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
MANG ZHONG
早晨醒来看手机,看见大学室友发来永葆童心的节日祝福。为谨慎起见,在笑她搞错了之前查证一下,原来是我自己搞错了。由于昨天刷到几个印象深刻的小视频,都是幼儿园小朋友在演节目欢度儿童节,就以为六一已过了,不料今天还是六一。仿佛得到了造化的奖赏,让我的生命多出一天,还是一个快乐的节日,一时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这“读诗识时”的每一篇都是准时在每个节气的前一天晚上9点半放出来的,但我并不是一个严谨的人,也不在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在哪天哪时,只是为自己画了一条警戒线,以免被拖延症拖得不知所终。每当我在自己设定的期限前小功告成时,都会为自己抢回了被自己浪费的时间而高兴。所以,当我打定主意今天要整肃起来加紧整理“芒种篇”时,却发现今天还不是我以为的今天,顿时松弛下来。就是这样,我为懒散找的理由,跟我为勤奋找的理由,往往是一样的理由;也可以说在我的认知里,事情正反两面向来就没什么分别。比如,我们旅行时经常兴致勃勃地逛人家的菜市,有时看到他们的苦瓜或空心菜之类竟然跟我们的一样就会惊奇不已,而看到他们的苦瓜或空心菜之类竟然跟我们的不一样也会惊奇不已。前几次“读诗识时”我都因为熬夜加油赶上了时间而高兴,今天头一次为了可以再混一天而高兴。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想去认真地逛逛本地菜场,像逛异乡的菜市场那样。离我们这里最近的一个大菜场,用我这样大步流星的走法,有十五分钟左右的路程。然而终究是本地的,逛着没什么意思,三把两下办了所需就撤了。
刚走到街边,一只蜻蜓迎面飞来,我站住了,眼睁睁地看着它像一枚高科技智能胸针叮在我的胸前。我喊魏天无看稀奇,他以一个摄影爱好者的业余敏感拿起手机,但看他不紧不慢的神情,我倒着急起来,要拍就快点拍呀。但他沉着地说要把那家面包店作背景拍下来才有意义。其实根本不用着急,留完了影,我朝它吹气,扯它的翅膀,它只是忽闪、摇晃,细细的带刺的爪尖把我的汗衫抓得更紧了。也许它感觉到大街上不安全,让它叮着跟我回小区吧。我们走过幸福路口,走过安康路口,走过我们小区紧挨着自来水厂的车库入口,每到一个路口,风就突然变大刮得它东倒西歪,那有着黑色经络的透明小翅膀,好像要被连杆拔出四面旗帜。到了小区,把它送到林木最茂盛的拱桥边上,它还是不肯挪窝。魏天无说,再留个影,于是又照了一回相。然后我用手捏住它所有的翅膀把它扯下来,伸向一丛海桐放了手。它在空中画了个无限符,又飞过来歇在我左手大拇指边上,于是又留影,又撂它,它又不走。这时往事在我脑海闪现,使我想到这小东西准是想讨口水喝。前年暑假,小区院子里的草木差不多枯死了一半,一只小蟋蟀半夜三更不知从哪里、又是如何蹿到我们面前。魏天无用掌心捂住它,它就爬到了手掌上。我们在掌心里倒了点水,它就喝了起来。喝够了,还用前肢分别扳下它头顶的两根触须来磨搓磨搓。当时我很感动地以为它是在道谢或道别呢,魏天无蹑手蹑脚下楼把它送进灌木丛后,我才意识到,它那个举动并不是施礼,而是把两根触须也沾沾湿气润一润罢了。而我下意识里期待它的感谢,也是太不自知罢了。我一边想这些,一边擎着这只蜻蜓,进电梯,进屋子,径奔阳台,打开水龙头,往洗衣机台面上撩了一小汪水,把大拇指上的它往水边凑。就在这时,它噌地一下扑到纱窗上。我赶忙去拉纱窗,才拉开巴掌宽的一道缝,它就旋了出去,一飞冲天了,再没给摄影师抓拍的机会。原来这么会飞的,魏天无说,它肯定就是来搞搞清楚你到底住哪儿的。这话说得!让我着实魔怔了两三秒,也就过去了。
但我又对魏天无说起也是前年暑假的另一个往事。在巴东绿葱坡度假村二楼食堂的高大的玻璃窗上,我捉下来一只硕大的红蜻蜓。它钉在我手上,当我把它带出来,放到食堂后的草地上,它也是不肯飞走,一再回来抓我的手心。后来我们合力把它放到一棵小树的高枝上,就飞去了。魏天无说,那不一样,那次时间很短,前后不过几分钟,也没有走这么长的距离。似乎他也认为这只蜻蜓有些蹊跷。能有什么蹊跷?难不成这是老外或老美派来的间谍?可惜我不是那种有头有脸的人,轮不到我冒出这样的念头。
