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
元稹任宰相时,颁布了他亲自咏成的《咏廿四气诗》。出于普及和传播知识的目的,这些诗以解释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和物候特征为主,并不以文学性为旨归。但元稹毕竟是当时的大诗人之一,所以这些咏节气的诗中也有不少生动传神之作。其中《小暑六月节》依例是对小暑三候的图解:“一候温风至”,此时大唐国土上的风都是热风了;“二候蟋蟀居宇”,蟋蟀房舍屋宇下躲避暑热;“三候鹰始鸷”,老鹰变得凶悍了。元稹诗曰: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猛禽的幼鸟长成了,练习飞翔捕食;蟋蟀的鸣唱越来越繁茂,仿佛催促得很紧。另外,雷暴雨也多起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刚听见竹林飒飒雨就下了,刚感觉山变暗了就听见雷声;“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空气湿热,庭院内显得幽暗。这些可以说是长江黄河中下游此时共同的天气特征吧。
小暑一到,伏天也就近了,即将到来的炎热会蒸发掉许多诗意,但我们不缺热爱夏天的理由。
李白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真是热得不得了的一天,诗人在幽深的山林里却很是逍遥自在。他那样子若给人偶遇了,一定被认作世外高人甚至就是一位神仙吧。我们知道后来苏轼写了一首《赤壁怀古》,使得“羽扇纶巾”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成为文武双全、风流倜傥的士子、儒将的“顶配”。但诗仙怎么会拘泥于这世俗的着装礼仪呢!他手中有羽扇,爱摇不摇;他身上有衣衫,待穿不穿;他的头发披散着,裹头的丝巾却飞到了石壁上;他裸露的脑袋感觉到清凉,也感觉到那凉爽的风还带着松柏特有的清香。白羽、青林、石壁、松风,这一切,让我们想象诗人的潇洒放达时,也能想象他的刚健峻洁。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晚上还凉快,说明还没到真正的酷暑。和风、竹露、弹琴、畅想,诗人此时的心境也是和悦、自在的。“恨无知音赏”,虽有遗憾,但并没有到我们所理解的那种“恨”的地步,诗人这样说是因为要表达对朋友的真切的思念之情。同样,“中宵劳梦想”之“劳”,也并非那样的疲苦。有朋友可以怀念,怀念可以吟成诗,也别有一种愉悦吧。
高适《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
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
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
高适有好些题为“同群公……”的诗:《同群公出猎海上》《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同群公题中山寺》《同群公秋登琴台》……他早年也是仕途失意的,但从这些诗可以看出这时的他已经很顺遂通达了,成了“群公”——用现在的说法应该是级别很高待遇很好的公务员——的一员。大家一起游逛宴乐,虽然偶有不尽自由的感喟和归隐渔樵的想法,但多的是赏心乐事,少有切肤之痛。
这首题张处士菜园的诗,是我所读到的他的“同群公”诗中最短的一首,也是最随意、最简约的一首。
没做官的读书人,尤其是那种德才兼备而不出仕的士子,人称处士。后来的诗人张祜《题孟处士宅》也可以帮我们理解处士的含义:“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这是张祜对杰出的前辈所能表达的最高赞誉了。后二句中的孟简是当世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出身名门世家,官运亨通,还是“持节”之士,且做过襄州刺史,但却无法与身为布衣平民的诗人孟浩然相比——能称“孟襄阳”的只有孟浩然。
这就是说,一个伟大的诗人,比一个显赫的高官更值得尊重和铭记。写到这里,我也觉得有点遗憾。我感觉现在的襄阳人似乎不再是这种态度了。在襄阳你能明显地看到他们看重之前的诸葛亮、之后的米芾,而曾经作为襄阳代表的孟浩然仿佛遗落在历史的某处。因为他不是国家干部吗?我有些悻悻然地想……这是题外话了。
明白“处士”在诗人眼中的尊崇地位,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高适此诗的后两句。前面两句很直白,说张处士躬耕桑柘之间,地种得很好,菜蔬丰美。后二句是打趣的话,诗人说,我问你,是你天天吃的这些山野菜蔬好吃呢,还是官邸的肉食更美味呀?正因为处士是乐于隐居甘于清贫的,所以可以理解,这种轻松的调笑中含有尊敬、欣羨。如果真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达官贵人却这么样地拿他打趣,放在现在的自媒体时代,一准会出问题的。所以,最后这一问表明诗人与张处士是很知心的朋友,诗人相信这位处士理解他内心的矛盾:虽然自己很想像他这样生活,但确实难以割舍现有的一切……
