亲切和善意,对明天怀有美好的期望和祝福。所以,即便是沉醉于日常琐事的絮叨,也徐徐展开了一幅醇和的田园景象,有一种俗而不俗的美感。




高适《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


相逢旅馆意多违,

暮雪初晴候雁飞。

主人酒尽君未醉,

薄暮途遥归不归。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却写得随意又洒脱。诗人与朋友在旅馆相逢又将分别,各人都不太如意。傍晚时分,雪停了,天空有鸿雁飞过。这时,主人的酒都喝光了,但朋友还没有喝到位。眼见得天色已晚,于是就催促朋友赶紧上路:天都要黑了,你还走不走啊?还不快点啊!这应该是真正的好朋友,才会这样的率直。


这首诗的语词多用高平音调,显得清朗而轻快。加上写的是雪后初晴、鸿雁高飞、千杯不醉的情景,于是,尽管是送别,尽管连饯行酒都没有喝够,尽管是薄暮时分,却是这样干脆而豪爽,一点也不感伤,大概并不是真的“意多违”。不然,就只能说,人间有知己,哪怕意多违。


陆游《小雪》:


檐飞数片雪,

瓶插一枝梅。

童子敲清磬,

先生入定回。


显然这首诗写的情景应该在小雪节令之后,是梅花盛开的隆冬了。雪下得不大,只见几片雪花在屋檐下飞扬,又是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屋外雪花飞舞,屋内一枝寒梅开在瓶中。童子敲着磬,把入定的先生唤醒。


据说,有道高僧打坐禅定,入定后,可能几个时辰,几天几夜,乃至几月、几年、几十年,一动不动。无论多长时间,如若要他中断这种状态,必须用磬声唤醒,否则会有意外。


我想,这首诗中的先生,大概并不是入定的修行人,多半就是个俗世的老先生,在无所事事的下雪天,在暖和的炉火旁打盹,童子唤醒他多半是喊他吃饭喝茶……但,诗人这样写来,为的是表现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还有一种诙谐的雅趣。


下面的这一首,写的确实是小雪时节的事情,却是完全不同的情景和心态了。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

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

拄门那敢开,吹火不得烛。

岂惟涨沟溪,势已卷平陆。

辛勤蓺宿麦,所望明年熟;

一饱正自艰,五穷故相逐。

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

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


当我逐行读着这首诗,脑海里却回荡着“八月秋高风怒嚎,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声音,又忍不住想,陆游笔下的是冬天,这冬天的寒风冷雨比杜甫笔下的那个秋天更令人不堪了。天下苍生的苦难绵延不绝,令诗人们悲不自胜。


下面还有一首皮日休的《橡媪叹》,写的是深秋,捡拾橡子的老妪。虽然她们精耕细作,并且粮食丰收,但是,可怜她也只能用这些橡子来度过漫长的寒冬了:“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说什么盛世,道什么丰年,伟大的诗人,只管延续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子的气脉,把历史的现场一次次推送到我们面前——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END




更多阅读   更多精彩




读诗识时 || 立冬篇: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读诗识时 || 霜降篇: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读诗识时 || 寒露篇: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读诗识时 || 秋分篇: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读诗识时 || 白露篇: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微信号|zhenwuguan66

新浪微博|@ 魏天无


真无观
魏天无魏天真的随笔、评论及其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