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
小满之前、立夏之后,公历5月12日,本来就是个记忆中的至暗时刻,忽然分别从前同事和网上获悉两个教师辞世的消息,心情无以言表!
现在是初夏,青年的人生也正如初夏,多希望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像阳光下的植物,蓬勃而昂扬成长,在春夏秋冬的循环及风霜雨雪的磨洗中,有越来越强健的体格和越来越皮实的灵魂。
不免又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也曾有多少当时以为过不去的坎,但显然全都过去了,而我过来了。现在,我在这里,既不庆幸,也不惭愧。试着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没有,只觉得无论在哪里不平之事常有,而抗争不常有。因为很清楚是抗争不了的,能做的就是自我调整。我反正是不会自杀的,年轻时的我不止一次发出这个宣言,也是因为我怕死。但,我又想,如果一个人真的连死都不怕了,那不是正好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尝试、去体验更多的活着的各种样式吗?主动弃世的人即使知道摆脱的是什么,但他们的未来依然令人怀疑。我担心,由于截断了无可悖逆的自然进程,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或下一阶段的存在,会不会因为带着此世未竟的生活而负累加倍……
带着满心的波诡云谲,进入自己的诗歌世界,遇到的第一首诗便是李颀的《送陈章甫》。此时再读,竟有前所未有的触动,以至心生“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之感。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想当初我照着一本《全唐诗简编》把这首诗一字一句敲进我的“夏之诗”仓库里时,只觉得诗人为什么从头到尾写得越来越低迷呢。我一读再读,又找了很多前人的解释,终于认识了它的好处及别致。
起首两句,声音爽朗而舒畅,意境又开阔,诗人用大手笔及暖色系为临别之诗定下了明亮的调子。第二联写骑马的人走在绵延的青山中,不免思念起旧乡。虽说思乡,却也意气扬扬。
前面两联四句写的是时节物候及环境,第三、四联开始直接表现人物陈章甫。这四句分别盛赞了他的襟怀坦荡、仪表堂堂、饱读诗书,并且志气高、心劲强——“不肯低头在草莽”!
接下来写具体的动作情态时,与前面所写不相符。诗人先回忆一起开怀畅饮的日子:曾经多少次我们东门豪饮,世界诸事在你眼里轻如鸿毛,酒到酣处你忘记白天黑夜,偶尔也会抬头望着天空的孤云……这形象倒像是混迹于草莽的浪子了。事实上,正如很多解诗者所言,诗人依然是在赞佩他:“东门酤酒饮我曹”,说的是他的慷慨义气;“心轻万事如鸿毛”是他的睿智潇洒;“醉卧不知白日暮”,证明他豪放不羁;“有时空望孤云高”,是因为孤独而清高。诗人用这一系列的行动描写,让我们见识了陈章甫的心胸、气度、风骨、性情。
陈章甫原是荆楚人士,长年隐居河南嵩山。隐居的他同时也有济世安民的雄心,于是出来参加科举考试,满腹才学的他自然考得上了。但由于他长期隐居,早没了户籍证明,所以吏部不予录用。陈章甫上书据理力争并终于得到了录用。这一事件放在今天,估计也会在网上炸裂开来甚至冲上热搜。在当时,他因此而闻名朝野,成了天下士子心目中的英雄。其实前面的“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也指涉了这一事件。
然而仕途绝非坦途,陈章甫很快见识了官场黑暗腐朽的一面,再度流连于山水兰若之间,终于罢官返乡。
“醉卧”和“空望”两句,包含着他罢官返乡的深层因由:以他的性情,很难见容于官场,他也只能借酒隐德,自持清高。
后面三联,写到眼前的送别情景及心情。“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在黄河渡口,恰逢风大浪高,船不得开。此时朋友的内心也是波澜起伏的吧,或者,大家也都明白前面的路途也是有这般风浪险阻吧,分别之后独自前行的人该有心理准备吧……诗人接着说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李颀本人是四川东川人,陈章甫是湖北荆州人。诗人称朋友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游子”,大家彼此彼此而惺惺相惜,都是流浪在异乡,都深感命运多舛前途未定,都知道终归只能独自面对未来的一切。
最后一联,诗人没说祝福的话也没给朋友打气鼓劲的话,只是说,听你说在你即将归去之地,有很多的旧相识,他们肯定很关心或好奇你罢官后的状况。
全诗用猜测陈章甫返乡后的情景作结,可见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态度、对友人的人格的理解都是非常独到的。这首诗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关于陈章甫这人,他个性怎样特异,跑去当隐士,已经使人们觉得他很另类了;可他当了隐士又不好好地隐着,又出来考功名;考上了还不被录取;不被录取还被他闹了个天下尽知,终于得偿所愿当了官;可也没正儿八经干多久,只落得个孤身返旧林……那又怎样呢?