杜甫《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饱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妻子儿女团聚了,重享天伦之乐。这两首诗都作于此间。《江村》中是一派恬静祥和的村居图景,梁上燕子、水上鸥鸟、家中妻儿都无忧无虑,一派和谐欢悦,他满足和欣慰于这温馨的日常生活。而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分量也由此体现出来,这是不形于色的深深的感激。
回头再看前一首中的“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我们读者的感受也就更真切了。故人中有得意的有失意的,有断绝往来的有加以援手的,诗人情绪也是起起伏伏的,激愤时狂放偏激,孤独无助时备感凄怆。但无论那一种情绪,诗人都用他的诗心驾驭了,酝酿成了慰藉后世的醇酒。
王建《江陵道中》:
菱叶参差萍叶重,新蒲半折夜来风。
江村水落平地出,溪畔渔船青草中。
这是一幅水乡即景,在我们老家太常见了。诗人写的是大雨过后、水退去的样子,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见的“溪畔渔船青草中”,那往往是因为那船一直停在小河边没人过问,被夏天疯长的草围住了。小朋友们以为船下没水,就踏着又深又厚的青草,要上船去玩,结果打湿了鞋子也打湿了裤子……
李商隐《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不考虑诗人的生平遭际,也不理会种种轶闻传说,我们从眼前的文本所接受的信息,是很随性率真、富有情趣的:荷叶荷花与其他植物的不同,在于它们的互相匹配,彼此抬举、烘托,各有各的美好,都是那样的自然天成。或许现在的我们更有福了,不仅可以毫无保留地相信“此花此叶长相映”,而且根本没有“翠减红衰愁杀人”的负面情绪——残荷、枯莲也那样广泛地受人爱戴!
朱庆余《凤翔西池与贾岛纳凉》:
四面无炎气,清池阔复深。
蝶飞逢草住,鱼戏见人沉。
拂石安茶器,移床选树阴。
几回同到此,尽日得闲吟。
好朋友在一起,闲情雅趣真快乐。即使再热的天气,只要有荷塘,荷塘边有树荫,荷香四溢,暑热就消了。鱼在水中游,蝴蝶眼前飞,大家品茶聊天吟诗……赛过神仙的生活啊。其实他这首诗中并没有出现荷叶莲花的字样,我如此认定,是因为下面的苏东坡这首类似的诗。
苏轼《道者院池上作》:
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
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
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
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
总是东坡先生心态好,兴致高,把自己想写诗的冲动归因于归途的景致:归来时感觉途中的景色变成萧瑟的了,这自然是由于刚刚结束的聚会太欢悦太尽兴而形成的反差。所以,他的诗无论多么质朴,总能让人或多或少地察觉到禅意。
好友邂逅,大家带着茶具来到小池边,小池里荷叶翻飞,看得见游鱼。顶好的井水冲泡顶好的茶叶,茶香荷香,清风细雨,多么惬意的夏日小聚,还能没诗吗……读这些诗,我还禁不住想象,饮酒写诗与品茶写诗是何等的大异其趣。
曾巩《西湖二首》其一:
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
塞上马归终反覆,泰山鸱饱正飞扬。
懒宜鱼鸟心常静,老觉诗书味更长。
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
其二: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清光。
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
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怪我太孤陋寡闻,曾巩先生的诗可选可读的真是太多了。选这一组两首,一是因为我还来不及读得更多更深入;二是因为前些日子去济南,才知道诗人赞美的六月的“西湖”,“满川风露紫荷香”“自有仙乡在水乡”,竟然不是我一直以为的杭州西湖,而是大明湖。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老觉诗书味更长”“何须辛苦求人外”替我道出了心声。
曾巩和王安石本来是朋友,但他既不赞同王安石的新法,也不愿陷于党争的漩涡中,所以放弃京官,请求外放。诗中的“左符”是汉代太守出任的规矩,赴任的太守执左符,到达上任的州府后与右符相合为验。从汴京出到齐州,可不就是“左符千里走东方”。新到任的诗人思虑重重,心情复杂,多亏美丽的“西湖”给了他寄托和启迪。
— END —
更多阅读 更多精彩
扫码关注
微信号|zhenwuguan66
新浪微博|@ 魏天无