并且我也是不信鬼神的,也不理会求神拜鬼的那一套。但这么说并不确切,我不是不相信鬼神的存在,我以为,不仅鬼神存在,比鬼神更不可思议的东西也可能存在的。我的不信,是不信他们的存在与我有什么瓜葛;我既不相信他们需要我去膜拜和奉承,也不相信他们能被我买通和利用。我宁愿相信,出现在我的世界里的任何生命,无论有情无情,都有各自的本能,都能够凭各自的本能感应到相遇者对自己的意图并且趋利避害。我相信大家尽可以在不同的世界相安无事,尽可能地对自己身边的或偶尔遇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不相干的众生,释放善意,不然,平和之气也行……但,天知道,我也知道这有多难,需用我余生的每一天练习此道。
所以与这只蓝色小蜻蜓的邂逅,承蒙它的信赖,给我的快乐堪比一个小朋友明明白白地连着过了两个节日。无需神叨叨地附会,无需自得或自赏,甚至无需多想——如果稍微多想一点,就可能想到自己脚下曾经有多少只蚂蚁发出过恐惧而悲怆的呐喊,或者想到每一次日常清洁都无知无觉地捣毁的蜘蛛飞蛾的安乐窝,或者想到不知何时会从何处吹来一阵不知会卷走什么的风……
但我终究还是想了小半天。我知道自己这种态度的最大好处是百无禁忌,最大的坏处是,休想当一名诗人。
李商隐《赠句芒神》:
佳期不定春期赊,
春物夭阏兴咨嗟。
愿得句芒索青女,
不教容易损年华。
看吧,李商隐对他写诗相赠的神也并非毕恭毕敬。
诗人说,春天早已过去,再来的时日还遥远得不能确定,那些随春天一起逝去的一切更让人嗟叹。所以很期待句(gōu)芒神去与青女磋商,要她别那样轻易地消损美好年华!句芒是传说中的主木之神,被称为木神、木正、春神、花神;青女是掌管霜雪的女神。因为他们掌管着季节更迭,所以诗人吁求句芒出面与青女调停。
李商隐的诗以朦胧迷离著称,历来的解释都是众说纷纭。这首《赠句芒神》在他的诗里真是非常简单浅近了,但还是有许多歧义明显的解读。说他写的是伤春、惜春、盼春都是大致可以的,但说他这诗也有迎春的意思则不然。这应该是一首送别花神的诗,是诗人对句芒神的临别赠言。民间有迎送花神的风俗,迎花神在惊蛰日或其前后,谓之花朝节;送花神则在芒种日,饯送花神归位,感谢花神赐美人间,期盼来年再临。
李白《荆州歌》:
白帝城边足风波,
瞿塘五月谁敢过。
荆州麦熟茧成蛾,
缲丝忆君头绪多。
拨谷飞鸣奈妾何。
《荆州歌》是古乐府杂曲歌辞。据《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解释,《荆州歌》诗题源自《清商曲·江陵乐》,后者共四首,写了歌舞、踏青及怀人。南北朝以后许多诗人以《荆州歌》为题写诗,大诗人中除了李白,还有刘禹锡,他的《荆州歌》用的是五言,写踏青、远行:“可怜踏青伴,乘暖著轻衣。”“今日好南风,商旅相催发。”还有陆游,他的《荆州歌》是七言的,写的是世情风光,“伏波古庙占好风,武昌白帝在眼中”“沙头巷陌三千家,烟雨冥冥开橘花”。可见《荆州歌》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但都会写到荆州、特别是荆江一带的夏天景色风情。李白这首写了一位勤劳的女子,白天忙田间,夜里忙缫丝,一边操劳一边“忆君”,真是双倍的辛苦,而那布谷的叫声更加撩乱她心里的千头万绪。整首诗既像女子的内心独白,又像是她在对远人诉说。那人正在荆江的上游,在三峡的那一头。瞿塘峡是三峡中最险峻的一峡,正如刘长卿《芒种》中说“河阴荠麦芒愈长,梅子黄时水涨江”,这个时节,江水猛涨江流更加湍急,所以,即使那人现在回家也太冒风险了。这女子只有一边独自忙碌,一边徒唤奈何。一个开阔的外部空间,与一个女子幽深的内心世界相互烘托。浅近而句句押韵的语词营造出一种古拙和俚俗交融的勃勃生气。
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
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富春。
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渔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