是的,那又怎样呢。诗人以一种不像结尾的结尾,隐隐衬托起朋友的那种泰然处之、我行我素的风度。他同情朋友的遭遇,牵挂他的前路,更了解和钦佩他的品行,所以他不担心,也无需说那些抚慰的言辞。送别而不露悲愁的意绪,失意而无潦倒萎靡之态,这使一千三百年之后的我感到,诗歌那种鼓舞和强健人心的力量依然在缓缓释放。
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但他也是早就看透仕途之艰险,中岁时就开始潜心奉佛,后在终南山的辋川别墅安下家来。这就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诗人在这里是很称心的。每当来了兴致,就独自行走山林,每每自得其乐。当然,就像我们在某些得意而愉悦的时刻,也会在心里轻叹,这份快乐可惜没有旁证啊,有个人分享就好了。
从王维的诗集中可以看到,终南别业里的王维,是有一伙知心好友常来聚首的。他们游玩宴乐,彼此酬唱应和,乐此不疲,比如储光義、裴迪、崔兴宗,以及他的弟弟王缙等人。所以,诗人这里说的“胜事空自知”,还有一层意思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经常性地忍不住去探幽寻胜,根本来不及邀约诸位同好,就这样独享漫游之乐了。所以,我们也用不着去分别什么“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对于诗人维摩诘来说,能在他想在的地方,就很圆满。所以,“胜事空自知”的“空”,虽然带点“可惜了”的情绪,还带点落寞寂寥的意思,也许还有空幻虚无的意思,但当他全然陶醉于自然,与自然为伴,这就是“胜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顺着溪流一直走一直走,直走到水消失的地方,就顺势停下脚步,坐看云起——这是先前李颀说的“有时空望孤云高”,也是诗人自己说的“胜事空自知”。隐入山间的水,天上漂浮的云,有形无迹,绵绵不绝,无心自在,清静高远……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在山林里偶遇一老头,相谈甚欢而忘记时间,这又是一种自然的意趣。独自一人时物我两忘,与人相遇时热忱开怀。所谓佛道乃觉悟之道,绝非刻意的避世求空,而是避免了世间诸事的拘役,随时随地结善缘于自然和人。
自宋至今,对于此诗的注解和阐释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但有多少人理解并且相信,维摩诘之道,并不在清静避世,而在慈悲呢?诗人用他的诗向我们示现了一种活着的样式,可叹众生之多,多的是汲汲于名利,诗歌也多被当成称手的工具。
诗人维摩诘一直就是位关怀人间的有情有趣的诗人,我们从下面这首诗也可以读得出来。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辋川庄就是上一首诗中的终南别业,也是辋川别业(诗人另有一首写在春天的《辋川别业》,也是欢喜而满足的)。
“空林”就是疏朗的树林,由于湿气太重而导致“烟火迟”——烟雾升起时显得滞涩缓慢。“蒸藜炊黍饷东菑”,是说蒸煮好饭菜并给在地里干活的人送去。
因为积雨,水田看起来更加广阔无边,树木枝叶的色泽也更显得深幽,于是诗人用了“漠漠”“阴阴”。虽说积雨,人的心情并不坏,平静而安详。在山中看见早晨开放的槿花可以“习静”,即修习心性、保持平和。顺手折取的露葵可以补充每日里树下享用的粗茶淡饭。就是这么朴素又雅致的日常生活!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两个典故。“争席”出自《庄子·寓言》:“……其往也,舍迎将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说的是杨朱向老子学道,他去时住客舍,不仅客舍的主人夫妻俩对他十分恭敬,客人们也纷纷让座,连烧火的人都避开了。等他学成归来再住客舍,人们都不让着他了,客人都与他“争席”了。这表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无间了。
“海鸥”的典故出自《列子·黄帝》:“海上之人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那本来与海鸥互相亲近的人,他的父亲却要他利用海鸥的信任把它们捉回家来给自己玩。当他准备听从父命,再来海边时,海鸥看见他就再不靠近他了。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说明自己与他人、自然已经融为一体了:我已经是一个真正的村夫野老了,海鸥当然不会对我生疑心了。
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小满节气,是“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又说小满的第三候为“麦秋至”。秋天是成熟和收获的季节,那麦秋就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在小满时节后期,不只是麦子,我国传统的夏熟粮食作物谷子,这时也是籽粒渐趋饱满,即将成熟。所以小满的“满”,既指雨水丰沛满盈,带来“漠漠水田”“阴阴夏木”的景象,也有植物籽粒正待充实饱满之意。