韩翃写了很多很多的送别诗。比如《送客归江州》“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送李秀才归江南》“荷香随去棹,梅雨点行衣”;《送寿州陈录事》“五两楚云暮,千家淮水秋”“开帘对芳草,送客上春洲”;《送齐山人归长白山》“旧事仙人白兔公,掉头归去又乘风。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等等,都写得潇洒轻巧。但这首更有特别之处。青苹繁生,葛花、栀子也进入盛花期,这是热烈明快的初夏时节。
“归舟一路转青苹”,漫长的水上旅途,随处见浮萍,我们把常年羁旅的行迹叫“萍踪”,有漂泊不定之意,但这里一路上的“青苹”是与“归舟”相连的,因为是回家,满眼浮萍也不会令人生出飘零的伤感了。所以,这个“转”字确实转变了关于飘萍的刻板印象。于是乘兴再下一程,“更欲随潮向富春”,到了杭州也不停舟而随着潮水去富春江,归乡者是何等自由而尽情。并且这一路所到之处,都是出才子佳人的地方,归去的人真是得其所哉!当他和朋友开怀畅饮,有葛花可以解酒,当知音相遇,可以栀子相赠……最后诗人由衷地向往地说,早晚我会来与你聚首的,未来时就远远地喜欢你新得的佳句吧。
我们生活在生活的重压下的人,难免诗兴缺失,送别朋友时也会很务实地推想,如果送贵重礼物难免加重他的行囊,如果说不舍和牵挂的话难免加重他心里的负担……所以我送别朋友时是绝对写不出诗来的,但也要给远行人加油助威呀。
关于送别诗,我记忆里储存的是这些句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再要更多的话,就要搜肠刮肚或借助搜索引擎了。我以为这些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诗句已经成为了自然造化的一部分,如同清风明月一样照拂着我们。韩翃的送别诗也许还不到这个程度,也就是说还不能那样在我们的眼前和心间自然涌现,但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它们在当时为远行者助长了脚力和心力,现在则是我们在诗的世界里寻幽探胜时邂逅的小惊喜。
陆游《时雨》: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难得有这样纯粹的自在和欢愉。芒种时节一场雨来得正是时候,年成很好,天下太平,丰收在望。人们都怀着美好的期待在忙碌。诗人自称懒散闲适的“野老”,在雨后的凉爽里,打着拍子唱着太平盛世的颂歌……
范成大有《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他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下面四首选自夏日部分。这四首与陆游的《时雨》一样写了风调雨顺的年景,有欣快的基调。因为是四首,所以比陆游那一首的内涵和信息自然更丰富些。我们既可看到劳作的辛苦,也可看到乡野的意趣;既感动于对生活的热爱,内心也有隐隐的牵痛。作为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的诗是极通俗的,如果有些令我们感到生疏隔膜的语词,在他那个时代,也是妇孺皆识的。
话虽如此,这四首中的“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二句也有解释的余地。即使到了南宋,平民百姓的衣服大都还是麻布做的,无论春夏秋冬。在夏天,有条件的可穿细一点的麻布衣,或者再好一点,穿葛布或细葛布。蚕丝依然属于富贵者,同时也以赋税徭役的形式为官府把持——故而诗中有“大耆催税”的说法。诗中还说,虽然今年桑蚕形势好,无奈官家催得急,所以要通宵赶制;另一方面,虽然官家催得急,所幸今年年成好,可以自留一些无法交公的次品“黄丝”留给自己做夏衣……总的说来,这四首诗所表现还是希望、满足以及农家生活的苦中有乐。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
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
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下面是王建的三首,都写了蚕桑,但诗的题旨和诗人的心情很不一样。
第一首《雨过山村》还是很安详很和谐的感觉: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闲着中庭栀子花”,《全唐诗简编》取“闲看”代“闲着”,也可以的——“闲着”就是栀子花开在人们都出门去忙了的空院里;“闲看”呢,就是人们都去忙了,只有我经过这里,看到了寂静无人的庭院里开放的栀子花。
第二首《田家行》: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麦子和绢丝都是为官家准备的,田家只求不必卖家当,也不因交不足赋税惹上官司,吃什么穿什么都无所谓了。
第三首《簇蚕辞》满含着焦灼、无奈、愤懑的意绪: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
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燃蒿草。
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
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
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
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
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在老蚕吐丝作茧的关键时刻,人们又是求告神蚕,又是祭拜蚕神。一旦得到高产高质的好茧、好丝绸,也是往县里送,被乡里催……
这三首诗一以贯之的是诗人的体恤和同情。
白居易是与王建同时的诗人,他的《观刈麦》写的也是这个时节的田家,也是相似的情形,也满心悲悯。所不同者,面对辛苦劳碌而衣食不保的乡民,他反躬自问:“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与诗人的境遇有关。王建始终是一介布衣,白居易贬谪时为“司马”,王建最后终老于“司马”,所以,虽然同为诗人,同在体制内,处于同样的现实,白居易更多地感到必须面对自己的良心,当然了,前提是他有一颗诗人的良心。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王安石《郊行》: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同样的时节大好,同样行走在田园,王安石也有同样的忧闷。“聊向村家问风俗”,说是随便问一下,实际上是他觉得太憋闷,不吐不快:为什么这样勤劳苦干却还是这样的衣食难保?锐意变法的王安石,他发自内心的质问跟反对变法的苏东坡是如出一辙——苏东坡在《山村五绝》曾经发问“丰年底事汝忧愁”,既是丰年为什么还这么发愁?这一切不由得我们不想起李绅的句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不那么著名的张碧有一首《农父》表达得更为直白,大有血脉贲张之势:“运锄耕劚(zhú)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披星戴月勤勤恳恳,“垄亩丰盈”家人满怀希望,可是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欢喜……弱者发恨声,其势亦可畏。唐末贯休和尚《偶作五首》其一也可读作替被盘剥受压迫的人们申诉,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警示之语:
谁信心火多,多能焚大国。
谁信鬓上丝,茎茎出蚕腹。
尝闻养蚕妇,未晓上桑树。
下树畏蚕饥,儿啼亦不顾。
一春膏血尽,岂止应王赋。
如何酷吏酷,尽为搜将去。
蚕蛾为蝶飞,伪叶空满枝。
冤梭与恨机,一见一沾衣。
诗人是值得敬慕的,因为他们珍惜这世界的美好而绝不粉饰太平,他们个性张扬而满怀悲悯,他们饱经沧桑而不失童心。他们关注、关怀、欣赏的是追求幸福的普通人,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知道普通人没有闲适的步履,也没有太多的奢望,如能免于不幸的纷扰,就是幸福了。
— END —
更多阅读
扫码关注
微信号|zhenwuguan66
新浪微博|@ 魏天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