但,如果时运不好,那种田人可就苦了;如果加上兵荒马乱,就是种种人间惨剧又上演了。
杜甫《大麦行》: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人们都知道杜甫此诗开头两句袭用了《乐府诗集》中的东汉民谣《桓帝初天下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但两首诗的社会背景是不同的。汉谣里写的是男人们被驱遣西征与胡人作战,只剩下女子在田里收获,于是吁请“吏”“君”或“我们大家”,为受战争之苦的征人和百姓去陈情,去奔走呼告。而杜甫所写的就是他的呼告,他说出了疆场将士的心声——多想生出翅膀,乘着白云飞回家乡,此时的家乡正遭受强盗的劫掠。安史之乱后,杜甫来到成都,在节度使的武幕中任参谋,对蜀地不安宁的社会状况有具体深入的了解。正当麦收时节,吐蕃、党项等部落武装前来进犯,除了抢夺粮食和财产,还掳掠丁壮,欺辱妇女。而朝廷正在竭力对付安史之乱,地方驻防兵力本来不足,战线又拉得太长,自保尚且为难,何谈保护百姓!“妇女行泣夫走藏”,就是说为了躲避抓壮丁,男子逃跑了,遭欺辱的女子边走边哭。所到之处,都是恣意横行的腰带镰刀的“胡与羌”……诗人的悲愤和忧惧也只能寄寓诗中。
苏轼《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苏轼在杭州任职的两年多也是王安石新法畅行之时,苏轼看见了新法施行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那年(宋神宗熙宁五年),杭州府各属地积雨成灾,“山前山后水浪浪”,而官吏们依然漠视百姓疾苦,任由农田无法耕作,蚕桑难以为继。诗人只好借题发挥,“白衣仙人在高堂”讽刺的是为官者,任凭天灾人祸,他们只管如神仙一样安坐高堂接受供养。
刘长卿《小满》:
昨夜玉盘沉大江,夜来忽梦荠麦香。
时人但只餐中饱,莫忘旧时苦菜黄。
这首节气诗讲究的不是形式,而是着眼于训诲,在即将丰收的时候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的确,忆苦思甜是个好传统,能够具体形象地演绎“小满”的小得盈满、知足常乐的义理。
欧阳修《小满》: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这个时节,万物有神而灵醒,即将成熟的麦子一派辉煌,最为喜人。它们不曾开过那种美丽的花朵,也就没有狼藉的凋零。
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感觉诗人写的就是小满时节,池塘里的荷簪正比赛似地钻出水面,蜻蜓也开始纷至沓来。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没有什么理由,就是觉得诗仙的歌吟好听、好看,可以想象歌者是怎样的风神倜傥,那些白云也引人遐思……这一切,使坐在桌前、对着屏幕的我也忍不住轻歌慢吟,生出无限自由的感觉。
这首诗里出现了三次“白云”,还加一次“云”,但丝毫不让人感到重复,反而觉得很随性又自在。前面刘长卿《小满》头两句分别出现了一次“昨夜”和“夜来”,就给我以重复之感,是何道理?
李白《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这首诗是李白写的他在我们武汉乘船游江时的实况及体悟。全诗豪气干云而通透洒脱,历来传颂称道者也是无以数计的,但在当代却并不那么受重视,大概是现在的老师们觉得“载妓随波任去留”“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这样的话与教学目标不符,跟学生解释起来太麻烦。但诗人说的是事实,汉水(如果不是南水北调的话)本来只会向东南流进大江再一起奔向大海,功名富贵也绝非永久的。
诗仙这样说,我们常人也可以这样说,尽管我们也许不能“无心随白鸥”,更确定的是不能“辞赋悬日月”,但我们有自己的“小满”:好好活着就很满足了。
李商隐《巴江柳》: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头一句中的“可惜”一词,既有我们现在说的可惜之意,也有可爱、值得怜惜的意思。巴江畔的青青柳树倒影江中,使得江水也更加绿得可爱了。前句末尾的柳和次句起头的柳,是为顶针修辞,读起来上口,平添自然真切之感。后二句是说,这么好的柳树,应该生在“金銮殿”,让它的阴影透过华贵典雅的纱窗……
很多人说这是一首借物咏怀的诗。李商隐受牛李党争的牵连,为生存不得不在幕府中周旋往来。据说他咏巴江柳,也是为了向他所迎送应酬的人表露自己的心愿:他盼望为朝廷所用,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这也许是实情。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层背景,这首诗更有诗意,更引人遐想。水边的杨柳是自然之美,庄严堂皇的殿宇旁的柳树是另外一种美,看看我们的古典园林就知道,人工造作也常有巧夺天工的美。各美其美而彼此生发、映照,这是诗歌给世界的奉献。
— END —
更多阅读
扫码关注
微信号|zhenwuguan66
新浪微博|@ 魏天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